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战国诸子之学不仅受到周代传统王官之学的影响,更注重从民间资源中汲取智慧的养料.民间智慧对战国诸子之学的影响随着战国诸子学术自身的发展而日益重要,这种影响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战国诸子著作中各类叙述性材料的具体比例,也对战国诸子学术精神风貌的最终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方铭先生新著《战国诸子概论》,文献扎实,学风严谨,注重利用新出土材料与传统文献互证;论述时从容不迫,史论结合,知人论世,深入体察,多有独到见解;评价诸子时站在人民立场,具有世界眼光与全人类视角,坚持学术研究为现实服务的宗旨。《战国诸子概论》是一部集文献学、史学、哲学、思想史以及文学等多学科研究于一身的学术力作,代表着战国诸子研究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3.
在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的枢轴时代,诸子的学术思想建树彪炳可观,决不仅仅限于政治、哲理层面,此外即便在史学思想层面也卓有成就,沾溉千古,由此后世学者有战国诸子源出史官文化之说,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也应特设专章,为之大书一笔。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战国社会没能像西欧的封建社会那样直接进化到资本主义社会,却走上了一条漫长的“邪路”,是因为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专制政治存在着严重缺陷。这种缺陷造成了重农抑商的传统和周期性的社会动荡。这种巨大而致命的破坏性,使得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在进行着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先秦寓言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战国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更闪耀着异常璀璨夺目的光彩,成为战国诸子散文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设想,诸子散文如果没有那些寓言故事,还有多少传世价值.很明显,战国诸子无一不是运用寓言故事的行家,而他们当中的孟轲、庄周和韩非也无疑是寓言创作的佼佼者.先秦寓言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的滥觞.一则完整的寓言故事,实际上就是一篇微型小说.“它在情节的生动性,人物形象的鲜明性以及结构的完整性等方面,都给后世小说的发展以重要的影响.”①它的审美价值应该受到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6.
屈赋比兴手法直接渊源于战国诸子托事言志的虚拟性叙写方式,而与《诗经》里的比兴手法相距甚远。在屈赋接受战国诸子托事言志虚拟叙写方式影响的过程中,战国时代游说性言说行为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作者屈原"娴于辞令"的个人才能亦为此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两千多年来,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对后世影响巨大。然而,对于这样一位文化巨人,其一生却颇多争议,其形象也在历史中不断地演变。战国作为孔子形象变化的最初阶段,再者诸子典籍对孔子的描述也十分丰富,因此,从战国诸子典籍这一视角可以一窥孔子形象的最初变化,对当时的学派纷争也可以有基本的认识。同时,通观战国诸子典籍,其中既有对《论语》中孔子本然形象的继承,也有针对孔子形象所进行的变异,而后者则是文章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巴音娜 《考试周刊》2013,(40):32-32
<正>一、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散文,一类是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就其本质而言,是哲学、政治论文,但在论述论证中取譬设喻,运用形象化的手段等,则开了中国文学散文发展的先河。先秦诸子散文的风格,各师其心,其异如面。《论语》的简括,《孟子》的雄辩,《墨子》的严密,《庄子》的奇幻,《荀子》的浑厚,《韩非子》的峭拔,其独特鲜明而成熟的风格,无一不令人赏心悦目,击节称赞。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到:"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  相似文献   

9.
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中对战国诸子的论述是诸子学史中的重要材料,其中蕴含了刘勰对诸子各派的深入认识,这需要结合其对偶的结构才能把握。历来论诸子的材料可分阔论类和简论类两种,刘勰本段以骈文论其学术则兼顾了以上两种体式的长处。另外,刘勰在诸子之学兴起的问题上更倾向于时势说,在分析其学术特色时考虑到了地域文化的影响,在具体阐述时称“子”而不称“家”,这是其子学观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之交,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当时,争辩讨论的空气异常活跃,诸子百家为了宣传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竞相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喜人局面。诸子散文主要是议论性文字,但却具有不可抹杀的艺术价值。战国初年的《论语》和战国中叶的《孟子》、《庄子》,就是诸子散文中极具特色的珍品。现以这三部作品为例,来探寻一下诸子散文的发展轨迹和艺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古代的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曾领先于世界各国。然而,由于封建专制统治,近代科学技术却没能在中国产生。古时中国以农业为主,农业成了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重农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措施。战国商鞅变法内容之一即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旨在发展小农私有制。西汉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后来又逐渐演化成“农桑为本,工商为末”,手工业被置于末业的位置。重农桑、轻贱工商不仅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行的政策,而且逐渐地成了人们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荀子是战国末期最伟大的儒学大师之一,是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他在稷下学宫游学的经历使得他对当时各家思想有明确的认识,他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批判地吸收了百家尤其是老庄哲学和法家的观点,这也符合战国末期诸子互相砥砺而融合的大趋势。他针对百家的认识论弊病而写了《解蔽》一文,在《解蔽》中提出了“虚一而静”的方法,从中就可以窥见荀子融合百家的一斑。  相似文献   

13.
吴兆路  郭琦 《天中学刊》2011,26(4):5-12
方铭先生是国内著名的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者,他的《战国文学史》、《战国文学史论》在学术界有广泛影响。他致力于建立符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特点的古代文学研究体系,并在经学、诸子、史传、楚辞、汉赋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王素勤 《学语文》2013,(1):18-19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有着"亚圣"之称的孟子的散文对后世的影响比起其它诸子来似乎更大、更广泛。虽然这和儒家思想在整个封建社会的独尊地位不无关系,但不能否认的是,《孟子》散文确实有着与其它诸子散文迥然不同的艺术特色。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纵观孟子的一生,主要都是在游说诸侯,进行政治宣传活动,宣传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15.
在战国诸子的著作中,孔子形象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异。一方面诸子的著作都程度不同地对孔子的本然形象有所揭示,但另一方面,也是更为普遍和突出的特点,则是诸子典籍中孔子形象的变异,即孔子形象与其本然形象相比,开始产生偏离、矛盾乃致对立。战国三部子书——《墨子》、《庄子》和《韩非子》中孔子的形象均发生了变异。《墨子》中的孔子在墨子后学笔下被描绘成了叛乱者的形象,《庄子》中的孔子则成了由儒而道转变中的人物或道家的代言人,而《韩非子》中的孔子则又成了法家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16.
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吸收诸家之长,兼容并包,在先秦诸子中较有特色.荀子教育教学思想上的有关积极主张,有益于现代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7.
根据其内在的特征,战国中后期在学术领域中出现的思想学术的综合趋势,可进一步细分为同化式和系统化两种方式。两种方式自然有着很多相同点,更有很多明显的不同之处。先秦诸子的两种综合方式,对后世诸子的著述乃至现实的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战国诸子争鸣之际,出现了"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的局面,"黄帝"成为诸子百家言论中炙手可热之人物。这一现象的背后有其深厚的历史原因。"黄帝之学"便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中出现的。先秦"黄帝之学"的渊源是上古时代的巫术活动,代表的是在战国社会特别是战国中后期科技发展背景下的数术与方技知识技术。先秦战国中后期所流行的"黄帝言"背后,有着较为相似的著述内容和较为接近的思考路数。  相似文献   

19.
黄常是先秦战国诸子百家的重要话题.结合《汉书·艺文志》所载与黄帝有关的著述以及先秦传世文献及相关出土文献来看,黄帝在先秦诸子笔下的形象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而从诸子在古史传说基础上对黄帝的加工、改造及依托的内容可以看出,各家各派之中,阴阳家、道家黄老派、教术和方技家的黄帝理论最为丰富和系统.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重农抑商”是战国秦汉时期封建王朝的一项传统政策。历代封建学者对这一政策一向是赞颂的。解放以后,史学界在热烈讨论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过程中,也认真讨论过“重农抑商”政策的性质,例如,郭沫若先生认为汉武帝实行的种种“重农抑商”措施的实质是打击工商业奴隶主,保护封建小农经济,因此西汉政权是封建性质的;而日知先生则认为“重农抑商”是奴隶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为在奴隶社会中农民的身分地位比商人要高,“重农抑商”“它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不同集团相互斗争的表现。”但是,当时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讨论主要是环绕着对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探讨而进行的,并未对这一政策进行全面的历史评价。近年来,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史学界不少同志又重新注意起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来,纷纷撰文进行评论。有的认为农业、手工业,商业不论在社会主义时代还是在封建时代都是社会经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