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悦读文摘     
歪诗——妙诗朱元璋登基的那一天,由于高兴,一个平时从没有吟过半句诗的人,也吟起诗来: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撅——翘尾巴)吟了前两句,正待吟后两句,左右的臣僚早已傻眼了。这么歪,这哪是诗呀!但又不敢笑话皇帝。朱元璋看在眼里,明在心里,不慌不忙吟出下两句。三声唤出扶桑(即太阳)来,扫退残星与晓月。大臣们一听,大吃一惊,皇上毕竟出口不凡,吟出上佳之诗来了。可见想笑话别人时,千万慢一点来,快了就孟浪了。主考官批诗从前,有一考生应考,写了半天,文章还没写成,忽然灵机一动,在考卷下写了四句打油诗:未曾提笔泪涟涟,苦读寒窗十…  相似文献   

2.
两人或更多人各写一句或几句而成的诗,称为联句诗。比如: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此诗的前两句由唐文宗所吟,后两句为同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所续。到了宋代,文学家苏轼对柳公权的续句大不以为然,说其尽是  相似文献   

3.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古代诗人在锤炼诗歌语言时留下很多美谈,有人为“吟安一个字”而“捻断数茎须”,有人因“两句三年得”而“一吟泪双流”,务使为诗语言精炼传神。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二十岁以后,“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与友人春游,吟诵新作,“不绝声者二十余里”(《与元九书》)。可见其苦吟之一斑。李贺在诗中记载了自己彻夜苦吟的情景:“吟诗一夜东方白”“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臼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他母亲心疼地说:“是儿要呕出心乃巳耳。”贾岛“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有一次,他一路苦吟。冲撞了京兆尹刘栖楚,被关押了一个晚上。而“推敲”的美谈更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他的“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孟郊说自己:“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愁。如何不白闲。心与身为仇。”别人评价他,“孟郊诗蹇涩穷僻.琢削不假,真苦吟而成。”(《临汉隐居诗话》)此外,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诗眼"?"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提神的一个字"(魏庆之<诗人玉屑>).历代诗人在作诗填词时,都要反复锤炼,推敲字词的生动、形象、贴切、华丽.所以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孟郊写道:"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愁".贾岛的"推敲"故事,更是成为诗人铸字炼句的佳话.  相似文献   

6.
《教师》2009,(16)
古人写诗词,特别注重炼字锤词,力求出现一字传神的精妙境界,诗眼便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之处.这传神之笔的得来,有时是诗人在不经意中妙手偶得;但很多情况下是在"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中苦吟所得,从贾岛的"推敲"到王安石的吟"绿",如此字词皆饱含着诗人的良苦用心,是诗人殚精竭虑、反复斟酌而写成的.诗眼往往能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诗的神韵.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人作诗文,特别讲究炼字,追求得一字而境界全出。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古人炼字的一面旗帜。孟郊“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杜荀鹤“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苏轼“诗赋以一字见工拙”,贾岛和韩愈之间的“推敲”,都是讲究炼字的最好写照。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都是对诗歌创作中炼字的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8.
《暮江吟》:铺开想象是怎样的江景,才让诗人白居易在《暮江吟》中发出“可怜九月初三夜”中“可怜”二字所包含的那种喜爱、愉悦之情呢?高度凝炼的诗句,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供我们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用想象去填充。“铺”展开的想象。诗的第一句“一道残阳铺水...  相似文献   

9.
诗这东西,多与性灵有关,似与勤奋无缘。许多人写一辈子诗,苦吟苦熬,无一佳作,甚至连一句佳句也没有。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因其篇幅短小,故最讲究炼字锻句。因一首好诗或一句佳句而得一雅号,是古代文人的趣事。李白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杜甫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李贺诗词奇崛冷怪,雅号"诗鬼";白居易"狂醉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自称"诗魔";孟郊、贾岛苦吟成性,"长沙一湘累,郊岛两诗囚",人呼"诗囚";卢延让醉心推敲,"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  相似文献   

11.
从前有四个赶考的秀才,在一家酒店相聚,喝酒行令。他们约定每人先吟一首古诗.但必须有意漏掉一个字;然后再吟一首诗.诗中必须有一句说明前一首诗漏宇的原因.不然就罚他饮酒。这特殊的酒令引来了不少的围观。  相似文献   

12.
对《暮江吟》(五年制第九册9课)中的“时间”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小学语文教师丰中的各种教学参考书、工具书上的说法也很不统一,以致有些青年教师被搞得无所适从。笔者认为,《暮江吟》诗中涉及的“时间”问题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予以注意。其一,《暮江吟》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如果只从《暮江吟》的标题看,此诗似乎应始终歌吟“日落前后”的暮色江景,但诗中“可怜九月初三夜”的“夜”字,以及“露似珍珠月似弓”,则明显地是在写“夜晚”。因为露是“空气中水汽因地面或地物表面散发热量,使得地面或地物表面的温度低于气温(但仍高于0℃),而凝结在其上的水珠。常见于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参见《辞海》)由此可见,此诗标题与内容有不相吻合的地方,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理解此诗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个特点,不能机械地只从标题去理解内容。  相似文献   

13.
<无题·相见时难>深情绵邈,是李商隐爱情诗的代表作.通篇如泣如诉,抒情语气十分明显.关于"夜吟应觉月光寒"一句中,"夜吟"者是谁、吟什么、以谁的语气言说等,诗评家们的解释多有不同,教师亦各有其说,学生更莫衷一是.这说不尽的"夜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试就两种有代表性的解释,侧重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加以简要评析,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诗歌创作是一种艰辛的创造性脑力劳动。在天才勃发、兴会淋漓之时,可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穷思冥想、狂觅苦搜。在中国数千年的诗史长河中,“苦吟”诗人层出不穷。孟浩然作诗“眉毛尽落”,王维“走入醋瓮”;杜甫“一生精力尽于诗”,还说:“新诗改罢自长吟”,“语不惊人死不休”;白居易学诗,“口舍成疮,手肘成胝”;孟东野云:“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李贺则几“呕出心肝”;贾岛“推敲”之事最为有趣,也最为后人传诵,他“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逊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杜牧也说:“欲识为诗苦,秋霜苦在心”;杜荀鹤更云:“生应无辍日,死是不吟  相似文献   

15.
在唐诗中,为达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效果,诗人们十分注重对字、句的锤炼,所以就有“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感慨。由此可见,一首诗的形成是经历了重重推敲与考量的结果。在诗中讲究炼字,是使全诗意境上升的一种重要方法。王国维认为意境是诗词之本,“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所以,  相似文献   

16.
义教初语新版第六册课文《隆中对》中“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一句,课文下注解对《梁父吟》只作了简单的说明,即为“汉乐府诗篇名,传诸葛亮躬耕陇亩时常吟此诗。”但《梁父吟》一诗的具体内容注中未作任何解释。为此,笔者依照史料,作了考证,并作点分析,以期能对大家理解课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因其篇幅短小,故最讲究炼字锻句。因一首好诗或一句佳句而得一雅号。是古代文人的趣事。 李白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杜甫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李贺诗词奇崛冷怪。雅号“诗鬼”;白居易“狂醉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自称“诗魔”;孟郊、贾岛苦吟成性,“长沙一湘累,郊岛两诗囚”,人呼“诗囚”;卢延让醉心推敲,“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赢得“诗奴”称号。  相似文献   

18.
秦珍 《语文天地》2008,(4):22-22
相传1685年秋,康熙皇帝到江南微服私访。忽一日有臣来报,沙俄犯我东北边境,占领了雅克萨城,搅得他彻夜难眠。次日清晨,他来到一家粥店吃粥。店家擦桌时,不小心碰落了他放在桌上的扇子,摔断了扇上的一根玉骨。店家一面拾起扇子向他赔不是,一面看着扇上画的一幅"小桥流水夜"图,不由脱口吟出几句诗来:  相似文献   

19.
说说炼句     
陈颢 《文科爱好者》2004,(21):71-71
前人诗句中有许多锤炼字句的生动描写: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有一个“推敲”的典故,还作过一首出奇的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三年才作两句,别人如不欣赏,他就不作诗了。  相似文献   

20.
有个故事说,从前有四个秀才,都是吟诗高手.一天碰到一起,要做一首咏景诗,决定各吟一句,联成一首.每个人单独做诗就够好的,四个人合作岂不更好!秀才甲起句说:“阳春白日风花香”,秀才乙紧接说:“绿树浓荫夏日长”,秀才丙按作诗要求来了个转折:“长风万里送秋雁”,最后秀才丁结束全诗:“塞北江南尽银妆”.吟罢,四人得意非凡,连声自赞曰:“好诗好诗.”只听旁边一位老者吟道:“字字珠玑如断线,春夏秋冬不相连:此篇若能称佳作,李杜泉台亦唤天!”确实如此,四秀才的咏景诗咏的是什么景?地地道道的四不象,四句话把四时景色说全了,这要算好诗,李白、杜甫九泉之下只有徒唤“天晓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