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学杂志的传播与文学生产同源同质。《文讯》是台湾当代最重要的文学平面媒体之一,办刊30年为台湾文学写史.堪称文坛翘楚。《文讯》历经党营到民办、供养到完全市场化的经营过程,在营销策略、传播机制上积累实践经验.创设运动范式;从理论到战略努力建构文学传播学科,增值象征资本和美誉度,型塑了台湾文坛良好形象.是台湾文学传播史的亲历者、传播范式的创建者。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台湾文讯杂志社编辑制作的《我在我不在的地方——文学现场踏查记》的文化创意为分析对象,将之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学行为,说明对文学生产处所的考察探寻和意义阐发的行为大有助于人们对文学发生、作家成长、文学场域形成的深层理解;同时这一行为也拓展和丰富了文学现象研究的视野和表现方式。文学现场的踏查也是文化记忆的传承方式之一,其存储和累积的方式具有"多媒体性"和流动性,表现出代际差异和意义增补的特征。它与文学地形变迁联系在一起,可能形成一种特别的文学叙事形态,丰富和补充通常意义上的文学论述。  相似文献   

3.
时至今日,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已历时30年,对这30年的研究成果的总结反思、研究脉络的发展流变对跨入第四个十年的台湾文学研究意义重大.台湾文学的研究视野从微观到宏观,研究思维从封闭到开放都是大陆研究界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之结果.将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及他们对台湾文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的反思加以概括,再现其思索探讨历程,以期为下代学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灵感与思路.  相似文献   

4.
沃兰德 《华章》2011,(4):28-29
整体感知 《棋王》是阿城的处女作,1984年发表于《上海文学》,一时引得文坛瞩目,人人争睹为快。后来登陆台湾,使得台湾读者和文学界对大陆文学刮目相看,甚至掀起一股“大陆热”(电影版《棋王》亦是在台湾拍成)。“寻根文学”大兴是在1985年之后,阿城可谓发其先声。《棋王》被誉为“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5.
葛逸凡女士是生于大陆、后居台湾、1965年移民加拿大的作家,著有《欣欣向荣》(1971)、《金山华工沧桑录》(1989)、《时代.命运.人生》(2003)等小说和散文。《金山华工沧桑录》(大陆书名《他乡风雨》)是首部依据加拿大华工史而创作的中文小说,荣膺台湾海华文学奖第一名。作者还曾荣获台湾《文坛杂志》文学奖短篇小说第一名和2008年冰心文学佳作奖。本访谈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作家的书香童年;第二部分描述了作家对台湾文学的阅读和参与,以及其广阔的英文阅读面;第三部分结合加拿大少数族裔生活讲述了作家对所居城市Kelowna的深刻感受及其自传体创作;第四部分讨论了代表作《金山华工沧桑录》的内容、风格和创作过程;第五部分呈现了加拿大华人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以及作家与洛夫、痖弦等文学名家的交游。本访谈对于真切了解作家写作心理、华人文学和加华文学历史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宏观背景下,考察反思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经新的史学观念和文化思想,指出在三度窨建构包孕大陆、台湾、港澳地区在内三大板块的本土化当代中国文学,以期开拓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新格局。全文分别对大陆由现实主义一元化到多元艺术形态并存的发展脉络,台湾与港澳文学因与中原文化的根脉关系而表现出对汉文化传统的体认与指归,作了艺术的、文化的、美学的深层次探讨;进而指出,对当代中国文学进行整体的观照,既是一种期待,更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抗战文学研究承接着新时期以来的活跃态势,不仅研究规模进一步扩大,研究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就。在研究史料的新开掘方面,纸质史料的新开掘包括抗战时期期刊介绍、文献目录与书目提要、抗战时期期刊汇编、史料丛书与档案披露、抗战文学的作家全集与丛书出版、抗战时期作家佚作发掘整理;而抗战文学史料的数字化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大突破。抗战文学研究视野的新拓展呈现出令人可喜的新局面,突出表现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与抗战文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抗战文学、抗日战争与区域文学以及报刊传媒与抗战文学等几个方面。新世纪以来抗战文学研究理论话语的新收获突出表现为,研究者在新语境下对于抗日战争和抗战文学社会性质的重新体认,其中大多是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和反思,以及对于抗战文学审美特征的重新界定。在史料的开掘、研究视野的拓展以及理论话语探讨方面皆有众多有待深入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国家文学的想象和实践》一书以“国家文学”的视角和概念,深入复杂的文学格局并揭示其中的权力关系。偏重个案分析.填补了一直以来相关研究中的学术空白。书中体现的“田野调查”与“口述史料”本身既是文学研究的资料发现,同时也拓展了研究视野。最值得关注的是本书给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台湾80年代的大陆文学研究,按台湾著名大陆文学研究者陈信元的看法,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79年至1985年为第一阶段,其研究的重点是大陆的“伤痕文学”,先后出版了高上秦主编的《中国大陆的“抗议文学”》、叶洪生编的《九州生气情风雷》、吴丰兴的《中国大陆的伤痕文学》、周玉山的《大陆文艺新探》和张子樟的《人性与“抗议文学”》等,大多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文学上的偏见。这一阶段比较有价值的是对大陆“愿俄诗”的研究。《创世纪》1984年推出《大陆朦胧诗特辑》,并同时刊载叶维廉《危机文学的理路——大陆股陇诗的生变》和洛夫…  相似文献   

10.
《鄂伦春族文学研究》是一部知识丰富、论证谨严、史料翔实、视野开阔、方法创新、观念前卫的优秀学术著作,不仅从整体上勾勒鄂伦春族文学的发展线索与精神维度,而且从文本、个案等微观层面对之进行深入阐发,特别是著者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从多个层面解析鄂伦春族文学精神维度的理论诉求,使该向度的鄂伦春族文学研究达到新水平,为进一步相关研究拓展领域。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20年代初,茅盾成功改革了《小说月报》,使之成为中国期刊史上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期刊和新文学的主阵地。笔者主要探讨了其改革《小说月报》的三方面特点:建立一套系统性的运作模式:强烈的读者意识;“想象‘现代性’”的编辑立场。探讨这些,会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12.
25年来,内地学者在作家作品、流派社团、理论批评、史料整理与文学史、思潮史等多个方面,对台港文学进行了持久、广泛的研究,成绩显著。但作为一门新学科,尚需填补空白,深入开掘,加强史料建设,以使台港文学研究进入相对稳定与更加学术化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发展长河中,战争一直就是古老而又常新的文学主题。但在当今和平年代,如何从新的文化视角和理论维度去重新审视战争文学显得十分重要。为进一步推动当代战争文学的主题研讨,促进战争文学理论与创作的繁荣和发展,2013年7月,在湖南怀化召开了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9届年会暨“和平文化与战争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和中国大陆、台湾近18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和平文化理论与战争文学叙事、战争文学整体研究、战争与人性以及日本的战争文学、台湾的战争文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延安文学模式",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它以毛泽东的延安《讲话》为指导思想,以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语言和形式为特点,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强调文学为工农兵服务。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确认毛泽东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这是"延安文学模式"推向全国的标志。"延安文学模式"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讲话》对新中国的文艺事业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察合台语写成的文学作品,在维吾尔文学史上称之为"察合台文学"。在中亚包括新疆地区,用察合台语写成的哲学、文学、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的著作浩如烟海。本文主要列出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新疆范围内所出版的察合台语著作,以便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纵览杨义先生的学术著作,可以发现他将文化研究广泛应用在学术研究中。其学术研究内容可以划分为文学史研究、文艺理论研究、跨学科研究和学术方法通论研究四大部分,每部分都渗透了文化研究的色彩。就文学史研究讲,他开创了一种书写小说史的新体例---树型的著作体例;就文艺理论研究讲,他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体系的构建,在叙事结构、时间、视角、意象等诸多层面,大胆标举了东方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在叙事里的表现;就跨学科研究讲,他提出了“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这一前沿学理性宏大命题;就学术方法讲,他以开拓的思维和自觉的创新意识进行贯通古今的研究,且参照了先进的西方现代学术理论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清代徽州女性词创作繁盛,女词人数量可观。以徽州本土女词人和亚徽州女词人两类对清代徽州女词人的人数、个人基本情况和作品等方面进行考证和统计,从考证结果出发可以分析得出徽州女词人的整体文化特点,并提出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8.
余光中的“历史问题”,主要是指1977年发表围攻乡土文学的杂文《狼来了》,及向台湾当局“检举”陈映真为共产主义信徒的问题。其主要论敌在台湾有陈鼓应、陈映真、高准,香港有《盘古》杂志,大陆有赵稀方等人。台湾政治的复杂迂回,使得很多问题不能简单下结论。在台湾,过去反共很激烈,现在因为憎恶台独,把希望寄托在祖国,因而态度一变而为亲近大陆,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这种吊诡的现象,粗看颇难理解,细想却很自然。对于台湾文坛过去的恩恩怨怨,不必看得过分严重。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文学既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世界文学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国外就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或作家的研究和各类批评,其中小说占大多数,文学史定位,文学鉴赏和阐释,已有不少。对此进行归纳总结,不但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学的良性发展,亦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有不少参考价值。此外,对构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挥中国比较文学的特色也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各民族共同创建了悠久、灿烂的中国儿童文学。中国各民族原生活态儿童文学曾经代表着中国儿童文学的存在,自远古起就活跃于歌者、说者的通神语境和巫师的祝告祷告行为之中,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在各民族儿童中代代传承。梳理多元族群共生的中国原生活态儿童文学,是建立中国本土儿童文学史新观念的一个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