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有些学校已进行试点,并取得可喜的成效。实践证明,实行校长负责制,可行、有效、科学,是保证教育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措施。校长负责制是一个科学的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是校长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学校日常工作;组织赋予特定的职责权利,个人对上级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教代会负责的一种学校管理制度。这是一个科学的管理体制。现代管理科学的许多原理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反映。1、整体性原理的体现。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整个社会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大系统,学校则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学校本身也是一个由各个部门、各个层次、各种因素所组成的对立统一的系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今就高等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涉及的一些主要立法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一、“校长负责制”本身与“校长”的立法问题实行“校长负责制”首先应该在教育法中确认“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在学校领导体制方面有法律效力的措施。这样就有了法律的根据。否则,必然会有很多干扰和限制,影响校长负责制的推行。  相似文献   

3.
实行校长负责制,是学校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正确认识、积极实行校长负责制,对于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加速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推动和实现学校各项改革,办活办好学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就校长负责制的含义及其实质,校长与校党委会的关系,校长负责制与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及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基本条件等问题,做简要论述,以图有利于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1985年5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肯定了“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几年来,尤其党的十三大以后,被批准实行校长负责制的高校越来越多,并积累了很多经验。国家教委在1988年工作要点中还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  相似文献   

5.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1993年3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一次明确:“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我校于1988年下半年经厅批准试行校长负责制。几年来,这一体制逐渐趋于稳定和完善,去年5月,经厅宣布正式实行校长负责制。 一、校长负责制是新时期学校管理的正确领导体制 建立学校的领导体制必须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坚持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的领导。(2)领导必须是唯一的,不能实行多头领导,以保证统一指挥。(3)决策应该是集体的,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4)决策的实施必须是个人负责的,以保证目标的实现。(5)领导要接受群众的监督,实行民主管理。  相似文献   

6.
学校的体制改革,几年来由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改为校长负责制,而后又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倒退。果真如此吗?如果生搬硬套现代管理学、国外校长负责制模式,似乎是这样。但是问题的实质却不是这样。我国学校的体制,仅就其中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实行校长负责制是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自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以来,我校作为省教改试点单位作了一些探索,初步取得了一些经验。一、明确校长职权范围和任期目标实行校长负责制,我校分两步进行。首先是改革管理体制,明确校长职权。我们实行的校长负责制包括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这是建国以来学校领导体制实践的经验总结,这种新体制的推行,必将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校长负责制的有效顺利推行,必须具有一定的成长环境和各方面条件。因此,明确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内外部条件,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这是党中央对三十几年来学校内部领导体制改革的经验总结,是几年来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实行校(院)  相似文献   

10.
李求真 《辽宁教育》2001,(11):18-19
自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以来,特别是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以来,校长负责制就根据国家的规定成了我国中小学必须实行的新型领导体制.……  相似文献   

11.
实行校长负责制,是学校领导体制的重大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学校中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关键。正确理解和实施校长负责制,对于改善和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推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办活办好学校关系极办重要  相似文献   

12.
纵观我国教育体制改革 ,其重头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又是领导体制改革。建国以来 ,我国中小学内部领导体制经过了多次变革 ,每次变革无不与学校党政关系密切相关。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 ,“学校党组织要从过去那种包揽一切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加强党的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上来”。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实行校长负责制 ,学校党政之间大体做到了党政分开 ,对克服我国中小学…  相似文献   

13.
一 实行校长负责制,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校长负责制是一种个人负责制的领导体制,它是相对于委员制和集体负责制的领导体制而言的。这种个人负责制和集体负责制的基本区别在于:其一,校长和学校其他领导成员的权力是不平等的。校长拥有最后决定权,在委员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这是我国学校领导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校长决策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将日趋重要。因此,加强校长决策程序化、制度化建设,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是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目前校长负责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领导体制的改革是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实行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小学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以来,全国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办学水平的提高。但有些中小学在实施校长负责制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问题,严重地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急需对这些问题、原因与对策进行深人、系统的探究,以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使中小学教育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这些问题有:一、一些中小学校长存在着"管上不…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相继作了经济,科技、教育三个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工厂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尸。“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四川省教育厅早在八四年就作出决定,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 校长负责制是一个完整的制度,包括上级领导,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几个部分。这几个方面互相制约,缺一不可。 实行校长负责制需要—定的条件,上级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了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根据《决定》精神,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自1985年9月试行校长负责制。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成人高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也是可行的、必要的。成人高校虽然比普通高  相似文献   

18.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以后,校长的权力大了,会不会因此走向独裁专断?近年来我们在从事有关学校领导体制改革的情况调查中发现,这是广大教职工关心的焦点.专家学者们怎样看这个问题?怎样消除人们的疑虑心理?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检阅了自80年代初以来的有关资料,包括学校管理学教材、有关校长负责制的研究文章、专著以及各省市有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学校中领导体制的重大改革.在进行学校内部各方面职、责、权相互关系调整中,不可避免地要引起人们思想观念、传统习惯的改变.从宁波市四中实行校长负责制试点和我院举办的中学领导干部培训班学员的议论来看,实行校长负责制以后是不是校长一人说了算,会不会削弱党的领导,如何正确处理党、政、工相互关系等方面,在认识上还需要统一.我认为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后,党支部首先要转变工作上全面领导,方法上大权独揽,决策上拍板定案,书记代表党的领导的观念.党支部要把工作重心放到积极支持校长实现任期责任目标和统一指挥学校教育活动上来;放到保证和监督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上来;放到搞好党的思  相似文献   

20.
校长负责制是学校管理模式中的新花,它是校长全面负责、支部保证监督和教工民主管理的三位一体的学校管理制度,是校长居中心地位同时实行职、权、责到岗的分级管理的学校管理制度。在领导和管理学校的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心理学的问题。作为校长,如果能准确地把握住工作中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则不仅可以为民主地、科学地领导学校提供重要的心理学依据,而且是实行校长负责、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