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卢娜 《辅导员》2013,(15):44
1974年诞生了一个新词——职业倦怠(Job burn out),这个词真是形象传神,burn out意即"燃尽",Job-burn-out意即"工作的热情燃烧殆尽了,剩下的不就是倦怠吗?"人常说教师是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职业倦怠心理出现在这个群体的时候,后果则可想而  相似文献   

2.
卢娜 《辅导员》2013,(10):44-44
<正>1974年诞生了一个新词——职业倦怠(Job burn out),这个词真是形象传神,burn out意即"燃尽",Job-burn-out意即"工作的热情燃烧殆尽了,剩下的不就是倦怠吗?"人常说教师是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职业倦怠心理出现在这个群体的时候,后果则可想而  相似文献   

3.
职生倦怠天都分图书馆员出现的心理情绪,心理倦怠的产生和社会、经济效益、人与人之间的影响是不可分的.如何缓解职业倦意的情绪,如何让图书馆员重新找回自信,本文通过对基层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和表现进行分析,提出了职业倦怠对工作的影响和解决职业倦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教师如何应对职业倦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burn—out)这个词语。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随着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职业倦怠成为一个专业名词流行起来。人们开始发现职业倦怠并不只是一个研究领域的问题,而是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的问题,甚至是整个社会面临的问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应激情境的不断加剧,应激成为引起职业倦怠的首要因素。“应激”源于物理学术语,它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工作中,逐渐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教学中难以提起兴致,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这就是职业倦怠。这种倦怠就像五线谱上高高低低的音符,总是埋伏在工作情绪之中伺机而动。它是阻碍教育改革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学校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老师存在职业倦怠,工作学习缺乏积极  相似文献   

6.
一、学习倦怠的界定 早期的倦怠研究多是围绕着"职业倦怠"进行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特定环境中的助人工作者,如医护人员、教师、警察'、心理咨询师等,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对职业倦怠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美国学者Maslach曾一度认为,我们不应该把学,圭和倦怠放在一起.然而,后来的大量相关研究证明这一说法并不成立.例如,Pines和Kafry以学生和助人工作者为对象进行比较,发现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高于助人工作者的工作倦怠程度.  相似文献   

7.
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近年来引人关注.影响教师职业倦怠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问题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学生因素诱发教师职业倦怠为例.深入探讨从心理技术层面干预教师职业倦怠.即从干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入手,帮助教师建构一种新的心理结构或积极的情绪反应,使教师体验到工作与努力的成效,增强职业幸福感,消除或缓解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8.
钱兵 《班主任》2007,(8):36-38
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征。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弗洛登伯格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教师职业倦怠是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延伸。笔者曾通过中国期刊网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检索,发现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师职业倦怠的  相似文献   

9.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Maslach提出来的一个概念.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的降低.通过实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实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和实验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分析,认为可以通过诊断、咨询、辅导等手段对实验教师职业倦怠进行调适和解决.  相似文献   

10.
幼儿园教师是职业倦怠的易发群体,而人格特质则是影响个体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对江苏省六城市563名幼儿园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较高;"神经质""宜人性""开放性"人格特质是影响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宜人性""开放性"人格特质越明显.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越高.可从教师个体、教师教育和社会评价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以减轻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程度.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的心理问题之一,高职教师由于其职业角色的特殊性,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文章通过高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成因分析,提出了缓解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2.
郭琳  来斓 《教育与职业》2006,(29):69-70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直接影响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因此了解教师倦怠的成因,有效克服和预防教师的倦怠心理和倦怠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8,(37):14-15
中职学校教师因社会认同度低、自我价值认知欠缺等原因,是一个发生职业倦怠比例较高的群体。本文综述了历年对中职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原因的研究,指出个人因素是中职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再从心理学视角提出"自省"对中职学校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三大作用:有助于实现自我价值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对倦怠心理及时自我调控;有助于对教师职业和个人职业生涯正确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极大地影响着教师的工作。因此,要分析职业倦怠心理的成因,并探索解决这种职业倦怠心理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5.
侯娟娟 《教育》2013,(33):20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师职业倦怠。因而,关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究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并寻找解决对策,成为当前教育界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笔者从社会、职业、学校及教师个人的角度分析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提出了避免职业倦怠的措施,以引起社会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关注。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及成因"职业倦怠"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在1974年首次提出的,专门用来说明工作者工作状态的概念。职业倦怠是一种职  相似文献   

16.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所处于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有研究表明:40%以上的教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特别是年龄在35~45岁之间,具有7~12年教龄的教师,超负荷工作、努力与回报的差异、评价制度、个性特点是导致职业倦怠的基本原因.职业倦怠将会给教师带来躯体化、强迫、郁抑、敌对性等诸多的心理问题,并因此失去工作热情,甚至恐惧工作,使教师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危害不言自明.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通过"动"、"静"、"宽"、"乐"、"控"来主动调整心态,减缓压力,提高心理能力,优化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7.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倦怠是指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消极心理反应,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职业倦怠是许多职业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在从业中倦怠的感受更强烈,其中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的倦怠反应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技工院校教师承受着工作和自身发展的双重压力,他们更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基于此,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对技工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统计;然后根据调查统计结果从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三个方面对其产生职业倦怠心理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缓解职业倦怠心理的具体建议,以期能够为缓解技工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高校教师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文章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深入分析普通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旨在为普通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有效干预提供依据,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0.
当职业倦怠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的同时,部分教师也出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或“力有余而心不足”的负性表现,逐渐丧失了工作信心和热情,形成了职业倦怠症。职业倦怠不仅使教师承受着身体和心理上的损失,更为严重的是由倦怠引发的消极情绪、消极心理和消极行为,直接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影响教育对象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寻求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不得不成为我们探索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