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多大+(的)NP”构式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并不相同,该构式义的不同取决于该构式在句法中的位置,与不同构式的关系以及NP成分;本文从句法语义功能的角度对该构式在不同语境中的构式义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考察各个构式义之间的关系,即“多大+(的)NP”构式的语义范畴的“主观化”,“多大”的词汇化趋向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2.
从构式语法和认知语法的角度,动量错配构式"Num.+VCl+NP"与"连"字构式的搭配这一语言现象的句法、语义特点与构式之间的融合问题探讨。得出如下结论:"Num.+VCl+NP"突显出NP的事件特征,"连"字构式压制下的子构式"Num.+VCl+NP"所体现出的是主观量语义特征,它与VP的搭配具有规律性。  相似文献   

3.
认知构式语法视角下汉语流行语“被AB”的构式压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来流行的“被AB”构式进行语料搜集,并建立封闭语料库对“被AB”构式的语义和语用进行分析.从认知构式语法角度探讨了构式压制在这一新兴构式不同于常规用法的新意义产出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还对该构式在新兴语言使用环境中的语义和句法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从结构和认知的角度剖析了现代汉语中“吃+NP”类表达模式,认为该类表达为结构构式,其内部存在构式压制现象,主要表现为题元角色的抑制或凸显。本文试以“吃食堂/食堂吃”为例,主要依据“语义相容原则”,在动结构式、“把”字句构式与成分嵌入句构式中观察几种不同的构式压制现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的角度对英汉“V+NP”结构中论元成分的语义和语用差异现象进行分析,指出汉语NP在“V+NP”中不一定是受事标记.并说明这种结构可能对中国学生正确掌握英语动词短语搭配造成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很”是程度副词,一般用来修饰形容词、副词或动词,加强程度。但汉语中目前有一种流行趋势,直接用它来修饰名词或名词短语,我们把它统称为“很+NP”结构。本文旨在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这一特殊结构做一考察和解释。我们认为,“很+NP”结构是一个构式,它的意义不能从其组成成分“很”和“NP”中推知出来,它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语义和语用价值,整体意义大于部分意义之和。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的相关理论多角度地探究了现代汉语中常见构式“NP+好+V”的构式语义.“NP+好+V”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构式语义,体现了构式的多义性.但这两个构式义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紧密联系,一个构式义是对另一构式义的继承,二者属于次部分连接.“NP+好+V”的构式意义家族中存在着构式义的典型成员.  相似文献   

8.
构式语法是在认知语言学批判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背景下产生的。构式语法使人们的研究焦点重新回到构式上来,主张将形式与意义、结构与功能紧密结合,将其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形义配对体,力主从完型和整体的角度解释语言。构式具有体验性,整合性,原型性,多义性,层级性,因语言而异,句法、语义、语用相融合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戴彩红 《文教资料》2010,(15):26-28
本文研究探讨“不要太+名词”构式中句法与语义接口的问题。本文从语言系统内外寻找名词进入此构式的动因和理据:语言系统内部的缺省特征,尤其是不确定性让明确表达的语言词汇的意义只是提供语言交际中的激活语言开放百科知识系统的通道:而同时构式压制和认知过程中的转喻机制让名词结构顺利进入此构式。通过对此个案的研究,本文发现语言的变化和创新是由于语言的内部的理据和语言外部的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机制所推动的。  相似文献   

10.
同源宾语构式"Vi+NP"的及物化是"Vi"由词库词向句法词转变所引起的句法结果;该构式的及物化以Vt+NP构式为原型;该构式作为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固化之后,成为及物动词后接同源宾语的原型;该构式的类型学意义是,在语言演变过程当中,语言表达形式之间总处于一种相互影响的和谐动态过程,语言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适应功能,语言演变受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规律制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理论以及语义特征分析法研究“V+不过+NP”这一构式比较义的产生,以及可以进入这一构式的动词的特点,并对这一语法结构衍生出来的相应结构“VOV+不过+NP”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这两种结构之间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蒋树青 《现代语文》2009,(12):43-46
汉语主谓小句作“得”后补语句就是汉语中的“V+得+NP+VP”结构。以往对这一结构的研究存在着不少分歧,本文就其中一些分歧发表了看法,从结构分析、语义阐释、变换推导、构式意义这四个方面对“V+得+NP+VP”结构重新审视、分类,并对其内在语义关系和句式变换规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以汉语“穿”字的语义分析为例可证明:从语言的形式和功能界面研究角度出发。用语义理论的新发展指导,以构式为单位开展词汇语义研究,并将认知和文化因素引入词汇表征。可以得到较为完善的从语义到句法使用层次的汉语词汇语义表征网络。  相似文献   

14.
同义反复,又叫同语、重言等,是一种特别的话语表达方式。从句法上看,其谓语动词一般使用BE,即“是”,整个表达结构为SVC,且主语与补语完全同形,在语用上却能传达各种含意,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下对汉语中名词性同义反复的典型结构“名词(短语)+是+名词(短语)”的句法和语义特征进行探讨和解读,可说明语言和文化含性对构式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构式语法理论指导下对语码混用的"汉语语码(动词/形容词)+英语词缀ing"结构进行多维度分析研究。从语义及语用功能探讨该构式形成的认知理据:属于典型的汉语异化现象;表示正在进行或状态持续。从隐喻和转喻机制以及构式压制等语用因素进一步分析心理形容词进入该构式的原因:心理形容词具有动态语义特征,符合该构式的语法、语义、语用条件;构式的压制作用进一步促使"汉语形容词+ing"在语义上呈现"状态持续"的特征。表层语码转换反映出两种语言间深层语法的相互影响,揭示两种语言结合时各自承担的语义功能及其整合时所产生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动词中心论基于动词建构句法结构,关注动词语义及其语义配价情况,注重从语义层面探寻句法现象的理据特征,解释句法结构的形成过程。不过,它无限制赋予动词新的意义,使得动词意义过度增长,违反了语言的经济原则。构式中心论基于构式建构句法结构,认为句法结构的形成源于构式和词项的熔合,注重从构式视角探寻不同句子的意义差异,从而解决了动词意义的无限增生问题。不过,它将动词多义变为构式多义,同样违反了语言的经济原则。从本质上来看,二者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结合这两个视角进行语言研究,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语言本质,有效解释跨语言的共性和差异现象。  相似文献   

17.
借鉴构式语法理论对“数+量+动”结构进行分析。在典型构式“数+量+名”的基础上形成的“数+量+x”构式,其构式义有三项内容,即1、“数+量”对“X”进行计量;2、构式整体上是名词性的。且这种名词性不随其内部成分的变化而变化;3、X位置上的词语在该构式的层面上表现为名词性。而在语义层面上这个位置上的词语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等。因此,“数+量+动”作为非典型构式,是典型构式“数+量+名”的继承和引申,其“动词”及整个结构的名词性是“数+量+X”这一构式赋予的,是一定认知机制制导下构式压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认知角度探讨新兴"门"族构式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动因。研究发现,新兴"门"族构式具有鲜明的形式特征和语义特征,其形成的认知动因可归结为构式压制。  相似文献   

19.
在认知构式语法视角下,运用构式-词汇双重压制和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中"很+NP"这一特殊结构的运作机制进行考察和解释。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压制整合观",认为"很+NP"结构是人们在概念化过程中,运用"压制整合理论"创造出来的。"很+NP"结构中名词"NP"在构式和词汇的双重压制下,其与名词有关的表属性的、抽象的、描述性的内涵语义得到凸显。再经过人们在心理空间中对概念元素进行识别、整合,该构式具有了特定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20.
从构式语法角度出发,对"被+VI/AP"这一特殊结构做出解释。"被+VI/AP"是一个构式,它的意义不能从其组成成分"被"和"VI/AP"直接推导而出,且具有独立的语义和语用价值。其较高的出现频率及应用推广也源于多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