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8 毫秒
1.
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做到“二还”和“三让”。  相似文献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那么,作为“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的小学自然学科,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做到“二还”和“三让”。“二还”:一还学生“自我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思维个体,每个学生又都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为能力水平有高有低,更主要的表现为能力类型的不同和气质、性格特征的差别。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根本前提。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  相似文献   

3.
马继红 《福建教育》2010,(3):60-60,64
一节音乐课上得好不好,最重要的要看三个方面:一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二看学生是否投入,三看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恰到好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课后我们通过对照教学目标很容易判断出来。学生是否投入,我们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情绪。教师的表现是否到位,我们可以看教师的教学设计、读写基本功、教学语言等。这里,我想从“动”的角度来说说如何更好地上好音乐课,这个“动”就是“心动”、“行动”、“互动”。  相似文献   

4.
受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高中英语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孤立的词语、语句的学习,仍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从语篇整体上去解决问题;二是单纯的问答式、启发式操练还不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三是教师统筹、统管、统抓的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还在不同程度上抑制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发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于1999年初选定了“重操练、重交际、重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即“三重一体”高中英语教学实验课题。在我们  相似文献   

5.
自主探究是主动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它不仅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主体性,更是指教学过程是随学习内部矛盾的展开,学生的自我活动和自我拓展的过程。经过实践,笔者总结了在科学课中教学的“三放”与“二法”,“三放”指:放大脑、放嘴、放手;“二法”是:设疑法、障碍法。  相似文献   

6.
举例“三忌三要”□灵台县东关小学张永晖讲课离不开举例,例子选得好,学生就爱听。用例子要做到“三忌三要”。一忌“大例小用”或“小例大用”,不贴切,牵强附会,不但起不到“助解”作用,还会误导学生。二忌“洪水泛滥”。好例子有一个就行,同一类型的例子讲个没完...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者试图从三个层次来论述信息技术促使小学科学的教学更加高效:一是找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整合点”,突破教学难点;二是提升整合的“价值点”,挖掘学生思维深度,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三是把握“整合”的“创新点”,增强学生在科学课中自主创新的力度。逐层推进,让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课的“整合”更有“价值”,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数学作业的预留、书写与评判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在一些基础薄弱校,中学生数学作业的状况却可以概括为“一多”“二假”“三无效”。“一多”指作业量大,学生除了要完成课本习题外,还被大量形形色色的习题册所累,身陷题海不能自拔; “二假”指学生迫于教师的强制性措施,要么抄袭他人作业,要么置中间推理计算过程  相似文献   

9.
观察教学“三要”武山县洛门镇汉坪小学杨尚虎一、讲清观察顺序和规律观察教学首先要给学生讲清观察的顺序和规律。顺序,也叫次序。无论是说话、写文章、观察事物等都有一定的顺序。学生只有掌握了顺序的表达规律,才能作到言之有序。顺序表达的规律一般有二:(1)“先...  相似文献   

10.
“三段四环”即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和课中教学的“铺垫激趣、精讲细导、反馈矫正、总结运用”四个环节 ,现分述如下。1 课前阶段教师首要任务是制定明确、具体 ,具有科学性、层次性、可测性的实验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一要备好教材和大纲 ,弄清每个实验知识点和能力培养的层次要求。二要认真研究学生 ,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采用切实可行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达标。其次要设计好课时教案 ,力求使其成为“教法型”教案而不是“知识要点型”教案。另外还要布置和指导好学生的课前预习 ,加强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1.
对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防护知识教育(统称“三防”知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曾于1986年9月联合发出《关于在初级中学进行人民防空“三防”知识教育的通知》之后,还曾召开过专门的工作会议。目前,这项工作已从试点逐步转向制度化和经常化。很多学校除在课堂上进行系统知识教育外,还通过举办“三防”夏令营、“三防”知识竞赛等多种教育形式,巩固教育效果。为了给“三防”教育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不少地区和学校专门培训了“三防”教育的师资,有的还制作了教具,编写了教材,摄制了录像片,使“三防”教育的手段日趋完善。实践证明:在初级中学开展“三防”教育是必要的,可行的。南京二中的经验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12.
一、传统教学中的问题 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以传授解题术为主,让学生解题,教学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和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坠入“题海”中。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得到发展,还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二、“问题——解决”教法  相似文献   

13.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成功的教师注重“浓缩”多种情感与学生进行有深度、全方位的交流。这种浓缩的情感应当包括三种:一是教师的“爱人之情”,二是教师讲授中的“感人之情”,三是教学中的“审美之情”。一个好的教师,可以将这多种情,传达给学生,并使之内化在深层素质中。   教师的“爱人之情”。一个教师如果不爱自己的教学对象,对学生没有满腔的爱心,他的教学是很难搞好的。只有具有爱的深情,教师才会更好地备课、讲课,从各方面提高自己。这种爱心会渗透到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学生们能强烈地感受到…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作文中的“侯话现象”除了与应该应试教育中教师的“指挥棒理论”和学生的“分数第一”心理有关外,还和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本文剖析了产生“假话现象”的深层原因:一、在教学中没有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作文观念和作文态度;二、许多教师采用“先导后写”的不正确教学模式。要克服这些弊端,应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对“一、二、三教学体制”的探讨福建省尤溪职业学校陈伟庄,侯景添“一、二、三”教学体制就是“一年打基础;二年练硬功;三年见效益。”“一年打基础”,就是学生进校的第一年,相对集中时间和课程,强化专业基础课和文化课的学习,达到“应知”的要求。在这一年,把原...  相似文献   

16.
教学小说或戏剧 ,免不了要涉及到分析人物形象的问题。目前分析的方法大致有 :一是教师讲 ,学生听 ;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归纳 ;三是分解成若干问题 ,用提问法让学生回答 ,再来个综合。无论采用哪种方法 ,都不能浮光掠影 ,流于表面泛泛而谈。为此 ,笔者认为分析时应做到“三忌”“三要”。一忌罗列现象 ,要挖掘本质现象虽是本质的表现 ,但它毕竟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所以 ,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 ,不能仅叙述现象而不揭示本质 ,这样的分析就会不深不透。教学鲁迅《药》一文时 ,某一学生分析康大叔形象时说 :“康大叔是郐子手 ,卖…  相似文献   

17.
一、指导思想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尽可能创设语境,使每个学生能动口、动脑、动手,通过实际“操练”学会这门语言。2.教学必须从学生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并将目标加以分解,设计出难度适当并有坡度的问题,融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并引导各层次的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进入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分类加以指导,当堂达到整体目标。3.教师必须善于创设民主、平等、友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内驱力,鼓励他们质疑,促进他们乐于实践和创新。二、操作步骤“三段八步”教法包…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社会对创造型人才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就当前语文教学现状看,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摒除“三气”,放飞学生的个性。 一日死气——受条条框框的束缚,缺少宽容 有位教师指导三年级学生写素描作文,在观察鸭子羽毛时,一个学生摸着光滑的羽毛说:“鸭子的羽毛像滑梯。”教师就斥责学生  相似文献   

19.
孙保华 《教书育人》2014,(11):38-39
异步教学,就是把全班学生按学业基础、学习能力等分成甲组(部分中等生和学困生)、乙组(优等生和另一部分中等生)。教学时,甲组“以扶为主、扶中有放、着重领学”(动);乙组“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着重自学”(静)。然后“动”、“静”交替,甲组,自我消化;乙组,接受自学检查。“导”,即“引导”,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点拨;“探”,即“探索”,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未知的探求和索取。  相似文献   

20.
字义教学,它是识字教学的核心,对学生正确掌握字形,正确运用词语,培养读写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字义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三要”“三忌”。三要:一要联系学生已有知识。教学字义时,对学生生活经验里有的或口头语言中常用的字,教师不必多作解释。而学生生活中陌生的、口头语言里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