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略四库:七略,包括西汉末年皇家的全部藏书,指《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据《汉书,艺文志》载:“成帝时,诏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向条其篇目,撮其诣意,录而奏之。”后来刘向死了,由刘向的儿子刘歆(xīn)继续整理校订  相似文献   

2.
研究文史,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需要了解自己的专业里有哪些书籍、怎样查阅书籍。同时,还要了解前人在这方面做了哪些研究、怎样掌握研究的进展情况。这就需要掌握文献目录学。目录一词,首见于《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序洪烈。”《汉书·艺文志》对此事详加记载:“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法。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  相似文献   

3.
“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对男子的美称。“诸子”包括先秦各家学派。西汉司马谈《论六家指要》中说“诸子”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隋书·经籍志》中说“诸子”有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十四家。先秦诸子的著作,西汉末刘向、刘歆曾作过一次整理,并著有《别录》《七略》介绍其内容,可惜二书早已亡失。现在可考的只有《汉书·艺文志》,其中《诸子略》列有一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多篇。这些著作有的是门人弟子记述的,有的是时人假托的,有的是后人伪造或篡改的,有的失…  相似文献   

4.
《尔雅》本非经书,而且于诸经之后出,何以能入经部?秦汉之际,“六经”称为“六艺”。贾谊《新书·六术》云:“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谓之六术。”后来刘向刘歆父子校经传诸子诗赋亦谓“六经”为“六艺”,诸子、诗赋则入《诸子略》、《诗赋略》。《江书·艺文志》依其所说,亦谓六经为六艺,将论语、孝经、小学等旁及于六经之外,故《论语》、《孝经》、《尔雅》等均未入经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小说这个词儿,与经传对称,指的是无关宏的琐屑言论。现在能找到的这个词的最初出处,是《庄子》的《外物》篇。那里面说,“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把“小说”与“大达”对举,认为是无关于天地之道、不足以经帮济世的琐谈。后来,小说成为目录学上一个专门名词,篇纂书籍目录的人们把杂记琐闻等其他门类不便安置的书合在一起,总称为小说。《汉书·艺文志》的《诸子略》分为十家,最后一家就是小说家,其中共收书十五种一千三百八十篇。这些书现在都失传了。留存下来的少数佚文,有讲医巫的,有讲礼制的,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相似文献   

6.
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课文《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有“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之句,课本第200页将“百氏”一词注释为“指诸子百家”,笔者认为这个注释是不妥当的。《辞源》将“诸子百家”释为“先秦至汉初各种学派的总称”。《辞海》对“诸子百家”是这样解释的:“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诸子指各派的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等,亦指他们的著作。百家指各学派。”《辞源》《辞海》是大众公认的工具书,其解释应该是正确的。按照《辞源》和《辞海》的解释,“诸子百家”只限于先秦至汉初各家…  相似文献   

7.
从《汉志》和《隋志》看先唐学术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时期学术发展的大致情况,总是比较集中地反映在记录这一时期著述的目录著作中。我国唐代以前的目录著作除佛教目录外,仅存《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这两部书的各部类都有大、小序讲述学术流别,其设类的同异也明显地反映了学术流变的情况,是考察先唐学术本末的两把钥匙。《汉志》总括群书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大类,《隋志》演变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变化不可谓不大。下面试以《隋志》的分类为支点,探讨唐以前学术发展的大致情况。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录”之名起于汉代,这是经过校书实践而产生的。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奉诏校书,整理了西汉末年以前的大量古籍,编定了《别录》、《七略》。《七略》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分类目录。它概括地反映了西汉末年以前我国学术的基本情况。我国先秦学术思想十分活跃,诸子争鸣,学派林立。  相似文献   

9.
《七略》既是我国第一部图书目录学著作,又是第一部图书分类学专著,共有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数术略、方技略七部分。《七略》首创图书分类的“六分法”,反映了西汉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思想,开启了中国传统图书的“四分法”。将“诗赋”单列一类,充分肯定了文学的社会功用;将文学与哲学、经学、史学分开,推动了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0.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官修史志目录的开山之作,由东汉班固根据刘歆的《七略》增删改撰而成。《汉书·艺文志》中班固的敬儒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序文的撰写,以总序和《六艺略》《诸子略》和《诗赋略》的序文为例;在“略”“种”的排序中,班固将《六艺略》置于六略之首,把《易》放在《六艺略》之首,诸子各家中又首推儒家。在序文的撰写和图书的编次中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敬儒倾向,这种倾向既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又有其个人因素。  相似文献   

11.
考博士者,乃先秦儒学之官,始设于战国。《史记·循吏列传》有云:“公仪休者,鲁博士也。”表明六国时即有博士之目,而秦承之。《汉书·百官表》云:“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另据《资治通鉴》卷第七《秦记二》,秦二世曾“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葬此。”’汉承秦祚,博士之置益广。诸子、诗赋、术数、方技等皆置博士。西汉时  相似文献   

12.
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中国”一词。《诗经·大雅·民劳》中写道:“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意思是先爱护京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四方。从这里不难看出,“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中国”这个词专指帝王所在的国都。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作为指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  相似文献   

13.
《汉书·艺文志·数术略》较完整地反映了汉代天人合一思想系统的特殊性。在勾勒出这个系统框架的基础上,溯沿其形成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班固辑录《汉志·数术略》时对刘向、刘歆父子在《七略》中体现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批判性继承。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第一部个人诗歌总集的《楚辞》,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伟大诗人屈原的慊谦爱国之心;另一方面充斥着大量神话影子和神游景象也揭开了早期先民图腾崇拜的影子。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汉志提供了先秦两汉时期中国图书的成熟情况,但在收书如此浩瀚的巨著中,独诗赋略较其余几略显得暗淡无光,其中的"诗赋略"在没有小序又夹杂种种疑问,而后世所说《楚辞》的踪影也无迹可寻,这给研究《楚辞》者带来诸多困惑。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通过探讨汉志"诗赋略"中的"屈原赋之属",得出今本《楚辞》并非选自"屈原赋之属"但其编纂者确为刘向无疑。  相似文献   

15.
我们现在一般所谓的四部分类法是指经、史、子、集图书分类方法。现存最早的一部以四部分类法分图书的目录学著作是《隋书.经籍志》。四部分类法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一、汉代:书目分类的开始首开目录学分类的当是刘歆的《七略》。《七略》是刘歆在其父刘向的《别录》的基础“总括群篇,撮其指要”编纂而成的。《七略》根据当时文化典籍的特点,在图书分类上确立了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总括的集略除外)的六大部类。和后来的四部分类法相比,六艺略包括四分法里的经部、史部;诸子略即子部,兵书略与…  相似文献   

16.
“县官”一词,屡见于《史记》、《汉书》。如: “元鼎元年,遂坐卖宅县官故贵, 国除。”(《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 (《史记·平准书》) “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 (《汉书·武帝纪》) “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汉书·张陈王周传》) “令丞相用事,县官信之。”(《汉书·霍光金日磾传》)其例多至不胜枚举。通而观之,《史》、《汉》中出现的“县官”一词,不外有两种  相似文献   

17.
《列子》散文多面观章沧授先秦诸子中确有列子其人,生于庄子之前,相传为郑国人,名御寇。《庄子》一书多次提及,只是“庄周把实际存在的人物寓言化”①;《吕氏春秋·不二篇》以“列子贵虚”独标一家之说。《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举《列子》八篇,已亡佚,今见《列子...  相似文献   

18.
方勇先生在四论、五论“新子学”中,均提出变革《汉志》“尊经卑子”思想的主张。沿着方勇先生的思路向上追溯,我们可以发现刘歆、班固等人所阐发的“尊经卑子”理念,其理论支撑是《汉志》《七略》所构建的“诸子出于王官”之学的思想脉络,其后《隋志》进一步将各派诸子与《周礼》中的职官一一对应,试图将诸子之学纳入“六经”体系。但若将诸子思想与《周礼》中各职官、职文仔细进行比对,则能发现《周礼》产生于各家诸子思想成熟之后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不存在诸子借鉴《周礼》思想而成己派之说的可能,这显示出《汉》《隋》两志在处理“诸子”源流问题上单一、粗简的缺点。在此种情况下,方勇先生所提倡的“《子藏》学”则较好地填补了《汉》《隋》两志在诸子学领域内的缺失之处,其对诸子的分类、评析与等而视之的研究理念,超越以往疏解诸子思想的常规路径,并俨然成为当今子学研究系统中的显学。  相似文献   

19.
<正>《汉书·艺文志》云:“战国纵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战国时期,随着政治上的统一趋势,意识形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各学派内部流派分衍,“儒分为八,墨离为三”(《韩非子·显学篇》);另一方面,早先似乎水火的诸子百家,则又相互吸收,呈现出合流之势。新道家学派便是在这种政治局势和文化思潮中应运而生的。战国末产生的新道家思想,渊源于早期道家而别于早期道家。战国中后期,道家之徒已然流派纷杂,但综其思想特点,大致可分为二类。他们分别执老子学说的一端,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一类以庄子为代表,沿袭早期道家学说中“绝仁弃义”、“绝圣弃知”的思想,“全性保真”,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走向消极避世的道路;一类则执早期道家学说中“全性保真”的“术”,反其道而用之,研究“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为统治者提供“君人南面之术”(《汉志》),从而走向积极入世的道路。后一类人的学说,经“稷下黄老”诸子的养育,到战国末年,蔚然形成颇有影响的新道家学派,活跃于斯时,并成为后世黄老之学的思想先导。本文旨在论述战国末新道家学派的历史思想。  相似文献   

20.
《说苑》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刘向所序》六十七篇”中的一部分。它是刘向校书时根据皇家所藏和民间流行的书册资料加以选择,整理的颇具故事性,多为对话体的杂著的类编。对于《说苑》,有三点要加以说明: 第一,《刘向所序》六十七篇著录在《汉书·艺文志》的《子部·儒家类》,其实六十七篇是各种资料的荟萃。譬如这当中的《列女传》,《隋书·经籍志》便把它编入了《史部,杂传类》。不可否认,刘向的思想是正统的儒家思想,把他所序的六十七篇编入儒家,是有道理的,这大概他的儿子刘歆编《七略》时便已作如此处理,《汉志》不过是照抄《七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