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观动因是需求和满足。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对人的需要的满足,社会就无从发展,社会对人的需要解决得越好,人的满足程度越高,社会就越文明,越进步,正确解决需要和满足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人类创设的以满足个体发展需要的特殊环境,具有满足人自身发展需要的客观属性。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就是对人和社会的需要的满足,或者说是人的发展价值和社会发展价值。新课程与教学在传统特别注重人的社会发展价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的发展价值。以人为本,把生命发展的全面性、独特性、自主性、生成性和现实性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实现生命发展的课程与教学实践行动转型,将更加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从而实现教育人性关怀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3.
所谓人文,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关心人、集体、国家、民族、社会、自然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是人要成为人的精神需要。人文要解决的问题是求善,“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去做”?人文就是为了人能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人文精神是维系人类社会的牢固纽带。人文教育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等等。  相似文献   

4.
对立统一并不是事物发展的充分条件,矛盾并不必然推动事物发展,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也不可高估.在社会历史领域,任何问题都需要人来解决,社会需求依靠人的创新实践来满足,一切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甚至生产方式的更新,人类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人的创新实践活动.人的创新实践活动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5.
需要是人的本质属性。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关系的形成,促进人类社会发展。需要是迫使人去从事一切生产活动的原初动因,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人的需要才能够得到实现和满足,同时使人的内在本质力量得到确证。  相似文献   

6.
人的需要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而外部世界的可获性乃人的需要的第一前提。当人最根本的需要在外部世界不能直接的得到满足时,即人的需要与外部世界之间产生了矛盾,而解决之一矛盾的方式就是使用工具或改造工具。当旧的矛盾得到解决之后,外部世界的可获性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促使着人们对新的需要的要求,新的需要与外部世界之间又会存在新的矛盾,因此这种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的发展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人的存在需要。将人类社会主体与自然客体联系起来从而满足主体需要的中介只能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  相似文献   

8.
一、社会保障是机器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依法对其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物质保证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即人们对生存资料的需要。社会保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它一般由社会经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个方面组成。它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是维护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发展。尽量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知道,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基础。因而,保障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方式和满足程度,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作为人的个体本质,需要是一切社会关系和"自由自觉的活动"形成的根源,是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所孕育的社会公正思想,为探寻当今我国社会公正缺失的原因和实现社会公正的有效路径提供了有益启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导致我国社会公正缺失,不利于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进步。要实现社会公正,可以从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中寻找启示,从满足人的需要的角度探索实现社会公正的有效路径——坚持科学发展,努力满足公民个体的正当需要,协调好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腐败是人之所为,人的本质是人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们要从人的本质出发,切实抓好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动地塑造人的本质,造就一代会主义新人。同时,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合理的需要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的影响,而对需要的实现和满足的狂热追求则容易导致腐败。需要应该得到重视,同时更应该得到提升和引导。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特定时代概念的知识经济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知识经济是一个对人类社会发展将带来重大影响的全新时代,因此,对其概念和内涵的准确把握具有重大意义.知识经济是指主要运用知识的力量来完成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特定时代.其内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形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主要动力的;知识经济是满足人类社会生活全方位需要的.知识经济将彻底改变人类以往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社会活动的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也是不断发展的。对美的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包括美的对象在内的一切社会资源均可以并必然地用经济价值和价格来测量。在市场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物质利益成为约束人的需要升华和限制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条件,对美的需要也打上物欲的烙印,审美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低层次欲望的牵绊。随着社会的发展、客观条件的变化,人类对美的需要强度越来越大,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为目的的美的生产和美丽经济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方向。这种发展既为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又为实现人的精神与心灵自由的、能真正地体验美的意蕴和韵味的高层次的审美活动开辟道路,为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3.
事实与价值——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根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当是建立在事实与价值统一基础之上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发展。进入工业文明后, 人类在机械发展观的指导下, 只关注了自身利益的满足而忽视了客观规律对人类的活动制约, 最终造成事实与价值的冲突, 使人类社会的发展陷入不可持续的境地。这种机械发展观有着深刻的认识论根源, 是人们割裂了暂时性和长远性、需要的正当性和非正当性、动机与效果、正价值与负价值以及手段与目的等一系列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而造成的。生态严重失衡造成的恶果使人类认识到,只有使事实与价值重新统一协调起来,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使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王朝晖 《文教资料》2012,(29):106-107
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社会的发展其实就是为人的发展,社会愈发展就愈能从各方面满足人的需要,更能促进人的发展。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这表现为人的需要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三个主要方面。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与人的需要的关系以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制度作为调节主体活动与主体间关系的规范,是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它体现或满足了人这一类存在的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类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满足自己需要的结果,因此,人的目的、和谐、全面发展就成为制度合理性的根本标志,具体表现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程度,社会成员利益的满足程度和社会的公正程度。  相似文献   

16.
论人的需要与价值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原始动力,具有社会性、无限发展性和丰富性以及积极能动性。价值是在满足人的需要的价值活动过程中生成、发展、创造和实现的,人的需要是价值追求的内在尺度。人的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的区别。合理的需要能满足并促进人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和完善。人根据需要的“内在尺度”进行价值追求,其理想境界就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是一个对人类社会发展将带来重大影响的全新时代,因此,对其概念和内涵的准确把握具有重大意义。知识经济是指主要运用知识的力量来完成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特定时代,其内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形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主要动力的;知识经济是满足人类社会生活全方位需要的,知识经济将彻底改变人类以往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8.
论利益追求     
利益是人的需要的满足;它是在人与人关系中实现的需要主体与需要对象的矛盾的解决。利益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正当的利益追求构成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的永恒的动力。不同性质的利益,对不同主体的激励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9.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社会活动--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这种经验首先是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这种需要在满足社会需要时,也要满足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既立足于现实,也着眼于社会未来的发展。因此,进行学科教育学的研究,必须把教学与教育作为人类活动的统一整体加以考察,必须把教师连续不断的教学与教育活动,同整个社会要求达到的目的联系起来,同整个社会所进行的活动联系起来,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本位观”和忽视人的发展需要的  相似文献   

20.
所谓人文,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关心人、集体、国家、民族、社会、自然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是人要成为人的精神需要。人文要解决的问题是求善“,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去做”?人文就是为了人能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人文精神是维系人类社会的牢固纽带。人文教育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等等。《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要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