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婕  吴钰 《考试周刊》2013,(43):35-36
构式语法理论是以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为原型,认知语言学为基础的一门新兴的语法理论。传统的语法理论主要采用模块式的方式分析语言,把形势和语义划分到不同的模块,但是构式语法认为构式就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本文主要是对构式语法理论,构式语法的特点,它的优越性及不足作了相对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李然 《鸡西大学学报》2012,(11):109-110,114
通过辨析认知语言学领域内构式与概念框架这两个核心概念,通过解读英语致使移动构式的认知语义结构,以及如何建立与构式相对应的概念框架模型,来深入挖掘构式的认知语义结构并阐释其句法语义和概念语义间的语符关系,进而探索构建初步的与特定构式相对应的概念框架模型的可能性及其相关步骤,最终突显构式语法与概念框架双层理论描述范式的强大描述功能及阐释力。  相似文献   

3.
叶丹丽 《文教资料》2014,(30):164-167
“半A不B”作为现代汉语中的常见格式,其研究对句法语义学以及语言教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理论,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视角,详细分析了“半A不B”构式构件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归纳总结出构式义的四种关系类型。  相似文献   

4.
林忠 《绥化学院学报》2008,28(2):127-129
生成语法将英语构式“NP+BE+NP”解释为“同义反复”;语用学从“量”准则的角度认为整个构式的意义是会话含义;文化语义学将其解释为该构式具有文化与语言个性,他们不一定在所有语言里具有同样的表达式,并企图用“语义元语言”来描写该构式。这些解释都没有关注该构式的意义特征,对产生构式意义的内在过程没有触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可以对该构式的语义、句法与功能特征做出统一的解读,它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非范畴化的结果,其内部机制为认知转喻,最后从英汉对比的角度探讨了其在汉语的对应表达。  相似文献   

5.
构式语法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而建立,采用认知的方法研究语法。本文首先介绍了构式语法的认知基础及构式语法的一些要点。进而讨论了构式语法研究对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方面的启示。构式语法对语义和语法的整合,能帮助语言工作者合理地分析语言习得过程中语法构建和理解能力提高的现象,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教学。  相似文献   

6.
叙实动词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多数学者基于语料分析和对比,对叙实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理论的发展,本研究在构式语法理论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汉英叙实构式,并以汉英叙实动词“知道(know)”为例对汉英叙实构式框盒图进行构建与分析,尝试从理论层面加深对汉英叙实动词句法、语义、语用等特征的刻画。  相似文献   

7.
构式语法是基于认知语言学之上的理论体系,构式是形式和语义的匹配,本文以大量文献为基础,简单介绍构式语法及其主要特征,和其研究方向。同时简述构式语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以及中国学者对构式语法理论建设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以构式语法和概念转喻理论为基础,对当下流行语“被XX”的语义特征与构式特点进行分析;并揭示此构式得到社会认可及广泛传播的认知动因在于构式中的语义压制,而这种压制得以顺利实现的深层原因取决于转喻认知机制的参与和运作。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语法分析大多是从词汇的语义、语法功能和形式等出发来研究的,对语法现象的分析常常是从主要组成成分入手。在这一点上,分别由Lakoff和Goldberg提出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与构式语法理论跟当前的主流理论一生成语法理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后者忽略不同形式之间的语义差异,认为语言形式是独立于语义或话语功能而独立存在的自足系统,对“核心语法”中那一部分简单、规则、普遍的语言形式的研究就可以揭示语言本质。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与构式语法理论则特别强调语言的认知语用理据,非常重视所谓语言功能与形式的整体性理解,是语用研究领域中的两大创新。  相似文献   

10.
容器表量构式("数词+容器量词+名词")作为一种常见的结构,其建构机制在研究中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从体验认知的视角探究这一构式浮现的认知理据及其语义特征,旨在呈现体验构式语法研究中经验维度的凸显,拓宽量词的研究范围与视野,推动相关构式的新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