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曹刿论战》中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记载极为简略:“公将鼓之。刿谫:‘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在解释胜利的原因时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相似文献   

2.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相似文献   

3.
《曹刿论战》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文中"登轼而望之"令我产生了怀疑,百思不得其解。"轼"如果是作扶手讲,应如何理解"登轼"?一根作扶手的木头能踩得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第六册《曹刿论战》一课,“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其师。”多年来都是这样断句、标点的。依据标点古书的最基本要求:标点后每一句话的内容必须符合情理。那么“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句,就不符合情理。  相似文献   

5.
〔问疑解难〕 1、普通同学是否有能力完成课外阅读题?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所谓“浅易”也有障碍,其中最大的要算是词汇。现举《曹刿论战》的第一段来说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这段文字,语法基本上是和现代汉语一致。除  相似文献   

6.
“登轼而望之”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刿论战》(《左传·庄公十年》)一文中有“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几句.今人对其中“登轼而望之”解释不同,一种认为此句中的“轼”是名词,作“登”的宾语,“登轼”是登上车前横木的意思.另一种认为“轼”是动词,“登轼”是连动关系,即“登上车,扶着车前横木”的意思.郭锡良先生等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第一版)在“登”后专门加了标点.哪一种更符合情理呢?我认为“登轼”解作动宾关系,译为“登上车前横木”更准确.首先,从古战车的规格看,“轼”是能够登的.《中华大字典》解释“轼”为;“古代车厢前面供立乘者凭扶的横术,有三面,其形如半框,也作式.”清人戴震在《考工记图》中说:“式中较皆车栏上之木,周于舆外,非横在舆中.较有两在两旁,式中有三面.”《周礼·考工记》上说:“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舆人为车、轮崇、车广、衡长叁如一,谓之叁称.叁分车广去一以为遂.叁分其遂,一在前,二在后,以揉其式.”其下郑注:“兵车之式,深尺四寸三分寸之二.”据此可知古代兵车的式,车厢前面的长六尺六寸,两旁的各长一尺四寸多.(均为古代木工尺)车轼的高,《周礼  相似文献   

7.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相似文献   

8.
曹刿论救     
一拍 《语文新圃》2009,(5):26-26
火鼠戊子年九月秋,庶人伐房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房产大鳄莫名惊诧,吏将救。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相似文献   

9.
课内提升(一)填空。1.《曹刿论战》选自《__》,该书又名《__》,是我国第一部__体史书,相传为__(人名)所作。《曹》文首句“十年春”即点明时间,“齐师伐我”中点明“我”(作者)的国籍是__国,这场战争是齐鲁__之战。  相似文献   

10.
教师教学用书中,对《曹刿论战》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一直是这样翻译的:(曹刿)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登上车前的横木瞭望齐军。  相似文献   

11.
在交际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和语言环境的不同,人们常常采取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开门见山、直言不讳,或委婉曲折、平和动听。这些不同的方式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一、用直言,“竹筒倒豆子”直言是表里一致、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尤其在当今社会,生活讲节奏,办事要效率,更要摒弃繁文缛节、虚伪客套,力戒慢条斯理、吞吞吐吐,应该以互相尊重为前提,真诚明快地交流思想、交换意见。直言表意,古文献中随处可见。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  相似文献   

12.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该文说的是公元前684年发生的长勺之战中,曹刿以其深谋远虑.帮助鲁庄公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传统意义上的解读是把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对举,鲁庄公俨然成了曹刿的陪衬,鲁庄公“小惠”“小信”之“浅薄”陪衬出曹刿的“民本意识”。  相似文献   

13.
全国统编教材第五册选入的文言教材中有《曹刿论战》、《捕蛇者说》、《陈涉起义》。这是三篇老课文,可能有的教师讲过十多遍了,然而,我觉得这里面仍然有一些疑然词句,始终未得解决。下面谈我的一些看法。《曹刿论战》中的几个问题。一、“十年春,齐师伐我。”“伐”字怎么讲?统编教材在注释中只讲了“我”,没讲“伐”。可能认为这个字太平常了,所以略去未讲。但我曾看到好些参考书  相似文献   

14.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课文注“靡”为“倒下”。这种说法颇为流行,连《辞海》也是如此。对此,似可商榷。我们可以设想一下“齐师败绩”溃逃的情景:车轮滚滚、杀声震天,在鲁军凌厉的攻势下,齐军士卒鬼哭狼嚎、亡命奔跑,肩扛大旗的士卒如将旗子倒下、拖着大旗逃跑,后面的士卒定会踩上大旗,扛旗的士卒欲走不能,更增添混乱,加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围绕“登轼”即“凭轼”这一新解之辨正,首先着重考明往昔对古轼制的误解以及古轼真形,论定古轼之可登与易登;接着说明“凭轼”即“伏轼”,与文中叙写远眺的“登轼而望”相互矛盾;之后,否定了“曹刿是坐乘于车”与“手扶轼木观望”之说,从而辨明了“登轼”即是“登履轼上”的意思。最后连带说到上句:“下视”又指“下车观看”;下句“轼”词动用特指“伏轼致敬”,“登轼”无此用意,不能点开释之。  相似文献   

16.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光辉著作中,引用了《曹刿论战》一文,生动地论述了战略防御原则,批判了军事冒险主义。现就这篇文章的人物分析,谈谈个人的肤浅体会。 文章写两个人物:一个是曹刿,一个是鲁庄公。 鲁庄公是鲁国的统治者,对军事鲁莽无知。你看,他对这场关系到鲁国生死存亡的战争,采取多么轻率的态度: “齐师伐我”,他不管自己准备如何,“将战”; “战于长勺”,他不问敌人士气盈竭,“将鼓”; “齐师败绩”,他不顾敌情真伪莫测,“将驰’。 “将战”、“将鼓”、“将驰”三个词,便把急躁冒失的鲁庄公描绘得形象、逼真。加上战前他的“小惠未遍”,“小信未孚”,不懂得取信于民,以及战后他还昏头胀脑,不知何以制胜而“问  相似文献   

17.
《曹刿论战》中的主角曹刿,以他的深谋远虑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长勺之战中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作为英雄,曹刿确实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然而我们在赞叹的同时,还总喜欢拉出鲁庄公来作为陪衬,以其之“鄙陋”来衬曹刿之“远谋”。许多教参亦毫不留情地给鲁庄公涂上大黑脸,把长勺  相似文献   

18.
一次我上完《曹刿论战》,学生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学生说:“战争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残酷、惨烈、血腥,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我感觉不到这些,文章只说“齐师败绩”,我查的资料也只说“俘获甲兵辎重无数,将齐军赶出国境”.我怎么觉得这个战争不够野蛮.”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七八年下半年起在全国各地试用的部编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本中有《曹刿论战》篇。由于对其中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句理解不同,标点就各异,在运用电化教育时所画的有关场景自然也不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准确性。怎样正确标点“登轼”句?我们认为,既应正确理解古代“轼”的含义,又应细玩“登轼”句上下文的文义,还应根据《左传》作者在使用动词“下”、“登”时的行文习惯。前两点,《中国语文》一九七九年第一期陈富槐、彭延铭同志已有所论述。本文打算着重分析《左传》  相似文献   

20.
《曹刿论战》旨在通过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对长勺之战的正确指挥。表现其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文中曹刿的“远谋”与鲁庄公的“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参考资料也认为,鲁庄公政治上目光短浅,军事上急躁冒进,是个昏庸无能的君主。然而,通过深层解读,笔者认为此说有失偏颇。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