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从传统发展观到和谐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发展观是资源"无限意识"的发展观,经济增长发展观和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但其本身也面临实践和理论上的难题。要想把人类从发展的困境中解救出来,唯一的出路就是回归和谐。从传统发展观到和谐发展观体现了发展观的深层变革。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经济发展观使人类在享受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重威胁。“绿色经济”发展观是一种以协调生态关系为基础,保护消费者及其生存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全新的经济发展观,其预示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追求发展的历史。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但却忽视了对资源和环境的重视和保护,由此导致出现了一系列后果,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土地的沙漠化,水资源的紧缺,环境的严重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物种灭绝等等。严峻的现实使人们认识到,必须改革摒除过去那种仅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目标的传统发展观,而换之以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协调当今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这五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提高是人类发展观和文…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的发展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的发展观是一种综合发展观,基本包含三方面内涵:一是经济目标,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二是社会目标,即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全面进步,三是环境目标,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和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类用了两个多世纪的探索,在20世纪90年代,终于领悟并形成了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并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成为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运转的可持续性,将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类生存质量的提高。可持续发展依赖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一、可持续发展: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我国因历史和现实原因,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意味着人类对发展的认识已发生了重要飞跃.本文阐述了新疆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新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关于新疆资源开发利用,促进经济发展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人是经济增长的工具还是经济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在生产力发展初始阶段的增长型经济发展观中,人是经济增长的工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来的综合发展观中,人既是经济工具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在物质生产能力充分发展、经济制度日益完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类自身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在给人类带来充裕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全球环境的急剧恶化,诸如:人口爆炸式增长、资源掠夺性开发与利用、环境严重污染等。由此,"可持续发展观"这种新的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因为可持续发展观涉及众多学科,是资源、环境、经济、人口、社会五大子系统相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重大突破,也是当代中国自身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从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经济建设为中心,向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综合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10.
朱同林 《池州师专学报》2002,16(3):37-39,52
文章认为池州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已进入实质性的建设阶段。需要以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观来指导全市生态经济建设的实践。文章从四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即:以全新的可持续发展观,指导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全面实践;确立环境资源观,协调生态保护中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建立全面的生态创新观.实现区域生态与经济一体化;更新领导干部考核观。增强决策者生态保护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1.
再论"循环型经济"与"节约型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型经济”作为一种理想的经济模式是可以理解的,但它毕竞是一个错误概念。在自然资源中,从原材料来看,有相当程度的难以循环性;从能源来看,在地球生态系统内根本就没有循环性可言;仅以环境要素出现的资源,就更加不可轻言循环。建议以“节约型经济”取代“循环型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节约型经济含有生产的集约化即资源的充分利用、再生利用的意义,同时还有适度、明智地消费的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循环,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循环。  相似文献   

12.
冯爱玲 《天津教育》2021,(3):109-11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全球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与可居住地矛盾等问题。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提出了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析潮流,不可逆转。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其内在的矛盾与风险日益“全球化”,在这一条件下,必须努力从金融、人才、法律、产业结构等方面采取对策,以提高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O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准,已经不能真正体现我们党加强社会民生建设的基本要求。当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核心执政理念,绿色ODP作为新的指标考核体系正出现在一些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标准中.本文拟从转变考核理念和加大实践探索两个方面,对构建以绿色GDP为核心的科学政绩观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5.
全球治理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主权国家一直秉持"国家中心主义"理念所造成的,正是这种理念使得主权国家采取孤立式或趋利避害式的行为对待全球治理,从而导致全球治理中出现参与赤字和责任赤字。通过分析国家政治发展观的变迁,不难发现,传统政治发展观以主权、领土为界限将世界划分为"我者"与"他者"的思维方式便是"国家中心主义"理念的集中体现。这种传统政治发展观在世界范围的蔓延为"国家中心主义"理念的盛行提供了土壤。要解决全球治理困境,就必须克服"国家中心主义"理念。从政治发展观的角度来讲,就需要国家放弃"国家中心主义"主导下的传统政治发展观,进而采取一种开放的、负责任的政治发展观。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被社会上大多数的知识人士和企业人所认知,人力资源的计量核算即人力资源会计也深人人心,并且业内人士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本文主要阐述了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概念,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并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分析了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的产生促进了经济的突飞猛进发展,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短缺、环境污等诸多负效应。本文以福州地区寿山石产业为例,依据集群经济的经济学理念,从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具体生态化实施措施三个方面分析产业集群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为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发展提供理论框架和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但关键在于如何协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虽然国外并没有提出“可持续发展税收政策”的概念,但在环境税收方面,经济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国家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欧盟为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近半个世纪的经济实践中,经历了一个从零散的、个别的环境税开征到提出全面“绿化税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凸现,并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瓶颈",所以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现实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实需求。现代的工业化是一个效率至上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国工业增长的资源与环境约束,本质上是西方工业技术路线与中国自然资源禀赋之间的差距。因此,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然是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途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制度保障。实施新型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工业税收价格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和政策,才能达到预期的理想结果。  相似文献   

20.
西部这片美丽而神秘的土地,富集了丰饶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对我们西部人来说,在依托这些丰厚的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文章通过构建中国西部生态旅游系统,面对"宗教保护"和"经济破坏"的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尤其是西部对经济利益的巨大需求。提出了必须以保护为核心,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通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部生态旅游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