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物报道要有特点,才会形象鲜活。在采写人物报道时,应注意把握一些共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笔者采写两位全国著名的时代先锋沈浩、郭明义的报道实践,对先进典型人物报道的着力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人物专访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新闻体裁。这引起人们的兴趣。它兼有人物访问记、人物特写和人物通讯的性质,是把三融为一体的一种报道形式。笔墨春秋20年,我采写了300篇人物专访和人物通讯特写。这些人物中,既有省会名流,又有在省会驻足的国内外新闻人物。现将采写过程中的两点体会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4.
典型人物采写是新闻报道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记者"成名成家"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挖掘典型人物的独特闪光点、用复杂的环境来映衬人物、用文学化手法打动人心、用"群众语言"吸引群众等方面,探讨了纸媒做人物报道"抵达人心"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吴菁 《新闻爱好者》2000,(12):38-38
世界上任何一种报纸,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不能不报道人物。威廉·大卫、斯隆等人在编写《最佳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时说:“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它写人,影响人。而且通常只有当它对人有影响时,最无生气的题目才会显得重要。”虽然说中外记者都十分重视人物报道,但二者在人物报道的采写上有着较大差异。在我国,人物报道多以一种典型报道的形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承担着宣传教育的功能。在西方,人物报道更注重趣味性和人情味。下面就几点主要差异作出比较分析,以便开阔我们的眼界,取长补短,丰富我们的人物…  相似文献   

6.
人物新闻是媒体上常见的重要报道形式。在10多年的新闻采访中,我采写过的一些人物专访,至今仍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何做好人物专访,我觉得应注意熟悉采访对象、表现人物个性、掌握报道分寸、展示个体风格等几个方面,下面笔者就这几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先进人物报道在媒体报道中屡见不鲜,这类报道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揭示人物的精神境界,反映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在构建社会和谐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兵团日报》重视和加强先进人物的报道工作,先后成功推出了姜万富、吴兰玉、梅莲、驳克乃·开肯等一批先进人物。笔者结合多年采写实践,谈谈先进人物采写的几点感悟。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大兴安岭广播电视台《视点·人物》专栏来分析人物报道吸引受众、实现人物报道新闻价值需要点准的五个"穴位"。  相似文献   

9.
人物专访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新闻体裁。它兼有人物访问记、人物特写和人物通讯的性质,是把三融为一体的一种报道形式。笔墨春秋20年,我采写了300篇人物专访和人物通讯特写。这些人物中,既有省会名流,又有在省会驻足的国内外新闻人物。如世界第一位深入南极腹地的女地质学家金庆民。我国名中电脑专家、“五笔字型”发明王永民教授,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等。  相似文献   

10.
欧漫 《新闻窗》2011,(2):39-40
深度报道作为各种媒体形态竞争的主要形式,一直是新闻业界、新闻学专家讨论的焦点问题。广播新闻中的深度报道除了结合自身的传潘优势之外.还应该在整个深度报道的采写与报道中融入思辨性思维,从而达到广播新闻的深度。本文结合笔者的新闻实践,从新闻采访、采写报道等方面,探讨如何将思辨性思维融入广播的深度报道之中。  相似文献   

11.
倪恩泉 《视听界》2006,(2):96-97
广播人物报道目前主要有两类:一是人物新闻,以消息的形式报道典型人物;一是人物通讯,以专稿形式报道人物事迹。前者大都在新闻节目中播出,后者在专题节目中播出。由于用处和采访要求不同,两类人物报道写作的创新突破点也就不同,但基点是一样的,就是要“三贴近”。一、人物新闻的创新广播新闻节目总长度一般在20分钟到30分钟,这就决定了典型人物报道的长度一般控制在3分钟左右。用3分钟左右时间写活、写像、写好一个典型人物相当难。与人物通讯相比,它就是一个“瞬间的艺术”,通过小片断、小浪花来反映人物,使之成为超越时间、引人思索的“长…  相似文献   

12.
人物报道是每个记者都要面对的。相对于日常新闻事件的采访而言,人物报道,是就某个新闻事件中新闻人物本身展开的专题报道。如何能采写出既精彩又感人的人物通讯来,有典型地选材、有挖掘性地采访、有深度地写作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新闻人物专访要注意选准访问对象,事先要做好功课,要做好访前准备工作等几个重要原则;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专访采写要表现人物个性,要学会倾听突出重点进行采写,采写要捕捉话题的信息点以及要掌握报道分寸等人物专访采写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4.
能不能写出让读者心头一热的社会新闻人物,这是从事党报社会新闻采写的难点。社会新闻人物报道也就是常说的人物通讯,是社会新闻最常见的报道方式,每天都见诸报端,字数一般在1000字至1200字,在采写这样的千字文中,如何挖掘出人物的一二件让读者心头一热的事件,打动广大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又同时是个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录音报道,是利用现场音响素材报道新闻的一种广播报道形式。一篇完整的录音报道,通常是由记者现场叙述(播音员解说)、现场音响、人物谈话等重要元素组成。然而,  相似文献   

16.
《长江日报》去年4月下旬刊发的人物通讯《为世界通信业划“跑道”》,去年11月5日获颁第13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获奖等级并不算高,但作为采写,我们还是感到自己的报道获得了专业人员的认可,并受到新闻采写方法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人物专访兼有人物访问记、人物特写和人物通讯的性质,是把三者融为一体的一种报道形式。其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字,它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可听性,所以给采写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成功的人物专访,常给人一种“近距离交流”的效果。那么,如何做好人物专访?  相似文献   

18.
写人物通讯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想写好却不容易。笔认为在采写过程中,“第三”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这里的“第三”是指熟悉主人公的其他人。在人物通讯写作时,要注重以他们的语言和视角来介绍和评价主人公。在人物通讯的采写过程中,“第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向宏悦 《东南传播》2018,(5):148-150
浦熙修是我国抗战时期和解放时期的著名女记者,从事新闻工作将近二十年.期间不仅采写了大量抗日救亡新闻,还编写大量社会新闻.浦熙修采写的女性人物报道可分为活跃在人们视线里的女士、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性、远道而来的外国女友人三大类.在这些新闻作品中,浦熙修传达了其关于女性的平等、公正和自由的思想.这些思想的产生可以追溯为变动的外部环境和其内心的独立意识两方面.作为历经抗战和解放的记者,浦熙修的新闻作品具有很高的时代价值,作为杰出的女性新闻人,其关于女性人物的报道也为人瞩目.然而目前国内关于浦熙修的研究为数不多,而且主要是关注其生平经历,或者将目光集中于其新闻精神和新闻作品的分析上,对于其女性人物报道的研究甚少.本文旨在以第一手资料为蓝本,立足于对浦熙修女性人物报道作品的研究,浅析其女性新闻观点及其现实意义,这也是本文的着眼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丁莉 《视听界》2000,(2):36-36
人物专访,顾名思义,是对某一人物或人物的某一方面进行专门的采访和介绍。它和一般意义上的人物通讯有较多的共同点,但它比起新闻来能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新闻人物;写作上较通讯更为灵活、自由,因此近年来受到各类报刊的重视,同时也受到读者的欢迎。在长期的采编实践中,如何针对广播电视报的特点采写人物专访,我的体会是: 一、专访要“专”自1983年开始,江苏广播电视报开辟“本报专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