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二、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体大思精,系统全面,理论性与实践性兼顾,涉及语文课程、教材、教学、考试和教师各个方面。第一,关于语文的性质。叶圣陶认为,语文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要工具。他说:“国文,在学校里是基本科目中的一项,在生活上是必要工具中的一种。”学生“不能运用生活上的一种必要工具,自然是直接吃亏。”(《认识国文教学》)他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1978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下引同)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大纲》同时还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大纲》的上述观点高屋建瓴,对于我们从客观上认识和把握“语文”的重要性,认识和把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和重要性,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1996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有了新的表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这是对长时期以来语文学科性质大讨论的总结,是关于语文学科性质认识的新发展。它必将对语文教学产生深远影响,对推动语文教师更深刻地认识并更有成效地完成语文素质教育的任务,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们交流思想实现社会交际的工具;文字作为记录人类思维成果的符号系统,使人类的思想得以跨越时空传之久远,也是重要的工具。以确认语言文字的工具性质为基础,应该…  相似文献   

4.
呼唤科学的语文教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信为数不少的语文同仁有着和我一样的感慨:刚当上语文教师的时候,特别自豪,因为自己教的“语文”在中小学里是最重要的一科,但工作了一段时间则发现,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竟然性质模糊、《大纲》多变、教材常换,让人摸不着头脑。也许“变”是对的,任何发展都表现为一种“变”,但回顾二十多年的发展,“语文”越来越不像“语文”了;俯瞰语文学科百年历史,我们蓦然一惊:语文学科走的是一条从有到无的死路,真正令人瞠目。语文学科所走过的百年历史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前。语文学科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04年的“癸卯学制”,当时…  相似文献   

5.
吕叔湘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中指出:“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过去,我们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及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的领悟是不够的,理解是不深的,因而教学效果不佳。其实,叶老在许多文章中反复论述过“教”的住务、教与学的关系。1978年3月,叶老指出: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学生入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的指示,是我们进行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同时也为我们开创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局面指明了方向。语文是人类社会交际的工具。具体地说,它是学习革命理论的工具,它是获取文化科学知识的工具,它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它在“三个面向”中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跟培养一代新人紧密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好书推介     
《辅导员》2014,(6):60-60
《自然的语文》源于作者在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语文学科的本质和语文教学的本质思考的凝练。“自然”是道家笔下“道”,是朱熹笔下“万物存在的原则”。而在语文学科中追求的“自然”是追求一种语文真实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洪明华 《现代语文》2014,(1):155-157
引论:新版《大纲》视野下的中学《语文》古诗文选文新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的定性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语文学科的定性,新版《大纲》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  相似文献   

9.
一、从语文学科性质的演变 ,看教改的新发展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 ,关系到语文教学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问题。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纵观建国以来颁布的各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强调思想性 ,摒弃工具性(1956年大纲)。二是独树工具性 ,摒弃思想性(1963年大纲)。三是强调思想性 ,兼顾工具性(1978年、1987年大纲)。四是强调工具性 ,兼顾人文性(2000年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称“新课标”)明确规定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
保立昆 《云南教育》2000,(21):15-16
一、语文教学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以前,我们曾把语文学科看作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属性,因而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语言这一工具的“技术训练”。也曾提出过“工具性”和“思想性”结合,这也只是使语文教学成了“语言技术训练+思想教育”,还是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这些做法都背离了语文的基本属性。近来,语文界提出的“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应当说这是认识上的一个很大进步。语文学科既是工具学科,也是人文学科。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语…  相似文献   

11.
谈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明确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自己,使自己、他人生活得更有意义更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2.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前言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这就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这一性质是由语文的内涵之一———语言的性质决定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是人类作为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来使用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王振昆等著《语言学基础》)。列宁说过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既然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 ,那么以语言教育为主要目标的语文学科也必然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工具性是语文学科赖以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根本属性。语文的工具性可分为两种 :…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对此有充分的论述。在《论集》《序》中吕叔湘先生写道:“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这里,吕先生是把“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作为语文教学任务来加以强调  相似文献   

14.
论叶圣陶的语文教师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首先认清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自己所要承担的任务。 1942年 ,叶圣陶在《认识国文教学》一文中十分明确地指出 :“国文 ,在学校里是基本科目中的一项 ,在生活上是必要工具中的一种。”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工具 :工人做工要用铁锤、锯刨 ,农民种地要用锄头 ,吃饭要用碗筷 ,写字要用笔墨 ,……学习和运用语文的知能也是一种工具 ,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 ,学习以及交流各种知识也少不了它。没有学过语文的人等于“睁眼瞎” ,时时处处不方便 ,既不能有效吸收各种外界信息 ,又不能顺畅表达内在的思想感情。此外 …  相似文献   

15.
王静 《文教资料》2007,(3):130-131
从人文社会科学的大视野考察文章学的坐标,我们认定:文章学是典型的社会科学技术,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基础工具之一。然而,在大力倡导提高“语文素养”的今天,只重视“语言素养”和“文学素养”,不重视“文章素养”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显然是不符合人文科学的发展观的。“语文素养”是新课标所创立的一个综合概念,其含义是指学生整体素质在语文学科方面的表现,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八项:热爱祖国…  相似文献   

16.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 ,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多次修订 ,由最初的“基础工具”发展到既是“交际工具” ,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0 0 1年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则进一步明确指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对语文课程性质阐述的演变轨迹可以看出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 ,语文学科的性质在不断地注入新的内容 ,这也标志着语文教学在时时被赋予新的涵义。深刻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 ,有助于全面提高对语文学科的认识 ,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文仅就对新课程标准中语文性质的定位 ,…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属于人文课程,这一点似乎已成为不少人的共识。最近,读潘新和先生的新著《语文:表现与存在》,其中论及语文课程的性质时也赞同这一观点。事实上,从历史上来看,形成这一共识是不容易的。1997年语文教育大讨论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大多数人都把语文学科当做工具学科,只承认语文的工具性。工具论者最具典型的论断就是: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语言是工具,因此,语文学科自然而然被看作是工具学科,语文的本质属性被认为是工具性。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纯工具论倾向给了我们极其惨痛的教训。1997年第11期《北京文学》所发表的邹静之、王丽、薛毅的三篇文章对此有过淋漓尽致的揭露,并引发厂一场语文教学大讨论。这场讨论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语文课不能“课中无人”,语文课必须“以人为本”。正是出于这种认识,有论者在学理层面上论证,与其说语文是“语言”,还不如说是“言语”,因为“语言”是一个客观的知识系统,它主要是一种物质存在。但“言语”则突现了“言语主体”即人的存在,“言语”强调的是“人与语言”的关系。应该说,“言语”概念是在“人文”概念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属性更进一步的认识,更具体的概括。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属性给出了明晰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比较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相关表述,就可以发现,《课程标准》是一次可贵的进步和飞跃,它总结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改革的经验和人们认识水平提升的成果,更加准确地揭示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也回应了社会对语文的评议和要求改革语文教学的呼声。  相似文献   

19.
一、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殊性 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提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精辟概括。关于语文的工具性,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交际 工具,“文以载道”,本身就负载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大纲》强调:“各个学科都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语文学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重视。”如何利用语文教学落实《大纲》所提出的这一任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文”“道”统一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认为‘道’与‘文’是不可分割的”。文本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