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萨科齐的“软帝国主义”外交战略与中法关系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法关系面临困难,萨科齐的“软帝国主义”外交战略是问题的深层根源。“软帝国主义”是萨科齐的外交大战略模式,其根本目标是担当世界领导者,理论基底是“相对大国时代论”,根本手段是“斡旋外交”和“价值观外交”,围绕主权问题而来的干涉与反干涉是中法关系的主要矛盾。法方是中法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中法关系的前景主要取决于法国和欧洲政治家的智慧和远见,有赖于法国领导人对中国核心利益的切实尊重。  相似文献   

2.
日本对华贷款开始于1979年,结束于2007年,在2000年时曾到达顶峰,此后逐年递减,最终走向终结。日本终止对华日元贷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日元贷款作为日本"经援外交"的一项最传统、最重要的措施,其终结从根本上体现了日本对华政策的重大调整。同时,贷款的终结对于中日两国的影响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克林顿在首任总统期间,面对冷战后多变的国际局势,其外交出现了诸多失误,招致国会中共和党人及国际社会的频频指责,尤其是左右摇摆的对华政策,导致中美之间关系严重后退,更为世人所批评。分析克林顿的外交得失,比较战后美国外交一般特点,不难发现其产生根源,除了总统个人外交能力远逊内政能力,其外交决策班子的构成也欠佳等原因之外,美国两党政治产生的府会对立与掣肘,美国的权力机制与价值观等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更重要。这些因素影响过以往美国政府的外交决策,也必将继续影响克林顿在第二任内的外交决策,在反对党继续控制国会的背景下,克林顿要在外交上,包括对华政策上作较大调整,谈何容易!  相似文献   

4.
美国宪法明确规定国会在外交上享有一定的权力,它通过各种途径对美国的外交决策产生影响。在美国的对华决策上,国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宪政体制中总统与国会在外交决策上的分权是美国国会对华决策的法律渊源;党派之间的政治斗争是国会对华决策的变量;意识形态是美国国会对华决策的内在情结;利益集团是美国国会对华决策的外在压力。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对华政策是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经历了四个演变阶段:不承认新中国,与华对抗,但保持贸易往来;与新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基于共同反对苏联扩张、越南霸权主义的立场而合作;对华友好,全面拓宽深化对华关系;低调处理人权问题,大力开展以经贸为基础的合作。澳大利亚对华政策具有三个特点:深受美国对华政策影响;自由党对华政策相对保守而工党对华政策相对积极;经贸关系在澳中关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布什连任美国总统,表明布什将继续推行其上一任期确立的全球战略和外交安全政策,但又会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作出适当调整。布什在新的任期内将继续寻求与中国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把中国定位为非敌非友国家,同时仍将中国视作“潜在的挑战对手”。因此,布什政府对华政策基本走向,应当是与上一任期既有延续又有调整,总体上延续,局部调整,战略上延续,策略上调整;“接触加防范”,“合作加遏制”以试图把中国纳入美国所期望的国际体系的对华政策不会发生根本转变。尽管中美关系中还存在包括台湾问题在内的不利因素,但美国两党在对华关系上已初步达成共识,中美关系已呈相对稳定与成熟趋势,新世纪之初的中美关系在回归稳定轨道的基础上将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有谁会想到萨科齐这个法国总统,曾经是个被人欺负而不敢还手的孩子,是个因贫穷而辍学的学生。伟人的成功不是一帆风顺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和付出。"我必须成为总统",这个理想也许对普通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但萨科齐却坚持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很多事,不是因为它艰难而变得难以实现,而往往是因为我们的退缩而变得艰难。从现在开始,丢掉"我想",用"我必须"来代替!  相似文献   

8.
法国对华政策的制定,不仅受法国国内因素的影响,还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实力的起伏与美法政策.只要法美关系倒退,中法关系就会改善或大幅提升,而只要法美关系良好,中法关系就易生波折,双方有一种"奇妙"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詹姆斯·C·汤姆森是约翰逊时期调整对华政策的积极推动者。在反思"遏制并孤立"政策的基础上,汤姆森形成了"遏制加颠覆"的对华政策思想。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汤姆森积极为约翰逊政府出谋划策,力促达到其对华"遏制"并"颠覆"的目的。汤姆森对华政策思想及其为此采取的相应举措对约翰逊政府后期对华政策的调整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全球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中美关系开始解冻。是什么原因促使美国对华政策改变呢?如果仅仅认为是出于对抗苏联的需要,那就把问题简单化了。诚然,出于对抗苏联的需要,无疑是美对华战略指导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本文试图从当时美国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客观形势出发,来分析70年代初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动因。 一、70年代初美国面临的客观形势及美国全球战略的转变。 共和党人理查德·尼克松当选美国第37届总统就职之时,美国正被一系列国内问题所困扰,美国开始衰败,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势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1.
民国初年,在短时间内,中国政体先后经历了总统制、内阁负责制、总统制的急剧变化。与此相适应,围绕总统的产生和地位、总统的权力、总统与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的关系等方面的法律规定,也先后经历了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再到《中华民国约法》的变化。三者之间,既有继承和发展,又有否定和倒退。  相似文献   

12.
民国期间,在政府当局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下,伊犁工业始终在循序渐进地发展,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民国时期伊犁的工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但也有部分企业达到较大的发展规模。在工业发展水平上,伊犁仅次于省城迪化,在民国新疆工业史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普林斯顿大学的伍德罗.威尔逊校长因积极改革而受到董事会的欣赏,也因个人主义而受到董事会的制约,这一过程所体现的美国大学校长权力机制,对于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校长是大学发展的掌舵人,需要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但是,校长的改革活动又是以权力的合法性为前提的,其与董事会的权力基础——委托代理关系确保了校长权力的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14.
罗家伦的大学生培养观与蔡元培等民国时期教育家是一致的,把大学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重视大学生人格培养。罗家伦在担任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校长时,要求大学生树立领导时代的"知识化人格",认清对于国家民族的使命,进而提出系统的塑造"强者"的新人生观,在大学生培养方面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5.
通过产业内贸易理论和重叠需求理论说明中、朝、韩三国由于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伴随着朝鲜半岛民族统一事业的发展而迅速增长的朝韩贸易可能对中朝和中韩贸易产生的影响.提出在对韩、对朝的部分贸易领域中必须引起的高度重视问题。  相似文献   

16.
梁聚五的一生都致力于提高苗夷民族的政治地位,在民国国家体制建设中,他多方奔走呼号,认为苗夷民族应成为一个具有合法身份地位的民族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的理想才变成现实,为此他的民族观发生了重大转变。苗族进入社会主义国家体制后,他明确提出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特殊性,恳请中央政府予以照顾。虽说这带有社会学、统筹学的观点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事实证明这是真理,体现了一个民族知识分子为建设民族国家长治久安的远见卓识与深思熟虑。  相似文献   

17.
建国前后,毛泽东就我国的法律建设问题提出了许多个人的观点与看法,特别是对法律的人民主体与时代特征、革命诉求和科学属性以及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等观点的阐释与坚持,不仅为新中国的法律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对当代的法律建设也有相当的借鉴与启示意义。但作为一定时代的产物,毛泽东的法律思想还不能说已尽善尽美,其中也有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8.
校长个人教育哲学是校长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校长形成理性、创造性、个性化的教育哲学,对于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推动学校的可持续特色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建构个体的教育哲学是校长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必须不断省视和反思的日常活动,主要通过文化沉淀、实践观照、观摩学习以及反思对话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蔡锷坚持民主共和思想,先后领导了辛亥云南反清起义和反袁护国战争,为民国的建立和再造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