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当前,世界面临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治理赤字等三大困境。在世界秩序大变革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但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这种世界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中国由"大国"迈向"强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具有重要贡献;中国"和平崛起"和"文明崛起",对人类现代化道路的拓展和世界文明的共存具有重要贡献,为解决世界面临的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治理赤字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2.
从传统发展观到和谐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发展观是资源"无限意识"的发展观,经济增长发展观和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但其本身也面临实践和理论上的难题。要想把人类从发展的困境中解救出来,唯一的出路就是回归和谐。从传统发展观到和谐发展观体现了发展观的深层变革。  相似文献   

3.
国际环境正义实践的伦理困境及其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权国家作为全球环境治理的最为重要的主体,在国际环境正义实践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主权国家"个体"利益的存在,主权国家在参与国际环境正义实践时面临着一些伦理困境.要化解这些伦理困境,构建和谐世界,主权国家除了要树立主体间性和生态文明的主体性之外,还要调适国家主权观,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在实践基础上论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更是对现代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反思与超越."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前提.在实践中以系统工程思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德法兼治"的生态治理观和可持续绿色发展观,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5.
全球政治与全球问题研究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政治与全球问题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它试图解释和描述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权力的变化。与传统的国际政治研究相比 ,主要区别在于它超越了国家中心体系及其核心内容 ,如国家权力、国家间关系、国家主权等。它将全球范围内所有国家的和非国家的行为体都作为其研究对象 ,强调全球利益、全球关系及全球价值 ,试图探索主权国家体系之后的世界秩序和模式。这一领域的研究无论从理论上 ,还是从实践上 ,都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诸如主权国家地位和作用、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关系、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及全球治理的方式等。  相似文献   

6.
国家已不再是至高的权力来源.社会行为体不仅拥有截然不同于国家行为体的偏好、利益和身份,而且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以往主要由主权国家垄断的权威性政策制定过程,并由此成为在国际关系领域可与国家相比肩的另一个重要行为体.全球范围内有效的经济治理和政治治理需要国家行为体和社会行为体的共同努力.通过社会的视角重新审视世界政治,将有利于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全球治理的困境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治理的主体应该是以主权国家为核心和主导、以联合国为主要合作平台、有其他各类国际组织、国际团体和社会群体参与的国际行为综合体.要防止全球治理"去国家化";全球治理的对象是需要各治理主体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全球性问题,要反对全球治理"政治化";中国要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妥善处理全球治理与国家主权、国家利益以及中国和平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概念化和规范化国家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和作用,西方学者提出环境国家概念并在不同学科视阈下展开了研究。环境国家是一种把对环境的理解融入到国家治理原则和治理行动中去的政治单元,它可以通过实证、治理、批判、规范四个向度来加以定位。当把生态合理化和国家转型视为两个可以相互促进的目标和工具时,环境国家理论呈现出一种追求普遍正义、改革民主弊端、推动治理转型的三维取向。考虑到西方长期存在忽视国家的研究传统,这种重构旧问题、鼓励新假设和论证新可能的理论努力应当肯定,但西方中心主义的研究倾向使其陷入实践合理性不足的困境。中国生态文明在正义、民主、治理议题上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可以为其提供新思想资源和新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以人为利益中心和以人为价值中心两种不同的人类中心主义中,以人为价值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合理的,是人类走不出的,是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和最终目的。对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的重新解读,拓展了可持续发展观的新视野,并为可持续发展观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提供了学理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自由,是一个现代的价值理念,在发生学的意义上,这个理念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客观条件特征和要求,又通过其思想传统被理解为人的本质乃至人的价值理想,但是却展开为自由权利和自由意志这两种不同的理论品格和价值诉求.中国近代的历史变革开启出自由的新论域,即在由民族主权国家组成的无政府的世界资本主义历史环境中,对于落后民族来说,自由的基本前提是建立一个民族主权国家.由此,就有了"国家自由"和个人自由的复杂纠葛,就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言,需要在个人自由和国家权力之间保持有张力的平衡,以保证历史的发展指向这一目标:充分实现了的个人自由实现着国家的强盛.在理论上,是以自由权利为本还是以自由意志为本,意味着不同的思想道路,并且呈现出自由的价值困境,这一价值困境在根本上表达的是自由和平等的困境.在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自由这一形式性的平等要求着、产生着、保障着实质性的不平等,即实现了的平等一方面具有占有物的权利,另一方面却因此而必然产生对物的占有的不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开辟着通往"自由"的新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与中国政治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球化将中国政治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空环境。各国间相互依存和互动关系的增强导致传统的国家主权受到制约 ,具体表现为 :全球性经济组织的运行是以参与国若干主权的让渡和转移为条件的 ;公众信息来源的日益广泛化、多元化 ;国际组织与国际公约作用的扩大 ;国家权力结构的变化。全球化对中国政府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政治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双重影响 ,而且由于社会结构转型的同时进行 ,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推动中国政治发展必须具备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 ,并把这种认识贯彻到国家内外战略包括政治发展战略中去  相似文献   

12.
疫情加剧了"逆全球化"趋势,应将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纳入"国家总体安全观"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体系。该课程的思政元素在于:以习近平国家总体安全观应对国际资本与商品市场动荡;以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国际分配与转移理论抵制新贸易保护主义;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缓和贸易争端和地缘冲突;以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大会提出的"中国主张"抗辩"中国病毒论";在"六稳六保"中加深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理解。利用疫情新鲜素材构建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更具现实性和说服力,有助于树立超大规模国家治理优势理论自信并成为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在政治思想史的影响巨大,对其解读颇多争议。作为对纯粹实证政治哲学学说的评价,不应当停留在道德与非道德之间的争论,应该将其作为一种中立实证的国家学说即主权者的理论来理解。《君主论》中的君王的道德要求并非把君王看成单纯的“人”,而是将其视为国家主权的化身,因此他的行为评价就不能再是简单的依据道德,而应当以国家的最高利益———安全和稳定为标准。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政府治理范式的变迁机理与革新进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全能型政府治理范式的生成以及向体制转轨中政府治理范式的变迁,是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政治时局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构建“政府主导—官民协同”的多中心社会公共事务治理范式,是我国可预见未来政府治理范式革新的目标取向。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长期、艰苦的努力。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着力于建立“强政府—大社会”结构,促进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三者的良性互动以及建设“管理—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5.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社区教育作为有效帮扶途径之一,不但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脱贫长效机制的建立、搬迁地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更有助于搬迁移民尽快适应新社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在搬迁后"稳得住、能致富"。国家与地方出台的相关文件、我国历史上的社区教育经验以及移民自身的学习需求,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教育提供了政策基础、实践基础和动力基础。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兼具城镇与农村特征,故需从城乡融合视角制定其社区教育发展路径:一是以"稳秩序升内涵"为宗旨,确立社区教育的发展定位与目标;二是以"广服务融生活"为目标,构建社区教育的内容与载体;三是以"多形式活方法"为理念,组织与实施社区教育活动;四是以"成合力升效率"为指向,保障社区教育的运行与效率。总之,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教育应当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注重将其与产业发展和社区治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囿于主权国家各自为政的国际政治格局,国际环境法发挥作用的机制受到制约:其内容无法全面、真实体现维护人类共同环境利益的理念,其执行也因诸多原因遭遇障碍。"治理"及"全球环境治理"通过扩大参与主体、改变调整手段、增加规则范围等方式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弥补了国际环境法及国际环境保护机制的不足。而国际环境法也应顺应现实需求,适时完善其制度。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进程日渐加快的今天,全球问题凸显,而全球治理不足,导致了国际社会进入了剧烈变动的后危机时代.在此背景下,世界主义理论借重复兴的世界主义政治哲学在国际关系理论中急速勃兴.以价值和规范研究为基础,为个体权利与全球正义呐喊的世界主义理论,展现出其鲜明的时代新质和理论特色.复兴的世界主义理论从“民族国家本体论”、“国家主权原则”、“国家利益至上”和“国际无政府特性”等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的四大理论内核对其进行了学理上的批判,不仅有力地提升了自身的学理水平,而且还为解决后危机时代的全球问题和推进中国的和谐世界等外交战略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18.
历史发展趋势、大学的社会职责、历史使命以及中国大学目前现状等都要求大学应该办成"学习型社会"。大学的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应该从学习观念的转变、树立大学人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建立长期稳定的学习制度、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搭建学术交往互动的平台、强化领导"扬善抑恶"的职能、注重研究教育实践等方面入手,构建崭新的"学习型组织"的现代化的中国大学。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大学课程观探析——历史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传统大学课程观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基于"民族国家统整运动"和"发展工业社会运动"两股力量之下的社会本位的专业课程观。其理论基础具体表现为社会本位的实用主义哲学、行为主义或认知心理学、结构功能社会学,突出地表现为社会本位。这种观念下的课程,只能是一种不见"人"的课程。走向生命主体,将是大学课程观的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公共治理:现代性的境遇及其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公共治理的现代性表现为官僚式生产与教育市场化之间、专家治理与民主参与之间、标准化管理与人的多样性需求之间、教育全球治理与地方治理之间的紧张关系,而本质在于教育治理中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矛盾。关键是如何超越而不是完全抛弃教育管理中的官僚制;如何定位教育管理中的政府限度问题,而不是把公立教育的质量问题完全归罪于官僚制和政府的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