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先生提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之论,后世因循此论,几为定论。然而唐人的小说观念就著述主体而言实际上并未自觉,这从著述主体上来说是如此,从唐代的传奇接受者而言亦是如此。也就是说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之论至少不能如我们现在笼统的理解,应该从文本客体自觉和著述主体的无意识与接受主体的制约两个方面去理解,才是符合唐人小说观念的实际。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学源流和时代背景的考证来商榷鲁迅先生提出的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之观念,认为其存在叙述上的逻辑混乱.同时作者认为唐人小说观念并未独立自觉,依然处于传统思维方式指导下并为其束缚.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学源流和时代背景的考证来商榷鲁迅先生提出的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之观念,认为其存在叙述上的逻辑混乱。同时作者认为唐人小说观念并未独立自觉,依然处于传统思维方式指导下并为其束缚。  相似文献   

4.
唐人小说叙事意象的美学功能体现为其对叙事主题的凝聚,对叙事结构的贯通,以及对叙事节奏的调控,这一极具文化意味和美学意味的叙事方式,从另一角度呈现了唐代小说家“有意为小说”的主体创作意识。  相似文献   

5.
幽默讽刺的审美效果都是笑,创作用意上却有细微的区别,标志中国古典小说文体独立的唐人小说多幽默讽刺之作取决于多种因素,其讽刺对象涉及社会各个层面,形成一幅“群丑图”。唐人小说讽刺虽仍属草创,却粗具规模,取得了相当成就,奠定了唐人小说“特绝之作”、“一代之奇”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侠客”观念源远流长,而作为艺术形象却是在唐人小说中真正成熟起来的。本文描述了这一形象的形成特征。  相似文献   

7.
唐人"有意为小说",关注和反映现实人生。唐人笔下的仙境和神仙意象是唐代特殊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唐人小说中的"神仙窟"的艳遇故事多是唐代文人狎妓冶游和交游女冠的时代风貌的曲折写照。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小说,到了唐代,进入了成熟期,其主要特点正如鲁迅所说,“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对于这个特点中的“始”及“有意”如何理解,又表现在哪些方面?本作了颇有见地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小说自唐代始“有意为小说”,超越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单纯的采撷民间杂录传闻而成的形式,无论是内容还是构思方面都具有强烈的抒情特性。尤其是以爱情题材为中心的小说,其情节跌宕起伏,情感婉转动人,显示了唐代传奇小说的巨大成就。因唐小说的创作者大多是文人才子,具有鲜明的抒情色彩和诗意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新世纪的高校教学中,不仅理工类专业要强调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文科教学也亟待反映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给学生以明确的学术导向,以便使之迅速接近学术前沿。鹭江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名师讲义”《唐人小说与政治》就是著名学者卞孝萱先生多年来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结晶。卞先生多年来成功地运用“文史互证”的方法研究唐人小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书既为高校“唐人小说”讲授模式改革提供了成功范例,又为年青学子们研文治史提供了可以遵循的治学门径和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唐人小说中首次出现了大量以刻画女侠形象为主的作品。这些女侠不但武功高强、技艺过人,而且还有着奇术异能和超人的本领。文章主要以唐人小说中的女侠形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这些女侠在唐人小说中出现的原因、侠女类型与存在特点及其价值意义。通过对这类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而更好地解读唐人小说。  相似文献   

12.
在唐人的情恋题材小说中,人鬼情恋故事十分引人瞩目,不仅数量多,较之六朝时期的同类小说,在情节模式上又多有新变,叙事行文也更见思致和情彩,形成一类特色鲜明的故事范型。从深层的文化心理而言,唐人小说中的人鬼情恋故事范型实透露岀潦倒贫寒之士的爱情奇遇幻想心态。  相似文献   

13.
在长期大量纪传体史撰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规范出现甚早,刘知儿《史通》的问世标志史传传统正式确立。唐人小说从中土极盛的主流叙事文体-史传及其传统中受惠良多,而其特出之处是同时实现对史传统的内在超越。就表现方法而言,无论是本就虚诞无稽的神怪梦幻,还是俗世业已或超可能发生的事件,唐人小说都已不再拘囿于实录简要的史传家法,而是展开丰富奇瑰想象,精雕细刻、营造几何乱真的“第二自然”。  相似文献   

14.
陇右唐人小说是唐人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陇右唐人作家的创作心理决定了其小说的特色,作家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奢奇好异、尊儒、梦幻、隐逸等心理特征反映了特定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狐意象自进入文学视野以来,一直是为人们所喜爱、所敬畏的。然自有唐一代,狐之形象却发生重大转变。究其原因,则为唐人对“胡”存在偏见,因“狐”与“胡”有诸多相通之处,则借“狐”以表现,这与唐人“有意为小说”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6.
《太平广记》收录“梦”类小说共七卷,可分为四类,即“梦休征”“梦咎征”“鬼神”“梦游”。这些小说是不同时代的创作者根据传闻改编、杜撰的作品,带有创作者的主观意愿和时代观念,具有一定的社会功用。《太平广记》中唐代之前的“梦”类小说甚至不能称之为小说,更像是故事梗概。而唐代之后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更加关注个体生命和个体情感,文学价值极高,具有愉悦性情的功用,有“始有意为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就小说的“写实”性而言,当代的小说家在创作的观念上与“五四”时期叶圣陶小说的创作观念有明显的不同。有鉴于此.该文从小说的叙事艺术与表现艺术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认为叶圣陶小说的“写实”艺术与“写实”风格对于当代写实小说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唐人选唐诗”体现了唐人对本朝诗歌的理解和认识,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唐人选唐诗”成为学术研究对象,滥觞于元,开始于明。清代学者对“唐人选唐诗”特殊价值和不足之处,认识得比较深入,对其研究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准。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自有婚姻以来,就有了对婚姻的种种约束,特别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由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六礼”的束缚,使青年男女的婚姻不能自主,造成了许多婚姻悲剧。只有在唐代,在唐人小说中我们才看到了妇女婚爱的自主、自由的曙光。唐人小说以私奔式、偷情式、一见钟情式以及对婚姻自主意识的追求来表现妇女婚爱,颇具浪漫色彩。中国文学的婚爱描写由古典之爱到浪漫之情的转折开始于唐人小说。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唐代的文化开放分不开。  相似文献   

20.
因果报应是佛教主要教义之一,它于东汉末年随佛学东渐,登陆中土,与中国固有的因果报应意识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因果报应观。这种新型的观念逐渐为广大民众所接受,至唐代,在唐人小说中出现了人世、冥间、畜道及天界四种主要的报应模式,影响波及后世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