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刊2000年第12期和2001年第4期分别刊登了广东舒老师的文章《x÷32=8……3是不是方程》和江苏刘老师的文章《x÷32=8……3应是方程》(以下简称“文一”和“文二”),二者意见恰恰相左:“文一”认为不是方程,而“文二”认为应是方程。那么,究竟是不是方程呢?愚以为:x÷32=8……3不是方程。  相似文献   

2.
贵刊2000年第12期刊登的舒作伟老师的《x÷32=8……3是不是方程》一文中,x÷32=8……3(以下称Ⅰ式)不是方程。本人不敢苟同,特来信与舒老师作以下商榷,求教于大家。1.逐字逐句琢磨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就可看出符合两个条件即可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一道题:“一个数除以32得8余3,求这个数。”若设这个数为x,则有:x÷32=8…3。对于这样的列式,根据题意,似乎是当然的,但问题出在:x÷32=8…3(以下简称①式),这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很多小学教师为此争论不休。一方认为:①式是含有求知数的等式,故它是方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道题:“一个数除以32得8余3,求这个数。”若设这个数为x,则有:x÷32=8…3。对于这样的列式,根据题意,似乎是当然的,但问题出在:x÷32=8…3(以下简称①式),这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很多小学教师为此争论不休。一方认为:①式是含有求知数的等式,故它是方程。另一方认为:①式不是等式,所以它不是方程。孰是孰非,“疑义相与析”,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5.
最近一些刊物都刊登了参数方程应用的著述,各著对参数方程的意义,应用方法及其解题优越性作了阐明。如本刊八○年第三期刊的“园锥曲线参数方程应用的几个例子”,(以下称文一)《数学通报》七九年第六期刊的“曲线的轨迹方程”(以下称文二),读了颇受启发,收益不少。对参数方程应用的一些问题,笔者谈几点体会。一、用参数方程解题,解法不一定都简捷举几个例子作一比较。例1(文一例3)抛物线y~2=32x-8上哪点与直线:4x 3y 27=0的距离最近,并求出此最近距离。  相似文献   

6.
本刊1993年第3期上《由“1÷7”是不是循环小数带给我的反思》一文中说: “不管是在城镇小学,还是在农村小学,我听了很多堂关于教学‘循环小数’这一内容的新课。……课堂上的反应都一致:1÷7是无限小数,不是循环小数。课后,我在与所有执教老师交谈中,他们都这样认为:判断一个算式的商是不是循环小数,只要除到小数点后面四、五位就行了,就可以辨别出来。这着实让我感到惊讶,不得不使我产生如下两点看法: 第一,执教老师的认为具有片面性,否定了教学中普遍性里还存在着特殊性。像‘1÷7’这个算式就是特例,它是循环小数(1÷7=0.142857142857……),要除到小数点后面的第十二位才出现循环节(‘142857’)。第二,执教老师在备课时欠认真。造成这样错误  相似文献   

7.
五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七册第8~9页写道:“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据此法则,似应有“1>0.9999…。”但由“1÷3=0.3333…”知:“1÷3×3=0.3333…×3=0.9999…”,而1÷3×3=1,故又有“1=0.9999…”于是既有“1>0.9999…”,又有“1=0.9999…”,产生了矛盾。根据逻辑学中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五年制第七册《数学》课本时,遇到了这样一道难题,现简述如下: 由第57页的例9可知: 1÷3=0.3333……①从“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第8页)可得:  相似文献   

9.
“移用”是不是独立的辞格,早在九十年代初语文界同仁就有论述,如童为凯先生的《移就·移用·移觉》(见《中学语文》90年第4期)认为“移用”就是“移就”,“同属于一种辞格”。茆文楼先生在《莫把“移用”当“移就”》(见《中学语文》90年第8期)中认为“‘移用’是一种有别于其他辞格的独立辞格。”这些论断,虽有见地,但失之偏颇。笔者认为移用是一种词语修辞手法,而不是独立的辞格。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看了本刊2003年第9期29页的“对《巧解行程问题》的异议”后,认为二位老师对本刊2003年第6期24页的《巧解行程问题》最后的结论式“9×2+12÷2=24(分钟)”提出的异议不妥。  相似文献   

11.
案例:师:请看下面的分数,看谁能够快速地判断出这些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和老师进行比赛,好吗?34,29,910,726,450,1533生:34,910……(结果师用口算判断比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快得多。此时,学生渴望探究奥秘,惊奇的看着老师。)生:老师,你怎么算得这样快?师:请大家猜猜。别着急,相信你们会找到规律的。生(计算后汇报):34=3÷4=0.7529=2÷9=0.222……910=9÷10=0.9726=7÷26=0.269……450=4÷50=0.081533=15÷33=0.454……(学生观察、对比。)生1:我认为与分数的分子有关。生2反驳:我认为与分数的小学教学设计2004年第4期L22分母有关。(两种意见…  相似文献   

12.
解答六年制数学第十册“简易方程”复习第3题:“下面的式子,哪个是方程?哪个不是方程?为什么?3+2x=1,14.8-x=7.2,7+9×3=34,0.5x+7,8+x<20,1.8x-2.6=6.4。”刚讨论第1小题“3+2x=1”,学生意见就不一致。有的同学认为:“3+2x=1”符合方程的定义,它是方程;有的同学认为:“3+2x=1”,x不论取整数  相似文献   

13.
【案例1】这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5页例4后的一个教学片断: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模拟购物情境:屏幕上有一个营业员,货柜上放了书包和文具盒等物品,书包下面标明单价为11元,文具盒下面标明单价为3元。问题是:一个小朋友拿了一张50元的钱去购物,买了6个文具盒后,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几个书包?学生看了屏幕上出示的问题后,顿时纷纷列式解答:(50-3×6)÷11=32÷11=2……10大多数学生回答说:“剩下的钱可以买2个书包。”这时,生1站起来说:“我是这样算的,(50-3×6)÷11=32÷11≈3(个),四舍五入法约等于3个,所以,剩下的钱…  相似文献   

14.
读了贵刊91年第6期陈明壁同志“如何看待什么是方程”一文,受益匪浅。但有不同看法,在此提出与陈明壁同志商榷。关于什么是方程,陈明壁同志在文中(下称陈文)出示了下面八个式子:①20 30=X:②X 6.5=23.6;③X=0.5×8;④15.6÷X=3;⑤X=40-40;⑥7.64-X=4.33;⑦60÷15=X;⑧3X=69。并根据去掉 X 是否能计算出结果来判断①、③、⑤、⑦不是方程,我认为这个判断是错误的。因为:1.在小学教材里,对方程所下的定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一定义的本质是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点,陈文所列①、③、⑤、⑦都符合方程定义,故都应是方程。  相似文献   

15.
《湖南教育》今年第7期刊登的课例《应该先求两人的速度》,课堂上学生甲的回答是否正确呢?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学生甲的两个算式的意义:“3÷14=3/14表示题目中王成走1公里需要3/14小时,“5÷23=5/23”表示题目中李明辉走1公里需要5/23小时。由  相似文献   

16.
赵坚 《物理教师》2010,31(4):34-34
本刊2008年第8期刊登了《六把钥匙解开一维弹性碰撞》一文(下称“六文”),文中对如下一道联考试题的答案m2=3m1提出疑议,认为本题的正确答案不是n=3,而是n→∞.  相似文献   

17.
由义务教育初中《代数》第三册51页B组第1题(1):解关于x的方程x+1/x=c+1/c,得方程的两根是x_1=c,x_2=1/c。 易将此习题推广为如下规律:x±m/x=c±m/c(m≠0)的两根为x_1=c,x_2=±m/c。 利用此规律的关键是识别与构造方程成为“x±m/x=c±m/c(m≠0)”的形式。 当方程较复杂时,直接使用此规律比用换元法快,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8.
《语文知识》1993年第4期上发表了宋广富同志的《关于“兵精足用”的“足用”》一文,文章中心说的是对高一册语文《赤壁之战》一课中“兵精足用”句的“用”字应该怎样理解的问题。宋同志认为“课本注释说:‘足用,足够使用。’……这条注释欠妥当。”又认为“‘足用’应解释为:‘物资充足’。……‘兵精足用’意  相似文献   

19.
《语文之友》(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1995年第19期发表了王学澥老师的文章《“佛狸祠”的“佛”字读音考》,王老师认为“佛狸祠”的“佛”字应念 fó;《读写月报》(综合版)1997年第11期发表了侯文君老师的文章《常见古音异读字辨正》,文中认为“佛”音 fú,不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五期发表了《蒙古族源之新探》.作者写道: 《历史研究》1981年第三期发表了《柔然源于杂胡考》的文章,……他(指柔然)的族源,是蒙古,不是什么“杂胡”。……“源于杂胡”大有骂街之嫌,木骨闾有知,自会找著者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