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柴燕秋 《考试周刊》2009,(45):60-60
从目前的语文教学来看,作文是一大难点,学生“怕作文”是一种普遍现象,其中“内容空洞”又是学生作文的通病。造成目前学生“窄文”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作文环境单一,可供写作的材料太少,总是写那些司空见惯的事,难以激发起他们的表达欲望。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泼流个不息。”我们的生活丰富多采,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作文指导从何下手?这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既关心又感到困惑的问题。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深有体会,许多学生面对教师出的作文题目,往往瞪着题目,皱着眉,托着腮,咬着笔头,苦思冥想,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即使写出来了,也会趋于形式,缺乏真情实感。如何使作文“简单”起来呢?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流个不停息。”《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每当作文学生总是感到无话可谈、无文可写,甚至于谈文色变。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让学生“有源头活水”。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停。”这段话形象地说明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因此,  相似文献   

4.
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每当作文学生总是感到无话可谈、无文可写,甚至于谈文色变。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让学生“有源头活水”。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停。”这段话形象地说明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因此,  相似文献   

5.
面对日常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 ,我们应努力激发学生兴趣 ,重视并发挥兴趣效应的作用 ,使学生的作文由被动转为主动 ,藉以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以下就作文教学中的兴趣效应谈一点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一、充实生活我们常说“言为心声”。那么心声来自何处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 :“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所以我们有必要指导学生带着情感丰富生活 ,感受生活。1.鼓励学生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 ,从劳动中吸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众所周知 ,今天的小学生是家中的“小公主”、…  相似文献   

6.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生要“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所以,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材料,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在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感受情境,进而以实践体验的过程作为文章素材。  相似文献   

7.
周荣海 《教育》2013,(12):58-59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是的,生活如泉水丰足而不干涸,文章才能像溪水般潺潺而流,生活就是文章的源泉。因而,学生的习作要鲜活、饱满且有生活气息,写作内容必须是真实感情体悟。  相似文献   

8.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老先生的话形象地道出了文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因而。教师要牢固树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语文观。引导学生靠拢生活、深入生活.创设良好的作文训练情景,坚持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取材,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感兴趣的事。学生才会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习作来,才能使学生作文由难变易、由无话变有话、由怕写厌写变爱写会写.  相似文献   

9.
朱慧 《生活教育》2010,(12):66-67
文章是生活的反映,是个人积累的再现。没有一种教学像作文这样,对生活的粘连要求如此之高。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有个生动的比喻:"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不停。" 生活是作文不竭的源泉,没有生活情感的积累,表达当然会苍白无力。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一项重要的任务,可看似简单的作文却成了许多学生的烦恼,写起文章来词句枯燥乏味,内容“言之无物”,究其原因乃是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教师应该为孩子们开辟一片习作的绿洲,唤起他们诉说的愿望,捕捉素材,触发灵感,让学生尽情沐浴在表达的惬意中. 一、丰富生活的体验,调动习作的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所以我们有必要指导学生丰富生活,感受生活.  相似文献   

11.
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只有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多彩的生活,引导他们撷取鲜活的作文素材,才能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作文来。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而流之不尽。”教师在作文教学上就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重视生活实践,体验生活的所有,挖掘写作的源泉。而作文教学上运用实践法,在这一方面上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继而形成一种习惯。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然而,小学生在作文时,总是出现无话可写、有话不会写的情况,此时。教师就应该为学生做好“开沟引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童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化作文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及生活体验后如何真诚、自然、准确地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海蓉 《考试周刊》2014,(74):53-53
<正>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充实多样的生活,就是习作源源不断的素材。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地创设情境,为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和体验提供必要的条件。苏教国标版四下语文教材的《练习4》"处处留心"部分,出现了七个中药名,分别是人参、大黄、茯苓、黄芪、黄芩、川芎、白术。这七个中药名,除了"人参"是孩子们常见的、会读之外,其他的都很少见,若没有工具书的帮助,要读准是极其困难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会活泼地流个不歇。”可见。文章是生活的反映,是个人生活积累的再现,生活则是作文的不竭源泉。学生作文中的思想、观点、情感等构成文章的一切材料,都是来源于生活,积淀于生活。作文就是学生通过手中的笔臬再现生活,描绘生活。  相似文献   

17.
前人有言,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的确,丰富的生活是作文无穷的源泉,但这源泉并不一定能喷涌而出,汇流成溪。如果有适当的引导,便可使文章水到渠成。近日聆听了彼得·海洋教授的报告——《让学生不怕作文》, 我的这种感受更加深了。彼得教授从六个方面阐述了  相似文献   

18.
一、生活——作文教学的本色回归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写作的源泉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所有的积蓄,不吐不快。”平时积蓄充实,作文就不感到难了。积蓄什么?积蓄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的积蓄、知识的积蓄、思想方面的积蓄,语言的积蓄。“要写出真实的、自己的话,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那么,源头在哪儿呢?源头“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过不歇。”  相似文献   

19.
现在的学生都怕写作文,遇到作文就像是看到一座高山挡在面前一样,总是难以逾越。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学生没内容可写。而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关键还得给学生找来写作之“米”——写作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素材的源泉在哪呢?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捕捉生活细节,从生活中找“米”,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作文素材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当代语文教学改革需要和未来语文教学的发展走向。特别强调了语文课程生活化的新理念。“生活”一词在新课程标准中出现竟达20余次,其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历次教学大纲。如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指出,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在“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本文从改革传统作文教学入手,对“生活化作文”开放教学作一探讨,以求同行赐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