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再说,即便干脆将“时时”解作“有时候”,也还是不妥。“时时而间进”译成“有时候偶然进谏”显得重复累赘。既然“时时”释为“不时”或“有时候”均有问题,当别求别解。《辞海》和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都认为“时”可通“伺”,是“伺候、等待”之意。《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庄子·人世间》:“(养虎)时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古典诗歌的讽刺锋芒,最初本就是指向君王、皇上的。孔安国解释孔子的“诗可以怨”,曰“怨刺上政”(《论语注疏·阳货》);《毛诗序》阐释“风”的含义,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唐孔颖达也说:“怨与刺皆自下怨上之词”(《毛诗正义·邶风·击鼓》)。这个“上”字,即指君王、皇上。验诸《诗经》,也可看出其政治讽刺诗的锋芒大都是指向周厉王、周幽王等昏庸之君的,如《大雅》中的《桑柔》、《板》、《荡》,《小雅》中的《正月》、《雨无正》等。汉儒论诗,好言“美刺”,所谓“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  相似文献   

3.
这里提供的三则小札对《论语》三处章句分别作了与习见不同的说解,具体讨论的是《子罕》“譬如为山”章,《乡党》“色斯举矣”章。《阳货》“为东周”章,所说对准确把握这几章的本来意思或有些助益。  相似文献   

4.
土族“於菟”舞与彝族的虎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族“於菟”舞与彝族的虎节马光星,辛玉琴在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的年都乎等土族村庄,相沿一种驱赶“於菟”的习俗。对此,乔永福、赵清阳等学者曾分别撰文作过介绍。尤其乔永福先生的《楚风土舞跳於菟》一文,以“於菟”这一当地土族群众对虎的别称入手,对“...  相似文献   

5.
《论语·阳货》记载;“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可以说是孔子对诗歌特性的简明概括.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诗》理解为广义的艺  相似文献   

6.
殿试卷保存至今,几年前曾引起一场“盗窃文物大案”的明代状元赵秉忠(-年),《明15731626史》无传,《中国人名大辞典》第页、新编《青州市志》第页均说他“字季卿,号140229 山其 阳,益都人”。这“山其”字笔划不多,却颇生僻:《康熙字典》、台湾《中文大辞典》、《汉语大字典》均未收,《汉语大词典》亦未收以该字为词头的词。观其形,当为左形右声的形声字,其义应为山名,怎么读音却无依据。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曾参与《汉语大字典》编纂,在“审音组”工作的王建明副教授说,根据汉字审音规则,当读q(音其)。《汉语大…  相似文献   

7.
《汉书》颜师古注和《文选》李善注相同作品注列古今字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古字(即正文用字)不同,但今字相同,如《汉书》注“鼌,古朝字”《文选》注作“晁,古朝字”;古字(正文用字)相同,但今字不同,如《汉书》注引如淳曰“甿,古文萌字”《文选》注引作“甿,古氓字”;《汉书》《文选》正文用字相同,颜师古、李善注释用字也相同,但颜注用术语“古”,李注用术语“今”,如《汉书》注“廑,古勤字”《文选》注作“廑,今勤字”;《汉书》正文用古字,颜师古注以今字释古字,用“即”沟通字际关系,《文选》正文用今字,李善注误用“古”沟通字际关系,如《汉书》注“歫即距字”《文选》注作“距,古岠字”。  相似文献   

8.
“岁阳”考     
古代“岁阳”之名,《尔雅》与《史记》所载不同,二者其实是一回事,通过调整顺序、弄清通假,可以做到一一对应。“岁阳”之名由少数民族语言引入汉语,故译写中出现同音异写,造成混乱。  相似文献   

9.
刘佳 《中文自修》2023,(23):9-12
<正>白居易这位中唐诗人,名为“居易”,字为“乐天”,隐隐暗示出他知足安分、达观任情的人生哲学。白居易的名和字,分别出自《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和《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作为唐代现存诗歌数量之冠的诗人,我们背诵过他洋洋洒洒的叙事长篇《琵琶行》《长恨歌》,也熟读过他“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和讽喻诗。此外,在白居易七十五年的生命中,他还创作了丰富的闲适诗,这些作品细密地折射出白居易的日常生活与人生哲学。本期栏目中,就让我们赏读白居易的闲适诗,走进白居易的闲适生活。  相似文献   

10.
冯媛媛 《现代语文》2009,(1):150-151
在《论语·阳货》中,记载了孔子一段非常有名的话:“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呜兽草木之名。’”从古至今,许多人从不同的视角对孔子“兴观群怨”说进行了不同的解渎,阐述了它在不H领域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17课《季氏将伐颛臾》中有一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教参和一般文言资料上都这样解释:冉有、子路拜见孔子。笔者认为将“见于”解释为“拜见”似有不妥,应该解释为“被召见”。我的理由是:1、《论语》中其它文章中没有将“见于”解释为“拜见”的,只有“见”解释为“拜见”。如《八佾》中“仪封人请见”、“从者见之”;《阳货》中“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等句中的“见”都解释为“拜见”。2、同样被选入高中课本的《庄暴见孟子》(《孟子》)一文有这样的句子:“庄暴见孟子”、“暴见于王”、“他日,见于…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名和字孙玮古人有名,又有字,这与今人很不相同。现在所说的“名字”,是把名和字合二为一了。古时,名与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名一般只有一个,字可有两个,称“又字”.或“又号”。“名”:《说文》释为“自命也”。它是指一个人的称谓。《礼记·檀弓》:“...  相似文献   

13.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岳阳留下了赞颂洞庭君山美景的千古绝唱《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由于此诗影响巨大,千百年来,古今诗集多所辑录。全诗28字,唯一字有异,即第三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的“色”字,在诸多版本中作“翠”字。此诗在古本《全唐诗》和今刊《唐诗鉴赏辞典》等典籍中,皆作“色”字,在《岳阳楼诗词选》、《岳阳楼历代名家诗词注评》等书中,则多作“翠”。笔者认同“色”字,其珲由如下:  相似文献   

14.
请看下面三个教例: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记金华的双龙洞》)犤教例1犦师:读句子,从整体上感知一下这两句话的意思。生:主要写溪流的样子和声音。师:把句①中的“迎着”换换词读读。生:可以换成“沿着”、“朝着”、“向着”、“跟着”……师:那么叶圣陶爷爷为什么偏偏用“迎着”呢?生:(诵读)“迎”字写出了溪流的方向。游人从下往上走,溪水从上往下流。生:用“迎”字觉得溪水活蹦乱跳,很可爱。师:你的回答很有新意,是怎样体会出来的?生:从第二句“溪流时而………  相似文献   

15.
田凤山是原黑龙江省省长、国土资源部部长,因贪污腐败而锒铛入狱.有一篇专门写此人蜕化变质过程的章,作巧妙地把“田凤山”这一姓名的三个字拆开后加上引号写入正标题《“田”“凤”“山”人生三部曲》支中又分别以这三个字作为三个小标题的领字,与田的人生轨迹对接。请欣赏这三个小标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汉字分为“文”与“字”始于东汉许慎。许氏《说文叙》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由于许慎关于“文”的定义比较笼统,没有从结构上指出其特征;又由于许镇没有明确指出“文”“字”与作为“造字之本”的六书的对应关系,即何书所造为“文”,何书所造为“字”,故后世关于“文”和‘’字”的解释渐渐各师其心,至与许意相修。郑玄注《论语》《周礼》《仪礼》四次训“名”为“字”,并断言“古日名今曰字”。“名”是什么概念,能不能把“名”同“文”“字”当作同一层面上的术语看待?这些问题还值…  相似文献   

17.
茶,在古代是一物多名。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记载:“诸书说茶处,其字乃作荼,至唐代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茶经》问世以前,除了“荼”以外,茶还有多种称呼,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材对《岳阳楼记》的“翔集”作注道:“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群鸟在木上也。”(《说文》)这是“集”的本意。它引申义为聚集、会合,如  相似文献   

19.
简字正误     
(木日)这是个什么字呢?象“相”字,可是缺一短画。原来有些人把这个字当作“杨”字的简体使用。这是错误地把“阳”字的半边类推的结果。同样,也有人把“揚、場、腸”简化作“抇、(土日)、(月曰)”。这些简化字都是错误的。根据《方案》中简化偏旁表,“易”旁简化为“(?)”,因此“楊揚場腸”照此类推作:杨扬场肠。偏旁类推必须根据《方案》中的简化偏旁表,不能任意拿一个简化字的半边来类推,例如“確”虽已简化为“确”但是不能把“榷鶴”援例类推简化为“桷鵤”。至于“陽”简化作“阳”,元明以来就这样写的,已  相似文献   

20.
1《廉颇商相如列传》“君不如肉担伏斧质请罪”中的“质”通“”。课文注:“斧质,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质,砧。”《说文解字》:“质,以物相赘。”《辞海》:“质通、,古代杀人用的椹垫。”“,古代腰斩用的垫座。”2.《赤壁之战》“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中的“番”通“鄱”。课文注:“番()阳,在现在的江西省波阳县。”“番”字本身有两个读音。fdn和pen。它没有p6这个读音。《辞海》:“翻阳,郡名。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孙权分像章郡置。治所在邵阳(今波阳)。”可见,“番阳”即“邵阳”,“番”通部。3K赤壁之战》“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