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以标题设疑,初步感知课文教学开始,教师板书课题后立刻设疑:你见到了课题,想到了哪些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一些问题:①“你们”是指谁?②他们想了些什么?③为什么说他们想错了,错在哪里?④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在哪里说的?⑤“你们想错了”这个题目为什么加上引号?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弄清标题的来由。然后组织学生讨论①  相似文献   

2.
课堂讨论交流是沟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想、情感的桥梁。在语文“自能学习”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其实是一个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和解决的过程,因此讨论交流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在“自能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恰当地、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从课题的空白处进行讨论一些文章的题目常常给读者留下许多空白的悬念。如《“你们想错了”》,学生就有这样的疑问:1.题目为什么要加上引号?2.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3“.你们”想什么?怎么想?为什么会这样想?4.为什么说“你们想错了”?教…  相似文献   

3.
一、抓课题变通处设问 围绕题目设计提问,能使学生立即产生急切阅读课文的欲望,能大致把握课文的内容,符合“讲读课文要从整体人手的原则”。例如,教学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可以围绕题目设计这样的问题:“你们知道公仪休吗?他拒收了什么礼物?他为什么要拒收礼物呢?”这样的设问.一方面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从整体人手,使学生一开始就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你们想错了”》讲的是方志敏同志在同国民党军队作战中不幸被捕,被国民党士兵搜身的事.教这篇课文,可采取中间突破,变序讲读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解围入手 中间突破①揭示文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这课文题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有引号.)课题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因为这是引用别人说的话.)你一定想知道这是谁说的、在什么地方说的话吧?那就请打开课本,仔细阅读课文,弄清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仔细阅课文,找出答案.)②检查提问:通过读文,你知道“你们想错了”是谁在什么时候说的话吗?(方志敏面对敌人搜身时说的.)你知道方志敏是怎样的一个人吗?(借此机会,教师简单介绍一下方志敏.)除了这句话,方志敏还说了些什么?(让学生找到方志敏的这段话,并朗读.)  相似文献   

5.
一、《“你们想错了”》(四省市编第六册)教法:“人物语言入手法”。(一)紧扣人物语言,了解事件发生背景阅读课文,答问:1.这篇课文的题目为什么要加上引号?这句话是谁讲的?2.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讲这句话的?(二)紧扣人物语言,弄懂课文重点难点让学生弄懂两个敌兵究竟“错”在什么地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使学生对此有所领悟,并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可启发讨论:1.方志敏说:“要从我这里发洋财,你们想错了!”反复阅读两个士兵的话,认真想一想,这两个士兵当时是怎样想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想?  相似文献   

6.
学贵有疑。任何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同学们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利于发展创新思维,增强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但是我们看到,有些同学抓不住课文的重点、难点,提出的问题或者不着边际,或者比较简单、琐碎,有的人云亦云,常常重复别人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在阅读课文时,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呢?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方法:1.分析课题。许多课文的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同学们抓住课题进行分析,就能发现和提出一些问题。如学习《“你们想错了”》一文,同学们可提出以下问题:课题为什么加引号?这句话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相似文献   

7.
抓好阅读教学,可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能深入理解有关词句所特有的感情。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像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的吗?  相似文献   

8.
教学实录[借题质疑,概括内容]师:(板书课题)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生:谁和谁争吵?生:他们为什么争吵?生:争吵后的结果怎样?生:课文写了克莱谛不小心碰坏了我的本子,我想报复他,也碰坏了他的本子,这样我们俩就吵起来了,后来"我"和克莱谛和好厂。师:这种方法就叫按问题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讲读第一段]师:在学习第一段时,老师会教给你们一种读书方法,分三步学习,请注意是分哪三步学习的。(稍停顿)第一步:谁能说说第一段的段意是什么,然后用一个字概括?生:第一段主要写克莱谛不小心碰坏了'哦"的本子,"我"为了报复…  相似文献   

9.
一、抓课题变通处设问 围绕题目设计提问,能使学生立即产生急切阅读课文的欲望,能大致把握课文的内容,符合"讲读课文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例如,教学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可以围绕题目设计这样的问题:"你们知道公仪休吗?他拒收了什么礼物?他为什么要拒收礼物呢?"这样的设问,一方面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从整体入手,使学生一开始就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 ,你们听说过黄山吗?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云海、雾松、奇峰被誉为黄山三绝。天都峰就是黄山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天都峰?那好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爬天都峰 ,欣赏天都峰的美景吧!板书课题 :爬天都峰二、质疑问难看到这个题目 ,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在此基础上老师进行归纳 ,明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三、出示目标1 自学生字、词语。2 了解文章的先后顺序。3 知道课文写了谁、在什么时间爬天都峰?结果如何?四、初读课文1 自由读课文 ,标出课文的每个自然段 ,划出…  相似文献   

11.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勇气》一课。学生初读课文后 ,我说 :“本课我不上了 ,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上。但有个要求 ,同学们必须认真读课文 ,自己设计问题考考我们的新老师 ,同时要把答案拟好。如果你拟的题目找不到答案 ,可以和前后桌的同学讨论完成。”学生兴趣很浓 ,纷纷拿出纸和笔开始读书。我接着说 :“时间有限 ,精力要集中 ,如果你们讨论还不能完成问题 ,可以向我提问。”学生自读课文后 ,开始向新老师提问 ,高同学问 :“文中写了几个人物 ?其主人公是谁 ?”讲台上的那位同学一下子给解决了 ,下面的同学默默地点头 ,表示肯定。顾同学接着…  相似文献   

12.
课堂提问,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指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理解吃透课文。而提问也有讲究。一、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提问凡是涉及到课文思想内容,意思表达(如重点词语)等方面的本质性问题,往往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当学生熟悉课文后,如果避开现象性问题而围绕本质性问题提问,即抓住重点、难点提问,往往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如教《三味书屋》,教师提问:“鲁迅为什么要在旧书桌上,刻一个‘早’字?这对他一生有什么影响?”抓住这一本质性问题即文章重点提问能引导学生正确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而个别教师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  相似文献   

13.
一、整体入手,概括内容1直接入题,引导质疑。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提问:看到课题,同学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当学生问到“为什么说小红军是倔强的小红军”这一问题时,教师应特别予以强调,把它作为全课教学的一个悬念)2.速读课文,概述故事。教师提问:第一段中“这样一件往事”指的是一件什么事?同学们速读课文,看谁能用最简洁的话说说这件事情的经过?(长征路上,陈赓要帮助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反被小红军说服了。等他明白过来后,小红军已经牺牲了)点评:学贵有疑。教师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质疑,调动了学生求…  相似文献   

14.
林莉 《教育文汇》2014,(10):34-34
上课铃响了,一位语文教师走上讲台板书课文题目后,提示同学们打开课本第几页,接着叫学生读课文,或辨认难写难解的字词等。这是一些常态课或公开课教学中常见的情景。“开场戏”这样唱未尝不可,但节节课都是这样,不是太刻板了吗?为什么只是简单地板书课题就进入新课呢?为何不抓住课题做点文章,引领学生进入课文呢?  相似文献   

15.
<正>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既是一种教法,又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就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求知的浪花,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学生在设疑与释疑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和独创性。课堂提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从课题入手的追究式提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住了题目,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从课题入手的追究式提问,可以突出重点,达到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紧扣课题,提挈全篇,是教学《“你们想错了”》(第五册)一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大致说来,教学这篇课文可以抓住下面几个环节: 一是揭示课题的由来和内涵。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辩证思维能力的早期培养是可行的。案例一一位老师在教学《将相和》时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说喜欢蔺相如,他们偏重于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还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他们偏重于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本领。出乎意料,一个学生却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这个学生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职位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封他为大夫、上卿。我喜…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提问。好的提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优化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从题目入手提问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眼睛"。有时从题目入手进行提问,可以迅速抓住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如《穷人》这篇课文,根据题目,可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1.导入——寻疑激趣。常言说: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导向,知疑灵犀通,善思出睿智。上课伊始,运用故事、猜谜、表演等方法导入课题,让学生在表演、猜谜中寻疑、释疑。如教学《你们想错了》一文,先把课文编成故事讲给学生听,强调"你们想错了"一句,使学生思考质疑后问:课文为什么用"你们想错了"为题?从而激发学生求疑的积极性,为阅读课文做好铺垫。2.求知——以趣求疑。在精读课文获取知识的时候,先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再让学生表演重要情节,或编成三句半等形式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从不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一篇课文,必须把握住它的中心。怎样才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中心呢?一、抓课文题目。有些课题揭示了课文中心。如《我的心事》,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把握中心:“我”的心事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心事?有这样的心事说明了什么?二、抓课文开头。总括性开头常点明中心。如《詹天佑》,可抓住总起句“詹天佑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