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高校"两课"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两课"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意识,确立其主体性地位.在认识论上,要改变理性主义的机械式教育方式,运用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完成其经验的重组与价值实现.在个体特征上,强调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能以不同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享受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积极地与学生对话,用心灵、用理解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在课程文本的理解上,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在于帮助学生把文本的意义变成学生自身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公共教育在我国的发展道路漫长而曲折,梳理我国的公共教育发展历程,特别是从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公"与"私"概念的理解上来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教育,对于认清目前我国公共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十分有益,对于判断公共教育的应然走向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教育"以人为本"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必然选择.然而,由于社会方方面面对其理解的偏差,使其在教育实践中走入了一些误区.全面认识理解教育"以人为本"是教育实践走出误区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陈晓珊  戚万学 《教育研究》2021,42(10):45-61
技术正在重塑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重塑教育体系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选择.技术的教育应用的逻辑不是由技术工具决定的,而是由技术背后的原理决定的.技术推动的教育变革本质上是教育技术的变革,技术重塑教育本质上是技术重塑了"进行教育的技术".支撑教育技术发展的核心基础是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教育现象的发现、捕捉和利用是技术重塑教育的逻辑起点.单一的技术要具备重塑教育的力量需要经过一个组合进化的过程,由单数技术、单体技术走向复数技术、组合技术,形成"域".教育的重塑本质上是"域"的更替,是新域取代旧域的重新域定、重新定义教育的过程.教育会随着技术的进化出现结构的变化,改变教育方法、过程和组织形式等整套安排,重构教育系统结构.教育变革不能简单化地理解为教育技术的变革;在教育被技术重塑的过程中,技术将逐步代替我们对教育的观察和思考,演变为教育变革的阻力,教育技术的革新并不必然等同于教育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基本含义上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一种教育形式,一种教育方法.从深层含义上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精神,一种教育过程,一种教育"范式",一种教育服务,一种教育技术.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  相似文献   

6.
正一、引言熊川武先生在《理解教育论》中指出:尽管在总的教育目的上,理解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和现行教育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在具体的教育目标上,它们有明显的区别.理解教育自始至终让师生更好地筹划并实现生命可能性,使他们的生命意义更加丰富.而国际理解教育与现行教育都只发展学生,基本上不考虑教师的发展,这是与理解的精神不大相符的.因为理解除了发生在理解主题自身之外,不可避免地发生在理解主体即教  相似文献   

7.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陶行知"生活教育"内涵的理解和深入剖析,揭示了蕴涵在"生活教育"思想之中的"为了劳苦大众"的教育目的观和"启蒙的工具、拯救国家民族、改善劳苦大众生活的工具"的教育功能观,并进一步阐述了发展"生活教育"在今天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杜甲勇 《教育与职业》2007,(20):164-165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理论基点和精神内核."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用"以人为本"的原则去思考传统教育中人性关怀的缺失问题,树立把学生看做发展的人来对待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用平等、理解、关心、爱护、宽容、锤炼的教育方法来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9.
爱心教育是成功教育的基础,也是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要求.教育事业的神圣就体现在对学生的热爱里,它是纯洁的,人类美好品质孕育成长的摇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案例,探讨了权威管理和爱心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上的本质差别,主张用爱架设心与心之间的桥梁,走近学生,从五个方面阐述"爱"是沟通师生理解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公立学校、公共教育等概念新近出现了一些微妙变化.通过梳理公立学校及其相关概念演变的历程.可以更好地理解"公立学校是国家拨款建制、政府经费维持的学校"这一基本观点.时下,人们对公共教育概念众说纷纭.我们应当把握公共教育的基本尺度,公立学校与公共教育在本质与内涵及其外延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陈学军 《教育学报》2007,3(2):10-15
人的安全需要与自我意识需要、社会共识的诉求、以及制度化教育本身的特性,提出了形成教育共识的需要.然而,"理解"与"接受"的困难,使得教育共识的形成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异常艰难的.那些宣称的教育共识往往试图归化不同的观点而体现出强制,强调认同而淡化怀疑,意在融通却造成区分.因此,将"共识"动词化,把"教育共识"变为"共识教育",即从对"共同的教育认识"的关注转到"共同去认识教育"上,虽是不得已的选择,却也是一种积极的策略."共识教育"既是寻求教育共识的最低策略,也体现了对于他人的信任与依赖,还意味着开放怀疑、避免风险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教育思潮迭起,不断涌现的各种教育概念让人眼花缭乱.试图对"实业教育""职业教育"两个基本概念的形成、演变、运用及社会文化影响进行分析,以揭示近代历史变迁中职业教育的特征,为理解职业教育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变革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终身教育既是个体终身学习以创设幸福人生的发展需求,同时又是未来社会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以建构学习型社会的美好愿景.《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终身教育发展目标的提出与践行,既是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向,又是使得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充分发挥的一次机遇.通过对终身教育的理念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不仅有利于人们敏锐地洞察到未来社会中教育的发展动向,而且有利于人们在践行终身教育的过程中展示出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所激发出来的无限发展潜力.透彻深入地理解终身教育的理念及其价值取向,更好地体悟教育的真谛以释放出生命的亮丽色彩,这既是个体发展所遵循的航标,又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近代学者对于所处时代"职业教育"内涵的理解莫衷一是.如果从职业教育的意义 、职业教育的目的和职业教育的范围,反观近代学者所阐述的"职业教育"的内涵,认为近 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应从实然与应然两个层面进行理解.并从职业教育与实业教育的关系,职 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以及职业教育与文雅(文化)教育的关系的阐述中,希求加深对于近代职业教育内涵的把握.  相似文献   

15.
"理解教育"的实质、步骤与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教育”把转化“后进生”作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同时关注师生各方面的发展,是相对完整的教育实验。其基本特征有:师生同益,感情先行,强德富智,笃行不懈。其步骤主要有:理解氛围的营造;理解观念的促成;“理解教育”的课程实施;理解型道德教育场建设。“理解教育”的基本发现在于理解是教育的资源与质量。  相似文献   

16.
王跃 《天津教育》2007,(7):35-36
教育是一种交往和对话性的实践,会话、商谈、交往和理解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内容,甚至可以说是极其重要的前提和本质.英国物理学家戴维·伯姆,把对话理论提升为一种哲学,一种对话世界观,其理论和实践对当今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下面,我谈一谈自己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和由此产生的对"对话式德育"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7.
“理解”重在互动式地了解、沟通,应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平等对话过程.对美国的高等教育的认识,高校管理者和社会批评家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去阐释,缺乏理解和沟通,于是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和冲突.反观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人们也由于不理解而存在种种误读,因此,“理解”在对我国高职教育的认识上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相互理解,才能达到沟通与融合,也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前,从教育部门到教育对象,以及学生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的理解都有偏差.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观念,应该从小学阶段就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9.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的最高理想和追求,也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归宿.理解"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可以从"人""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三方面入手.要在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从价值取向、主体现、内容和方式方法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高职教育中的"泛职业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正在以进一步彰显"职业性"为突破口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但在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的同时,由于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职业岗位分析的认识和理解有所偏差,客观上出现了背离高等职业教育的真正内涵的职业属性,即"泛职业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