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课程文化建设的视角,论述研究性学习课程对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作用。课程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和课程活动观;在课程行动研究过程中重建教师文化;研究性学习课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构建新的课程文化是课程改革的高位目标,教师职业价值观是这种文化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经历六年课改的实践和反思,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正在发生悄然变化,一种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新职业观正在重建,它对推进新课程向纵深发展意义重大,并最终决定新课程目标的实现。而重建教师职业价值观,并非一个简单的物化过程,它需要营造学校氛围,需要制度保障,更需要教师在研究性实践中的不断反思。  相似文献   

3.
课程改革对教师行为的转变要求教师形成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与提升能力。把握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尊重学生的内涵,通过重建以学生为本的学校制度文化,营造互相尊重的校园人际关系氛围,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   总被引:105,自引:0,他引:10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烈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反映和“课程哲学”,而课程观是课程意识的核心。课程意识支配着教师在教育中的行为方式、存在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教师的课程意识内在地包含着教师的主体意识、生成意识和资源意识。教师课程意识的形成要求教师转变课程观念 ,具有反思性实践能力 ,学校应重建学校课程制度  相似文献   

5.
课堂文化重建问题是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重中之重问题。应试教育课堂文化的主要症结是主动性缺失。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致力于孕育学生自我负责的学习,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重建学校课堂文化。小班教学是变革课堂文化的先决条件,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实现课堂文化重建的重要前提。重建课堂文化的策略有三:减负增效,帮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生成教学,引导学生追求原创性实践;协调与激励,促使学生自信表达与深度建构。  相似文献   

6.
刘国际 《学子》2013,(11):14-15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长必须具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并为达成目标孜孜以求。确定适合新课程要求,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思想,是校长办好学校的前提和基础;加强课程建设,构筑课程文化,彰显办学特色,是校长办学的基本思路和工作目标;重建课堂教学结构,创建课堂特色,构建适合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教育,是校长研究的永恒课题。我校以"三平台"为轴心,重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模式,以课堂推课程,以课程促发展,不仅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使教师获得了专业发展,更使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一、搭学生"立"的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建构新世纪学校课程教学新体系之际,学校教育教学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新的价值观、教学观、评价观都在升华和重建,作为一线教师也正迎来新的挑战。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新的理念活化自己的角色,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使受教育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也是新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如何帮助教师创造性的实施新课程,使自身专业与学生成长一同发展呢?这正是我们现行教师正待思考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新课改需重建教学管理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课程社会学的角度而言,课程实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校教育价值观和学校文化重建的过程。有人认为,新课程改革持续发展有三大推动力:第一,热情和责任;第二,校本研究制度的建设;第三,学校文化重建。我们以为新课程持续发展核心的动力应该是新的学校文化。在新课程推进中,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学校文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学校及其内部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精神)和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就是学校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制定的行为规范中的一种,而且是最重要的一种。众所周知,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学校…  相似文献   

9.
从课程社会学的角度看,课程实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校教育价值观和学校文化重建的过程。有人认为,新课程改革持续发展有三大推动力:第一,热情和责任;第二,校本研究制度的建设;第三,学校文化重建。我们以为新课程持续发展核心的动力应该是新的学校文化。在新课程推进中,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学校文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学校及其内部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精神)和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就是学校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制定的行为规范中的一种,而且是最重要的一种。众所周知,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学校通…  相似文献   

10.
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教研变革的目标在于建立符合课程改革的校本教研制度.是学校组织文化的变革与重建。但由于文化形成的长期性,使得校本教研的深度变革异常困难。激发教师对学校教育科研发展愿景和变革目标的认同,有助于增强教师投身学校教育科研改革的信心和动机,进而促进学校教科研变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文学”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中文方向的必修课程之一。该学科的课程建设,既要考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对教师人文素质,尤其是儿童文学素质的要求,又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考虑职前教育与职后深造的衔接与联系。就学科目的而言,既要给学生奠定扎实的儿童文学理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就学科内容而言,它应以主干课、选修课、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与学术活动等为因素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以便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就教学方式方法而言,它应从师范生自身的儿童文学修养和小学生对儿童文学的需求以及现实的实际阅读状况出发,构建一个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就教学评价而言,它应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及其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物理教师的主体性是一种优秀的教学品质。针对当前物理教学的实际问题,分别从社会、学校制度和教师自身素质等层面,对物理教师主体性的缺失进行归因。力倡以物理课程改革为契机,在对物理学进行文化阐释和价值开发的过程中,为教师文化提供合理应有的支持,使物理教师的主体性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13.
加强校长对新课程领导能力和作用的培训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校长队伍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有效开发校长人力资源的便捷途径。教学课程改革是全球性趋势。我国当前所进行的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谋求课程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统一,促进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课程改革不仅是教科书的改变,而是教育理念、学校管理与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教学体系、学校资源利用与开发,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变革。作为校长,处在课改的前沿,明确自己的任务和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是推动学校课改的关键,加强校长课改培训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从个人主义到自然合作:教师文化的理性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改革呼唤教师生存方式的文化转型。由于传统文化、学校管理制度、教师的工作性质以及学校办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形成了个人主义文化,这种文化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着学校文化的再生。自然合作是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之间自发、自愿的合作,具有多元、开放、自主等方面的特性。要实现从个人主义到自然合作文化的转型,需要通过建立共同的愿景与信念,通过制度文化规范以及教师的自我文化反思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专业发展是不同层面因素互动的过程。当教师面对这次理念全面更新、教学方式彻底转型的课程改革时,他们需要在教学情境中持续的、专家与教师互动的理论引领。当学生的表现发生所期望的变化时,在他们对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反思后,教师浅表的课程意识才会内化为深层的信念。教学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超越个人狭隘的视域,在全校性的专业社群中,在理论引领下对教学实践进行公共性的辩论。以学习、开放、探究和交往为特征的学校文化是进行专业发展活动不可缺少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中辅助性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发配合新课标教材的教学资源库的研究”这一子课题研究是从图书与视频教学资源、网络学业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角度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该子课题包括以下几个分课题:《课程标准情景要素》各学科教学资源库的研制;学具教具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网络在线学业评价研究;教师成长全书编写研究;新课程中辅助性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的研究;配合新课标教材的学生教辅图书研究等。本课题全面研究开发了适合新课标、新教材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师教学资源库、教辅图书、听力丛书、CD ROM与VCD和录像带等音像资源、学生学业评价网络资源等方面。这些辅助性教学资源,既丰富了课程资源,也为21世纪立体化的课程教材体系的开发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依托。  相似文献   

17.
班主任工作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重要部分。新课改的全面推进要求重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民主科学、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制度。本文就建立学生对班主任进行客观评价的机制,开辟班主任评价新途径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提出了班主任学生评价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指标,以期实现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民主科学化管理,推进班主任队伍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改革的根本追求就是最大程度地实现或提升课程效能.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课程文化价值观念的变革中,以学校为改革的依托点,对教师素养发展和课程体制进行同步变革.  相似文献   

19.
学校德育课程性特征之考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德育首先表现为它是以德育课程为载体之一的教育教学活动,课程性是其最突出、独有的特征。学校德育的课程性特征是以学校德育理论课程的知识师授性和学校德育实践课程的行为师导性这两种课程表现形式得以体现的。优化这两种课程形式的正向功能,弱化其负向功能,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的发展,教师课堂评价行为逐渐从"以分论道"为主要目的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教学效能感提升、构建和谐学习氛围的功能转变。现阶段,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行为在课堂评价活动的反馈方式、评价工具的选择、评价步骤的遴选上都呈现多样化发展。本研究拟对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课堂评价行为的相关研究进行述评,以对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教学评价活动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