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案例:我校举行了"生物组展示周"活动,听了几节生物课,很有启发,感触颇深。在《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这节课中,上课教师在课堂中对知识的生活化处理非常多。比如:"在细菌和真菌与食品保存"这个环节,他设置了一个表格,表格中列出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如"干菇、咸鱼、腊肉、果脯、鲜奶、肉肠、罐头"等,然后他让学生说明这些食品的制作方法,从而得出它们的保存方法和原理。他又用"医院杀菌"和"方便面"等生活化例子,启发学生说出食品保存的其他方法。在知识应用时,他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一个商人,你在广州订购了一批荔枝,要在濮阳卖,你  相似文献   

2.
张卓军 《辅导员》2013,(8):58-58
<正>教学案例:我校举行了"生物组展示周"活动,听了几节生物课,很有启发,感触颇深。在《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这节课中,上课教师在课堂中对知识的生活化处理非常多。比如:"在细菌和真菌与食品保存"这个环节,他设置了一个表格,表格中列出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如"干菇、咸鱼、腊肉、果脯、鲜奶、肉肠、罐头"等,然后他让学生说明这些食品的制作方法,从而得出它们的保存方法和原理。他又用"医院杀菌"和"方便面"等生活化例子,启发学生说出食品保存的其他方法。在知识应用时,他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一个商人,你在广州订购了一批荔枝,要在濮阳卖,你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物教学》2019,(14):20-22
以"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一课为例,将生活资源巧妙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从学习气氛生活化、学习知识生活化、课堂实验生活化、学习任务生活化和归纳总结生活化5个方面探讨了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与组织方法。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表格的制作与处理"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一节重要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技能操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对表格制作的各种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依据对教学的分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现状和接受能力,为达到传授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确立本节课的三大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表格制作的几种方法及如何对表格进行修饰.  相似文献   

5.
周密  刘刚 《中学生物学》2010,26(6):40-41
1 教材分析和设计思路 "动物的主要类群"一课是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生命的演化"中第22章"物种的多样性"第3节.本节与前一节的植物的主要类群和后一节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同属于"生物的多样性"这一主题.本章对帮助学生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验观察、自主探究、实践调查等一系列活动展开"食品保存"一节的教学.通过实验观察明确食物变质原因,再结合6组探究实验和实践调查自主总结食品保存方法及其原理.  相似文献   

7.
1 教材分析 经历了学生在第一节开展过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活动后,已经有了真菌分布十分广泛的概念。但是对于真菌区别于细菌的特点,真菌是怎样生活的这些问题却模糊不清。通过本节学习既可以在学生心中明确真菌这一类型生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节中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发酵现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认同酵母菌能利用糖类进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经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该实验设计存在以下弊端: 1.实验器具选择不当,造成实验原料浪费. 2.反应速度慢,耗时长,降低了课堂演示实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教材分析] 教材:<信息技术>(上册) 课题:在Word2000中绘制表格(第三章文字处理第5节) 本节课教学内容较为琐碎,笔者尝试在"任务驱动"原则的指引下,大胆改进教学方法,采用预先设计"实习作业"的方式,结合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掌握在Word2000中绘制表格的方法.同时,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也是笔者所主持的山东省济宁市"十五"规划课题--"实习作业教学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的一部分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从宏观上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的特点,让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学习接种和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学习生物技术打下基础;教育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了解身边的生活环境,投身于生活环境,并养成良好的爱护生活环境的卫生习惯。  相似文献   

11.
笔者到基层学校教学调研时,授课教师所讲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师用两种馒头(发酵和未发酵的)引入新课后,展示课前所做的实验装置并介绍:瓶内装的是温开水、三勺白糖、一小包酵母,并在上面套一个挤瘪后的气球,放置24h后就是现在这个样子,请学生猜测气球为什么会胀大?很多学生回答:发酵时产生了二氧化碳.教师投以赞许的目光,启发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被酵母菌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相似文献   

12.
<正>20年前,也就是董旭午老师走上高中语文教坛的第五个年头,他自发地开始了"生活化语文教学"实践研究,当时称"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理由只有两个:一是他对"死瞄、死教、死考、死练"、目中无人、摧残身心、高耗低效的应试教育很不满,看不到什么希望;二是他受到了陶行知"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会受什么样的教育"的思想的启发,要教学生过上一种真语文学习的生活,进而让他们接受一种真语文教育,将来能够成长为能力强、素养高的"语文人"。如今,20年过去了,全盘应试化、急功近利,"追分不见人"的高中教育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各种不利因素都在挤压、冲击着他的"生活化语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数学生活化"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推崇。然而,在运用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从美国的"木匠教学法"中受到启发,重新认识我国的"数学生活化",并对其做了界定,从而提出了走出"生活化"误区的对策:正确处理数学和生活的关系;精心设计"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正确理解"生活化"的情境。  相似文献   

14.
教材分析 在上《生活中的真菌》一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动物、细菌和病毒的相关知识,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和它们并列的另一类生物——真菌,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了解和认识真菌。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中“细菌”一节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细簿和真菌的分布后进行的。而细菌的发现及细菌形态结构特点、营养方式和生殖等知识,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收集资料、发布信息、小组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态度及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相似文献   

16.
"从生物圈到细胞"是学生升入高中第一节生物课,教学中采取学情分析、激发兴趣的方法,目的是了解学生;通过对教材的拓展和删改等方法达到对教材进行处理的目的;运用表格、概念图等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同时通过案例教学渗透生物系统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课堂收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若只是简单地用板书或表格进行小结,课堂气氛不免沉闷,学生机械性地进行记忆,起不到深入启发的作用。结尾如果设计得好,就会让学生深刻记住本节课的重难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享受历史课堂乐趣。  相似文献   

18.
早在古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意思就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师要造成学生的一种"愤"、"悱"状态才去启发他.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要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要施加压力.指明学生的途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从古代的启发式教学经验论述中不难看出: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而怎样"引",用什么方法"引"才能恰倒好处呢?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物》新教材的突出优点是将“结论式”的教学方式转型为“过程式”教学方式 ,针对生物学教学特点 ,它以提出问题 ,进行观察、思考、比较 ,得出结论等一系列有序而又科学灵活的活动 ,集中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①通过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②通过启发提问加强双向活动 ;③通过观察、思考等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细菌”一节是初中《植物》第二部分的开篇 ,既是重点 ,又是难点 ,这节课的成功 ,可以为“放线菌”和“真菌”几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细菌的形…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设计思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抛体运动"规定的内容标准为"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处理复杂运动时常用的一种方法,"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一节正是该方法的典型应用.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方法,所以,以此为基础加以引导启发,学生即可应用已学知识去解决新问题.本节课应突出"自主、善导、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通过"提出课题——确定方向——成立小组——设计方案——合作探究——交流总结"等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本节课在设计时突出了以下几点:(1)重视科学实验探究——整节课由探究性实验组成,通过实验设疑解疑、探究规律,体现了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奥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