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在美术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教育与美术课程有机融合,推动美术教学高层次、多元化、信息化发展,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流程管理、先进的技术平台、先进的开发工具,发挥美术教育技术,合作伙伴以及学习环境的积极作用,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必将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全面创新发展,必将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全面提高。一、对美术教育信息化认识的深化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课程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小学美术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成为小学美术素质教育的重点。而新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小学美术教学实践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有效改进了小学美术教学的模式与形式,构建了新型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为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新可能。文章分析了新课标视域下的新媒体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以应用分析探寻为起点,把握新媒体技术与小学美术教学融合的价值,研究教学实践策略,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助力小学美术教学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当今教育界的教育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和推广为教学提供了巨大的方便,而小学美术也紧紧跟随着时代的浪潮,把新媒体技术紧紧融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当前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助于美术教学的转型和提升,它正在以其独有的优势不断改变着小学美术教育的进程,包括美术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目标和教学价值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美术新课标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指出学生应当在美术课堂之中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地方民俗文化的交流。江阴,地域性文化资源丰富,这些资源在美术课程教育中的应用也十分重要。如何将地域文化与美术教育融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从小学美术教学中地域性文化资源进行探究、总结,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如何将忠义文化在美术教育中融合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时代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了无限的发展可能,有效建设并合理运用适合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数字化美术博物馆,是一个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融合的新方向,也是创新学校艺术特色教育的新项目.小学校园数字化美术博物馆在自身建设的同时,也投入到美术教育教学的运用中,在运用原则、运用策略、运用方法等方面,都有它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于基础教育的方式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在小学美术的课程教育中加入新媒体辅助教学的形式,将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审美和创新能力增长。本文将对新媒体环境下小学美术课程教育的新趋向以及教学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学生将置身于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将更频繁,学生的视野将变得开阔,思维越发活跃,将更好地参与课程学习。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融合信息技术,能够改变教师过去传统且单一的教学模式,促进小学生形成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主要提出了小学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的实现路径,期望为相关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美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美术教学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平台,起着培养学生审美素质、传授美术知识与基础技能、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重大责任。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美术教育要重视民众对审美情感和审美思想的体现,通过与民间美术的融合教学,充分发挥民间美术的积极功能,更好地实现美术课程教学目标。文章对小学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的融合策略及其功能进行了初步思考,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小学美术是传授学生美术知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随着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学的融合,小学美术教学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小学美术教学效率成为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分析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更新教师观念、整合教学资源、渗透审美教育、构建评价体系等一些具体运用措施,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美术思维,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规范课程开发程序,利用信息技术与新媒体加持,提升交流分享平台,改革评价方式等举措,着力提升校本美术课程开发的品质,取得了明显成效。学校美术教育质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和教师的专业水平均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1.
一、构建模式的依据 高师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以下简称小美教法)是研究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及其运用于小学美术教学实践所需的基本教学条件和基本教学操作技能的应用型学科教学论课程.高师小学美术教育实习则是将高师美术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的知识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实践性操作课程.  相似文献   

12.
美术属于小学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其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化素养,更能提高学生艺术涵养,无论对小学生现阶段成长还是未来发展而言,均起到相对积极的作用。信息时代的到来,转变传统美术教育形式,更为教师提供多元化教学资源,促进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达成。为此,本文针对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的融合创新教学展开研究,分析如何在践行信息技术教育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信息化美术教学课堂,希望本文研究能够为小学生美术学科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现在的小学美术教学到了一个快速发展期,而网络环境下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优势改变着小学美术教学的各个方面。而小学美术教学的综合发展,包含课程理念、教学方式以及方针等方面。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到来,新媒体网络教学已遍及很多地区的教学实践活动,并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与工作的各个领域,当然也囊括了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新媒体网络教学已经融合进小学美术教学,它能以多姿多彩的教学元素、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大幅改善美术教学的教学环境,提高小学美术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4.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全面推行,小学美术学科教育的地位也有了显著提升。目前很多小学都开始着手建设校内美术馆,并通过美术馆中丰富的艺术资源推动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拓展,切实提高小学美术学科教学的综合效果。本文先阐述了美术馆艺术资源与小学美术教育的整合意义,在明确当前两者整合现状的基础上,最后从转变学科教学理念、开展美术实践活动、引入民间美术艺人、设计亲子美术活动、构建场馆常态教育等五个方面,探讨了美术馆艺术资源与小学美术教育的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农村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内容愈加丰富,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作用更加明显。农村小学美术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乡土美术资源,让学生在美术课程中学习乡土文化、吸收蕴涵其中的文化养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提升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可认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是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重要任务与责任,也是课程改革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探析农村小学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郭建磊 《天津教育》2024,(2):119-121
<正>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一背景下,信息技术与美育的融合显得愈发重要。对小学美术课堂而言,其潜力和价值日益显现,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深度结合,为学生创造更多美的体验空间,已经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美术教育被视为培养学生创造力、审美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在小学美术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亟需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美育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地方文化资源中的人文内涵极为丰富,其对发展小学生审美能力和提高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新时期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是全面培养小学生综合能力与艺术素质的关键途径,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正确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底蕴丰富的地方文化,同时要意识到,深度融合地方文化资源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不仅是小学美术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还是全面改革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举措。小学美术教师应基于学生审美素质今后发展需要和现阶段美术教育具体要求,深入探讨有效融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小学美术的教育教学也越来越重视科技化的更新与运用。在现代的美术课堂中,微课教学已经成为课程改革后所实施的新的课程教学模式之一。微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不仅可以为小学美术教学提供技术层面的参考,对于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也是一种非常大的提升,对于丰富美术教学的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小学美术作为一门融合了绘画技艺、艺术欣赏、人文熏陶等更深内涵的素质教育课程,已成为培养孩子们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但与城市小学美术教育相比,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孩子们创新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下的小学教学强调要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实推进五育并举。美术教育是落实美育的主要途径。通过美术教育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课程是推进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载体,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新要求,要构建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维一体的课程体系,探索优质的教育途径,不断提升小学美术教学质量,为学生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