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一、科学素养的涵义和内容 科学素养是建立在人的素质,特别是科学素质的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次修养,它比科学素质和平常所说的修养意义更广、层次更深,主要包括科学意识、科学的关系观和系统观、科学能力和科学品质等。  相似文献   

2.
和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全面树立科学的教育功能观、和谐共振的教育过程观、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整合优化的教育方法观、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观及能动发展的学生观。只有做到了这些,才可能在教育实践中达到和谐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3.
和谐大学的根本特征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构建和谐大学是大学以人为本的需要,是大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大学建设,必须促进大学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师生利益、资源整合、结构调整、稳定等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充分发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在教学中注重多元智能的实施策略,形成科学的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和评价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育和谐是对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功能观进行重新整合定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和谐为教育的目标,以推动和维护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人类的新文明为使命。本文从大学教育的内涵、和谐发展的现实性、传统文化和谐思想的作用、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大学理念、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培养模式、和谐发展目标的实现等方面阐述大学教育和谐发展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已成为我国21世纪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沟通融合及一体化发展,对促进新时期教育的和谐发展和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的职业教育观念包括系统的整体观、卓越的效能观、先进的服务观和全面的质量观等;成人教育在科学的职业教育观念引领下,以订单培养、盘活存量、科学定位、双证书制等措施来科学地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形成是马克思、恩格斯概括和总结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并创立科学理论体系的过程及其结果;他们的后继者以此为理论基础,研究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促进其与社会和谐发展并建立了科学理论体系,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其重要成果之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扬弃"国外学者的科学技术观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和谐发展指引了努力奋斗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大学和谐学术环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和谐学术环境”指高校学术活动中民主自由、宽容开放、公平诚信、充满活力,学术主体与学术环境之问、学术主体之间和谐相处,它是多要素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当前,我国大学中存在诸多不和谐学术现象,鉴此,可从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加强学术道德的自身修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建立民主的评价机制5个方面营造大学和谐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9.
和谐,最完美的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其基本理论是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以课堂为主的教与学过程的和谐,以学校为主的家庭、社会关系的和谐。它要求救师在教育过程中树立全面科学的教育功能观、和谐共振的教育过程观、民主融洽的现代师生观、能动发展的学生观和整体优化的教育方法观。多年来,笔者一直坚持以“和谐教育”的基本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认识和实践能力。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和谐,最完美的教育情境 和谐是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的完美配合,是多元化的协  相似文献   

10.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它决定一所大学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大学精神建设的核心即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它对促进大学自身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构建和谐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政治修养观是德国古典大学修养观在政治教育中的体现,是当代德国政治教育的指导性思想理论。政治修养观汲取了德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当代德国政治教育在历史反思基础上自我重建的结果,体现出深刻的人本思想、主体性思想、价值论思想和方法论思想。它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当代德国政治教育的本质,也能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当今道德教育实际效果的不尽如人意与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外在性与“无我”的性质有极大关系;康德的“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不仅为道德实践提出了绝对目的,它还指出道德教育必须先验地以人为目的,尊重人格尊严,这样才能使人自己展开理性的翅膀,形成自己的道德人格。所以,当代高校道德教育应当重视个体道德需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慈孝"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之一,也是伴随家庭结构演进而代代传承、历久弥新的道德观念。"慈孝"观在与中国旧式传统家庭结构相适应上具有历史局限性,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建设相交融上具有时代契合性。加强"慈孝"观教育,对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健全人格、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对周恩来有着深刻的影响。周恩来的和合理念强调社会主义中国健康、协调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和工人的根本利益;强调执政党自身的团结即党内和谐对于社会的发展、稳定是至关重要的;强调执政党要善于团结各阶层人民群众一道前进,促进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周恩来的和合理念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其中有些思想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校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放在当前教育的首位,尤其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将导师制、辅导员制、辅导员助理制、班级核心小组制进行有机结合同步实施,构建立体的相互渗透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位一体”管理模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管理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6.
“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把握“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实质,应确立两个理论前提:第一,“人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一种社会和人生的信念;第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具有绝对的意义。同时,“人的全面发展”还应包含四个层面的内涵,即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三农”问题的概念,但在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已经涵盖了破解“三农”问题的思路。他在对待农村改革问题上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允许看,不强制,不搞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业的改革与发展始终被邓小平放在战略地位考虑,提出了“两个飞跃”思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先富起来,鼓励先富,扶持先富,引导先富,促进共富,避免两极分化;在破解“三农”问题上判断一切改革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并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及区域发展中“两个大局”的思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8.
浙江林学院提出的"生态大学"办学理念,决定着学校后勤发展必然走构建和谐后勤发展之路。学校后勤在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后勤,应以用心服务为宗旨,以信息交流网络为平台,以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为手段,以制度创新为落脚点。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走了一条面向个体成长的路线,即以个体成长最终达成整体提升的路线,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也日益面临瓶颈。以“双元结构教师小组”为新机制,使企业转职教师和非企业转职教师均在团队发展中交互影响、螺旋提升的效果良好,不失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种新思路。基于团队螺旋提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在合作机制建设、项目化运作、评价体系创新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构想,也是一项全面系统的目标体系,它必然对政府行政能力提出诸多新的严峻挑战。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在于地方政府要告别“公司型”政府,从片面谋求经济增长,谋求政府财力的增长以及城市面貌的表面光彩,转变为注重公共服务的提供。要注重社会公平与全面发展,确立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理念,真正为一方百姓谋福利。要注重协调各方利益,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特别是应当为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