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体育思想史中,体育文化思想极为丰富,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体育界一直缺乏对于中国体育文化思想的梳理和总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近几年,随着人们对体育思想研究的深入,体育文化思想的重要性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同时,体育文化思想的研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体育精神文明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是秉承这样的想法,笔者撰写了这篇论文。笔者希望透过本文的研究,扬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最终关怀"为基点,兼收并蓄奥林匹克文化精髓,使之成为现代体育文化体系和价值内涵的重要部分,实现古代体育文化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奥运会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交融提供了平台,在此背景下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差异与融合研究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认为,两体育文化在科学基础、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和谐思想是两体育文化的共有属性,弘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观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的补充与奉献.  相似文献   

3.
齐鲁文化与中国古代体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鲁文化对中国古代体育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体育娱乐活动和传统体育精神两个层面上.这两个层面的内容,在体育活动、智谋策略、价值取向等方面,对中国体育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从源头上廓清齐鲁地区古代体育的发展状况,可以弥补现有体育史研究以炎黄文化为主导的一些不足,这一地区引领诸侯风云的先秦诸子思想也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重要的社会地位和价值,人们对它的认识和重视都不够。中国体育文化有一个发展过程。它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最后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体育文化。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交流上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强国梦背景下国家冰雪运动文化建设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中国体育的强国梦息息相关,发展振兴冰雪运动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在中国举办冬奥会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及国家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均表明了国家冰雪运动也应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国家冰雪运动文化建设,要以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思想和"文化兴体"的思想为理论基础,创立"育人夺金,和谐世界"的核心价值观念,积极探索冰雪产业文化,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形成良好冰雪文化氛围,对于我国发展冰雪文化竞技,打造国家冰雪运动文化品牌,建设体育强国,成功申办冬奥会,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近代体育已从"全盘西化"到了向世界输出中国体育文化的阶段.中国体育文化的输出,不仅包括运动技术、战术组合等对运动项目的本质规律的认识,还应包括在西方"永远争取第一,争取超过别人"的竞争精神基础上,融入"天人合一、身心一元"的中国哲学思想,融入"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实现全面创新的中国体育思想.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体育游戏文化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体育游戏渗透了中国人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行为准则、教育理念以及思想方式,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形态。本文从中国古代体育游戏的来源、体育游戏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体育游戏的教育与传承等角度分析了中国古代体育游戏文化的特点。中国古代体育游戏的发展伴随着古代中国文明的崛起、兴旺和衰落。在这一变迁过程中,中国文化的特点注定了体育游戏过于重视社会价值和教育性,忽视个人价值和娱乐性。对于中国古代体育游戏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体育、游戏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发掘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五四精神与中西方体育文化进行研究。主要结论:五四精神是产生于特定历史时期而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精神遗产,它指引人们以科学和民主的态度从思想文化的层面探索中国的强国之路和走向现代化的方向;在五四精神的指引下,体育和教育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为中国近现代体育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在中、西体育文化的对垒、争论、选择中形成了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地理背景下萌芽、发展的中国传统体育,是和西方体育体系相对的。中国传统体育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审美特征。中国传统体育是由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使用的,它存在与民俗生活的各个角落当中,是中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精、气、神"的重要体现。从文化、审美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明晰中国传统体育的组成和内涵。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的中国体育文化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面对人类文化日益趋向世界性与民族性的21世纪,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应采取立足于本民族体育文化,向世界体育文化开放的战略.随着中国全面走向世界,中国体育文化也必将成为在当代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世界体育文化组成部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应致力于挖掘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民族精神,强化民族性,建设当代体育文化,并以此立于世界体育文化之中,为世界体育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哲学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文化学的角度对中西方体育的差异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深入研究体育的发展规律、把握其未来走向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柳彤  贾瑾新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1):134-134,147,150,156,161
作为源自生活的中华民族传统特色文化,太极拳文化以其极具代表性、特殊性、全面性的特点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大国形象。为了使大众对太极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太极拳文化进行了一定分析。主要结论:太极拳文化既是中国的国粹,又是一项特殊的身体文化,还是一种全面性的文化;太极拳文化推崇“和谐之道”,并传播和谐思想;太极拳文化的发展对促进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建议: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借助新媒体和网络传播来大力宣扬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太极拳文化;大力发展太极拳文化产业;借助“孔子学院”平台宣扬太极拳文化,开设太极拳文化课程等。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武术产生于中国社会,烙上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印迹。中华武术文化是中华和谐文化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为尊重自然的生态文化、尊重武德的中道文化、倡导多元的平等文化;武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对世界体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阐述了中国武术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相关历史背景,分析了中国武术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历史发展情结,展望未来中国武术文化融入奥林匹克文化可能性,旨在为后奥运时代中国武术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一个内涵与外延非常丰富的概念,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体育文化。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哲学基础、体育语言符号、体育思维方式、宗法制度、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等方面。中西体育文化之间不具有好坏优劣的本质差异,而是表现为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平衡性的消除在于中西体育文化的交流与共融。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表现出积极和消极的两种发展形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体现时代性和民族性特征的基础上,兼蓄西方体育文化的优点,实现在新阶段的振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马球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聪 《收藏》2008,(4):58-63
中原马球起源及在唐代的勃兴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国内部分学者认为中原马球运动可能在汉代就存在。《西京杂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成帝(汉成帝刘骜)好蹴鞠,群臣以蹴鞠为劳体,非至尊所宜。帝曰:‘朕好之,可择似而不劳者奏之。家君作弹棋以献,帝大悦,赐青羔裘、紫丝履,服以朝觐。”  相似文献   

18.
从中西文化的深层结构审视中国体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莉  孙义良 《体育科学》2008,28(2):3-15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比较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以当代中国价值哲学的理论为依据,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奥林匹克文化和中国体育文化的深层结构,通过"文化自觉"以求自我批判与自我超越.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深层结构迥然不同.中国体育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外来体育文化不是被动地全盘接受或无条件全部继承,而是主动进行价值选择,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选择内容.这种选择不仅表现在价值目标、价值手段上,也体现在价值环境的选择上.中国体育文化不仅融会了中西文化的精华和智慧,具有现代品格和特性,而且还打造了一套不同于已有文化的新的价值体系,是引进消化吸收西方文化之后的新型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19.
茶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茶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这在陆羽《茶经》以后的茶学著作中十分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在与儒学的关联上,表现为"茶礼"与儒雅的风度;在与道学的关系中,则体现出养生与对自然的崇尚;与佛家的绾合上则在"茶禅一味"的理念与佛家饮茶的实用上,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