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态度改变理论和德育的审美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态度改变理论和德育的审美选择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态度及其改变的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甚至有人把社会心理学称之为研究态度的科学,一个重要原因乃是社会心理学的这一理论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道德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生态度的学习、改变和巩固的教育过...  相似文献   

2.
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之一就是态度改变理论,它在整个社会心理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对人们态度的改变,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态度改变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之间存在着互通性,借鉴态度改变理论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传播者(教师)、传播信息(教育内容)、传播方式(教育手段)以及接受者(学生)这些影响学生态度改变的因素进行分析,探索态度及其改变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方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育文萃     
教育文萃檀传宝在《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年第6期撰文探讨了"态度改变理论和德育的审美选择"问题.态度及其改变的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甚至有人把社会心理学称之为研究态度的科学,一个重要原因乃是社会心理学的这一理论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道德教...  相似文献   

5.
态度改变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态度的转变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研究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对象及教育情境构成影响教育对象态度改变的四个基本要素,协调平衡认知结构则构成教育对象态度改变的内在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握好态度改变的一般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有效地借鉴和运用态度改变的方法和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态度改变理论与师德教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霍夫兰德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凯尔曼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师德教育要促成年轻教师或师范生发生态度转变,首先,要提高教育者的可信度;其次,要重视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满足接受者的需求;再次,要引发接受者内心的冲突,进而产生改变自己的动机。通过认知改变或行为改变,达到态度改变,实现教育者的期望。  相似文献   

7.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大学生态度的学习、改变和巩固的过程。霍兰德(C.L.Hovland)的态度说服模型为思想政治教育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说服者)、教育内容(传递的信息)、大学生(被说服者)对学生态度改变的影响,形成了教师形象的实效设计、教育内容的实效选择和教育方法的实效运用三方面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自身就业期望值过高造成的结构矛盾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成因。加强就业指导、调整大学生的过高就业期望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有积极的作用。霍兰德态度劝导理论对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体就业态度的改变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应用劝导理论需要从劝导者(就业指导教师)以及态度主体(学生)两方面因素对影响学生态度改变的因素进行分析,形成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实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态度改变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对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原因和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诸多理论流派。其中.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1957年提出的。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把党和政府的政治主张变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为此应该对大学生的态度施以积极的影响。结合态度改变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在态度改变的服从、同化、内化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1.
在探讨态度改变的理论发展的基础上介绍态度研究的新进展——联想和命题过程评价模型,该模型认为理解态度的评价判断应该根据其潜在的心理过程:联想过程和命题过程,二者分别对应内隐和外显态度,并相互影响。同时,该模型还对态度改变进行了新的诠释。因此,该模型对于今后的态度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文章最后还指出了该模型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信息理论认为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说服者、说服信息、说服对象、说服情境是态度改变的四个影响因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也是一个信息传递和态度形成与改变的过程,因此这一过程可以借鉴信息理论.文章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借鉴信息理论,分别从培养对象、教育者、培养内容、培养情境四个方面探析了青年马克思主义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社会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承诺(或信奉)、预防注射和人格因素是影响其态度改变的重要因素。要有效促进教育对象的道德态度改变并建立相应的行为模式,道德教育者一要善于把握和利用教育对象的道德承诺(或信奉);二要对教育对象道德态度进行有效的预防注射;三要根据教育对象的自尊、智力等人格因素采用不同的说服策略。  相似文献   

14.
态度改变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相通性。在态度改变理论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存在:制度权威先行,个人权威滞后;"社会本位"先行,"学生本位"滞后;"良师"形象先行,"益友"身份滞后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需要:提高理论与人格魅力,树立其个人权威;重塑教学理念,增强其可信任度;实现角色转变,"拉近"其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5.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我们常发现:有的宣传教育工作非常见效,而有的却不起什么作用,还有的甚至起反作用,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对象之间没有达到合理的信息沟通,教育者没能科学地掌握“态度改变”的心理规律而有效地对教育对象产生影响。我们知道,做人的思想教育工作,主要就是要提高人的认识,改变人的态度,使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 要使教育对象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就需要利用“态度改变”的心理规律,根据教育对象不同的心理特点科学有效地施教。  相似文献   

16.
《高中生》2012,(6):7-7
1.成功是一种态度!——皮尔 2.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马斯洛  相似文献   

17.
一、认知失调理论的涵义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L.A.Feistinger)于1957年提出的,它是一种用认知来阐释态度改变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对待任何问题和事件上,人总有一种要保持其各种认知协调的倾向,保持自身态度与行为协调一致的动机。如一旦不协调,便产生矛盾和冲突,人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和烦闷,就会产生减少或消除这种不协调的内在动力,以获得内心的平衡,从而达到知识、信念、态度或行为的改变。该理论对搞好教学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学生的学习中,当学生遇到知与不知的矛…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各项工作,从广告到教育,从政治宣传到企业管理,都涉及到如何改变人的态度的问题。随着本世纪初社会心理学的创立和发展,态度改变的研究曾作为一项主要课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德(C·Hovland)在美国军队  相似文献   

19.
超越自我熔炼团队——体验式培训全接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斯洛曾说,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相似文献   

20.
态度改变—说服模型的理论传承及其简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夫兰德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劝说情境的模式)是在其信息传递理论与社会判断理论基础上提出的,社会传递理论及社会判断理论从不同角度说明态度改变—说服模型是一种合理模型,态度改变—说服模型各部分分别代表了个体在态度改变过程中涉及到的不同因素,对这一模型中的各元素进行精简合并,得到简化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