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中国古代优秀的教学思想之一,就是主张求疑与反思。孔子说的“每事问”、“疑思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主张的“熟读而精思”以及他概括的“无疑—有疑—解疑”的求索过程,都 是求疑与反思是研究性学习的精髓。  相似文献   

2.
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了解史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分析历史发展过程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抓住设疑与释疑这两个环节,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即以“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作为推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内驱力,诱发其探索与求知的欲望,调动其…  相似文献   

3.
“五疑”,即“自学存疑——质疑答难——设疑引议——启思释疑——述疑多练” 的简称。它以“疑” 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于生疑,终于疑释,缘疑而入而又缘疑而出,通过求“疑”的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智能并传授知识,是改革文言文串讲式传统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刘燕 《教师》2011,(20):89-90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上课要准备,这就是预习.小学生正处在自主学习能力启蒙到形成乃至不断发展阶段,预习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课前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注重课前的有效预习,能更好地...  相似文献   

5.
疑是求之源。正如古人所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说到底,读书无疑还不如不读书。在中职语文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要通过巧妙设疑、引导质疑、合作解疑,充分利用学生强烈的求知  相似文献   

6.
一、应用问题教学法的重要性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优秀的历史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即以“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作为推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内驱力,诱发其探索与求知的欲望,调动其历史思维的积极性。教学实践证明:没有难度的教学只会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因疑惑而起,在解惑的过程中思、辨,让思维得到发展。辨,激发求知欲望;思,深化对问题的认知,让理性抽象的数学课堂成为高潮迭起的思维课堂。教师不仅是课堂的组织者,更是课堂的欣赏者、信任者。教师要信任学生,退居课堂的“外围”,俯瞰课堂:分层设疑,以“矛”攻“盾”;以“退”为“推”,巧设“变式”;“思”“辨”合一,“思”“辨”有质。  相似文献   

8.
启发式教学法的核心是“激疑启思,变教为导。”就是通过适时发问,设疑启思,使学生产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形成一个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最佳情境,当教师略加揭示指点,他们即可意开词达,恍然大悟,不仅让学生学习掌握了知识。而且从心理上也获得了一种满足,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成为下一次学习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在预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知识,就会竭力地运用所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飞",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各学,也就是要预习.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  相似文献   

11.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学必有疑,有疑必有所思。可见,“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所以,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课堂设疑,既能起到传播知识、巩固知识、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又能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  相似文献   

12.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求知过程中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对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笔者通过研究采用"三步曲"策略,即从明确预习的指向,加强及时检测,讲究预习方法三方面着手,培养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预习习惯。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朝朱熹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创设思维情境例说杨俊芝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来实现的,思维是由人们的认识需要引起的,没有认识需要就不会引起积极思维。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思维情境,开好头,起好步,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效率。1.通过“存疑”、“立疑”来创设思...  相似文献   

15.
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说:“读书求懂,先求不懂。”如果说“求懂”是读书的目的。“求不懂”则应该是读书的过程。因为只有带着一个个不懂的疑难问题“先求不懂”,即经过一个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的过程,才能达释疑解难,答疑解惑之目的。这个过程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把它描述为:“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可见,读书就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然后释疑再到无疑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可理解为“于不疑多有疑”,尔后释疑,最后到“都无所疑”。在这里,发现问题(有疑)…  相似文献   

16.
预习是求知过程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但过分依赖预习,一定是过犹不及,反而对学生、对教学产生了负面效果,甚至得不偿失.不当预习而产生的弊端也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17.
创新思维最本质的特性是求异性,这种求异性并非主观臆想,而是指在认识过程中着力于发掘客观事物间的差异性和现象与本质间的不一致性,以及已有知识的局限性。对惯见的现象和已有的权威性结论持分析的、怀疑的、批判的态度。求异的实质在于创新。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往往只去领会、记住书上的结论,而不敢另作新解以推翻或发展、完善原说。  相似文献   

18.
<正>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就是预习。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而  相似文献   

19.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高中物理新课标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即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教学过程就是...  相似文献   

20.
“创新”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良好的创新教学策略是维系着学生求知的动机,兴趣的感染,积极性的调动。因此,教学时,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一些学生力所能及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努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一、创设质疑策略,思考中建立创新知识 创新意识始于积极思维,始于质疑提问。俗话说:“学贵知疑,教贵质疑”。“疑”是探索的起点,有“疑”才能有“思”,“思”是创新的钥匙,是探索的动力。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