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亮 《安康学院学报》2015,27(3):69-73,128
叶灵凤作为创造社的后期中坚,一度创作了大量小说,在文坛上堪称资深.但对叶灵凤小说的研究却起步较晚,可以说几乎和他被文学史重新发掘是同步的.关于叶灵凤小说的研究由于受思维、知识水平、理论工具的限制而出现停滞,这表明其文本意义仍亟待进一步阐释.因此,有必要对叶灵凤小说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作出客观、理性的评述,总结其中的不足,以期为叶灵凤小说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叶灵凤小说因主要描写性欲、性爱为主,遭到左翼作家的攻击和贬斥。几十年来学界对叶灵凤小说褒贬不一,但从八十年代叶灵风小说在大陆重新出版、获得了读者好评和一些学者的肯定的事实来看,叶灵凤小说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讨。叶灵凤是以现代的新观点、新的审美眼光来审视人的性心理、性意识和性道德的,表现了一种新的人道主义的性道德。叶灵凤无论是在性爱领域的独特表现,还是在艺术形式上的大胆探索,都显示了作为现代小说家的胆识和艺术才华,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叶灵凤受到文学史的严重遮蔽与贬抑。在近50年的创作生涯中,叶灵凤在小说、翻译、随笔、地方志以及报刊编辑等方面广为涉猎,出版著作30多部。叶灵凤的文学创作以1938年10月赴香港为界,分两个阶段。前期主编《幻洲》《戈壁》《现代小说》《现代文艺》等,创作以小说为主,是创造社后期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海派文学之间的衔接性作家;后期赴香港后,担任文协香港分会前三届理事,主编《星岛日报·星座》《立报·言林》等,与戴望舒共同创办《大众周报》《华侨日报·文艺周刊》,并致力于随笔写作、香港地方志研究等,为香港南下作家的砥柱。  相似文献   

4.
对近代小说研究史的梳理与评述,能使人们了解百年来的研究概况及其薄弱环节所在,也能使学者们明白今后研究的着力点与方法的改善.《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论》在这方面做了很有价值的工作."重写文学史"口号提出二十余年来,各种文学史专著的接踵而出,但若从研究史的角度作考察,各种撰写模式及其综合使用在方法论上与前相较并无本质差别.这说明首先得重建文学史的基础,其中包括文学研究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作为早期的海派作家之一的叶灵凤,他的创作集中在情爱领域,对人心人性进行探索,因一度被归为“才子 流氓”类作家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公正的评价。本通过对叶灵凤小说进行分类研究以了解其创作特点及原因,也为研究海派作家的发展历程打开了一个小小的窗口。  相似文献   

6.
话本小说“篇首”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本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种文学样式,从文学角度进行研究的论著很多。本文从修辞史的角度切入,以定量分析与统计计算的方法对话本小说“篇首”的结构形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概括,并以具体的数据统计为依据,提示了话本小说“篇首”结构的历史演进规律,勾勒了其具体的历史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7.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西方意识流小说作家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经典力作,她在小说中娴熟地使用自由联想和象征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了真正表现生活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作为一代文学大师,他的小说风格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其语言的魅力是功不可没的。本文主要从沈从文小说句式运用特点来分析其小说语言特色,从其句式的选用上,我们可以看出句式修辞在语言表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新感觉派"作家在艺术手法和创作旨趣方面区别于张资平、叶灵凤、章克标等早期海派作家,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的小说呈现出鲜明的"异域情调",在小说语汇、意蕴等方面均有所表现,这种"异域情调"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个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为代表的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的接受西方现代派影响最完整的都市小说流派.本文结合中国新感觉派作家的部分作品综合分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日本新感觉派、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国传统美学这四种因素是如何影响该流派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文学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小说的文本阐释不能满足于封闭式的静态分析,相反它必须具有宽广的社会历史视野。阅读史的方法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这一缺陷,它不仅意味着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解读、在不同的阐释层次上发现文本与历史的复杂纠葛,更能够帮助学生从"内容形式化"的角度掌握新的文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美学意义的角度对叶灵凤的情爱小说进行赏析,并对叶灵凤在现代文学中的地位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作为中国小说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在群星灿烂的古代文学天空中大放异彩,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其中从微观分层的研究角度对明末才子佳人小说与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共性和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更加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二者之间的联系,了解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内部本身的演变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对比文学史家与历史学家的文学史研究,可以看到,对于文学和文学史研究真正作出“实绩”的,并非专门从事文学史的所谓文学史家,而多是历史学家的文学研究活动,本文分五个方面从思维方式及方法论上探究了其原因。  相似文献   

15.
1988年,陈思和、王晓明联袂在《上海文论》上主持"重写文学史"专栏,正式提出了"重写文学史"这一学术"口号"。本文试图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重新探讨"重写文学史"的"发生史",认为目前对于"重写文学史"发生的追认多集中于学科内部,而忽视了其作为历史文化思潮的属性,试图把"发生史"从学科化的线性时间叙事中"剥离"出来,重置于80年代的历史文化空间。在这个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讨论上海作为特殊的文化地理空间,其禀赋的左翼文化传统和消费文化传统在80年代的历史语境中被"激活",从而对"重写文学史"的发生、形塑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资平曾是20世纪30年代红极一时的作家,是创造社的发起人并是一名得力干将,但后期文学作品的媚俗以及擅长写三角或多角的恋爱关系,被鲁迅先生提炼为一个"△",这似乎成了张资平全部成就的概括,似乎长期以来丧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话语权,但是他被郭沫若称为"真正会写小说者",他创作了新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冲击期化石》。同时张资平早年留学日本,深受日本自然主义(私小说)的洗礼,在其五四时期创作的作品中,如《木马》堪称身边小说的典范,本文试图从这篇小说中解读日本私小说对张资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劼人作为一个大作家,其文学史的地位日益得到提高,他的价值透过历史的尘埃,重新得到认可。目前学术界对其小说研究主要体现在如下:作品的文学史地位研究;小说与传统文化、区域文化影响的研究;小说与外来文化、文学影响的研究;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研究及其他类研究等方面。研究视野日益开阔,但还有未开垦的处女地。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血与火、苦难与抗争的历史,为了彻底改变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对流中的弱势,中国人民进行过艰难的探索和斗争,救亡和启蒙始终是历史的两大支点。由于教育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双重品格,所以无论是救亡时代还是启蒙时代都始终为人们所关注,并把其作为实现历史目标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救国是中国人民百年不灭的一场梦。正因如此,教育小说一直在现代文学史上绵绵不绝,重新解读这些作品,不仅可以深入了解百年中国教育史,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了解百年中国的心灵史。中国现代教育体制虽从20世纪初即已确…  相似文献   

19.
乌托邦小说:作为研究存在的艺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期以来,作为西方文学史上重要文学现象的乌托邦文学,尤其是乌托邦及反乌托邦小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情况在中国尤其为甚。这在一定程度上既遮蔽了我们对西方文学史整体景观的了解与鉴赏,也阻隔了我们获得有价值的文学思想资源的可能性。作为研究存在的亚小说文类,乌托邦小说及反乌托邦小说能为我们走近存在,走近人自身的生存境遇,反思我们的文学观,进而重写文学史提供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20.
徐訏小说打破了各种文体之间的壁垒,扩大了文体的张力,真正实现了不同文体之间的互渗互融,互利互惠。从这个意义上说,徐訏小说的文体渗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意义重大。它不但继承了“五四”以来已有的文体渗透传统和经验,而且将文体渗透向纵深方向发展。其成功的文体渗透经验,必将成为后世小说发展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