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黄敏 《传媒》2021,(8):46-48
在国际传播中,纪录片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通过做大做强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能够推动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向积极主动"传播中国"的观念转型,为国家形象的国际话语体系构建提供重要支撑.本文在客观审视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其现实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2.
韩飞  田维钢  刘倩 《当代传播》2021,(4):108-110
近年来的"大国工程"纪录片,建构和传播了现代化的中国形象,担当着重要的国际传播功能.本文着眼"大国工程"纪录片与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深层勾连,以纪录片《大工告成》为个案,着重分析其叙事结构、视听表达等方面的艺术性创造,为纪录片参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侯洪  刘杰 《现代传播》2007,(1):98-100
近年来,中国当代主流纪录片的国际题材的开拓与创新,标志着中国纪录片的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它提升了主流纪录片的美誉度和亲和力.本文试图就新时期以来,我国主流纪录片国际题材的创作与传播略做一回望与总结一是回眸近年来中国国际题材纪录片的谱系;二是关注中国主流纪录片的使命与书写高度.  相似文献   

4.
2012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中国纪录片品牌元年,品牌化效应初步呈现.2012年,中国纪录片市场产业化开始发力.2012年,中国纪录片国际化推进迅速,传播平台提升到新高度. 品牌化经验、产业化探索与国际化开拓为中国纪录片提供了一个更高的起点,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而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旗舰驱动作用益加明确显现.事实证明,惟有品牌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才能发挥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力,提升文化软实力,释放纪录片跨文化、跨时空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陈瑶 《东南传播》2014,(10):43-45
中国纪录片走向国际市场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然而由于国内纪录片市场存在种种发展阻碍,让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之路略显坎坷。本文将从微观层面出发,分析当下中国纪录片市场存在的成片质量、传播渠道、意识等方面的困境,并试着总结可能的具体对策,以期对中国纪录片的制作与传播有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6.
何静  庞敏 《青年记者》2020,(9):64-65
中外合拍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政策支持下,具有“国家相册”之称的纪录片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与电视剧、电视新闻并称为对外传播的“三驾马车”.纪录片的国际合作是讲好中国故事、把握国家话语权的重要途径,通过重大项目的国际合拍可以增加国内外行业交流、扩大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强化中国媒体在国际业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与新闻宣传、影视剧相比,其真实属性和国际化特征突出,更容易被海外观众认同和接受。以纪录片为代表的影视节目作为国际文化传播的便利载体,已成为外国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但与国际纪录片大国相比,与国家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目标相比,我国纪录片的海外传播还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8.
一、绪论 2011年,中国纪录片延续了新世纪以来的强劲势头,在全球市场内积极传播,继续着美学和市场的历险,并创造了新的神话.中国在2011年启动了纪录片产业化引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以中、英文同时开播,秉承对内“为时代中国存像”,对外“与大千世界共鸣”的频道理念,打造中国的高端平台与国际传播平台.各地面纪录片频道正在调整策略,突破地域空间限定,力求横向传播.网络媒体纷纷设立纪录片频道,大规模收购纪录片,并开创网络纪录片栏目.在这一形势下,民营传媒机构趋于活跃,社会资本涌入纪录片行业.  相似文献   

9.
朱琳 《传媒》2017,(21)
纪录片是国际传播的有效载体,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相册,它的成功对传播与构建国家形象、有效阐释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之下,涌现了一批以丝绸之路为题材的纪录片,如《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海上新丝路》《瓷路》《神秘的西夏》《河西走廊》等,这些纪录片采用国际化的叙事方式,制作精良,具有较高的传播价值.《瓷路》《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等纪录片更是打开了国际市场.这对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丝路"系列纪录片的成功是中国纪录片积极应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也标志着中国纪录片国际化传播路径的转向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如何克服文化中心主义的制约,既彰显自己的文化身份,又尽可能协调与他者的关系,尊重差异,和平共处是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0.
纪录片是国际文化交流认同度比较高的语言,是对历史的一种艺术的再现.纪录片独特的思想内涵、文化品位和艺术魅力,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 13年前,敢闯敢干的广东人,借助广东驻穗影视圈的交流优势,按照当时的国际范式,开启了中国纪录片国际交流和创作的节展模式,种下了中国纪录片国际交流传播希望的种子.  相似文献   

11.
唐春梅  高月 《传媒》2023,(8):61-6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瑰宝。纪录片以纪实加视听传播为主要特色,对于传播中国非遗文化具备天然优势。本文聚焦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出品的非遗纪录片《四季中国》,对其内容制作和国际传播实践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提升非遗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广度和效度,助力中国非遗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2.
2016年12月14日,在第十三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举办的"CDRC前沿发布暨纪录片的全媒体与全球化传播高峰论坛"上,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以下简称CDRC)受邀进行了"CDRC前沿发布"——2016年中国纪录片年度权威数据发布,对2016年中国纪录片业态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整体概览和深度观察.  相似文献   

13.
张墨飞  唐文玉 《传媒》2024,(6):59-61
中国饮食类纪录片作为中华文化海外输出的重要载体,在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中国饮食类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着文化折扣、文化差异等障碍,同时,纪录片制作传播本身也存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中国饮食类纪录片如何突围,持续拓宽价值边界,是当前业内外需要重点思考与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本文基于中国饮食类纪录片海外传播的现状,明确现实挑战,并从三个方面开展研究,期望为中国饮食类纪录片海外传播未来发展寻求时代进路。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样式和节目形态,具有真实形象地表现历史和现实的特质,是一种世界普遍接受的话语表达方式.多国的经验证明,纪录片是提升对外传播效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设的有效载体.因此,纪录片在满足国内大众口味的同时,要善于运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来兼顾国受众.本文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从语言、视角、结构等角度分析了纪录片兼顾国内外受的几个因素,对于纪录片实现更有广度的传播做出了一定思考.  相似文献   

15.
赵青 《传媒》2017,(6):22-24
2016年12月15日,纪录片《我只认识你》在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获得了“年度最佳纪录片”“最佳纪录长片”以及“最佳国际传播中国纪录片”三项大奖。感谢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对这部纪录片的肯定。评委会主席、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刘效礼将军说:“全世界的男女老少都应认真地看一看《我只认识你》,以应对人类老龄化的到来。”  相似文献   

16.
韩岳  韩诚 《青年记者》2020,(6):67-68
当今中国纪录片主要的国际传播路径一般包括节展传播、院线传播、电视台传播和网络新媒体传播等,其中,国际纪录片节是最具有包容性和拓展性的传播路径。国际纪录片节基本上涉及了国际化纪录片生产和传播的各个环节,有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纪录片专业人士出席相关活动,搭建了“使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国界并在人类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的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的平台。  相似文献   

17.
郭艳民  贾飞扬 《传媒》2018,(7):62-65
政治传播是各国主流媒体进行国际传播的基本任务,国际主流媒体的媒介立场与其所属国的国家立场根本一致,其传播行为集中体现其所属国的国家利益,其传播内容往往与其所属国的重大政策方针相互呼应.国际主流媒体中国题材纪录片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是不同时期各国对华关系和对华政策的间接反映.  相似文献   

18.
传媒数字     
《现代视听》2013,(4):2-3
中国纪录片市场总收入四年间接近翻两番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在京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3》显示,2012年中国纪录片产业开始发力,市场四年间接近翻两番,中国纪录片正在走出"低端制作与无效传播"的恶性循环。据课题组不完全统计,2012年中国纪录片首播总量为17500小时左右,市场总投资约为13亿元,总收入超过15亿元。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激活市场、建立行业标准上发挥了驱动作用。中国纪录片成功以市场方式实现国际传播,如《春晚》《舌尖上的中国》  相似文献   

19.
2016年12月15日,纪录片《我只认识你》在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获得了"年度最佳纪录片"最佳纪录长片"以及"最佳国际传播中国纪录片"三项大奖.感谢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对这部纪录片的肯定.评委会主席、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刘效礼将军说:"全世界的男女老少都应认真地看一看《我只认识你》,以应对人类老龄化的到来."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知名导演、制片、编剧柯文思说:"本片抛出了一个已成为全球问题的话题.当我们从越来越长寿的生命中受益时,也必须面对一个严峻的事实,我们的精神状况跟不上身体状况.这种令人心碎的情感旅程进入一种需要密切观察的状态时,教会我们所有的人,要相信坚持和爱的力量,相信夫妻关系可以经得住最艰难的考验."当然更应该感谢的是这部纪录片的两位主人公——我的叔公树锋和叔婆味芳,是他们的爱触动我们想做这部纪录片,是他们的爱成就了这部纪录片,也是他们的爱让更多的人拥有和传播爱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纪录片能对文化进行成功的国际传播,究其根源,离不开它的社会认知功能,离不开其真实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与时间的力量。本文以《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驼殇》为例,分析中国纪录片如何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