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米博华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新闻评论家,有着长达四十多年的一线新闻评论工作经历.尤其是,他曾长期在人民日报社从事新闻评论工作,领导并参与撰写人民日报社大量重大社论、要论,这些文章产生过重要的社会影响.2017年,从业界转身学界,出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之后,他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做好新闻评论教学工作,如何为党的新闻工作培养优秀的评论员.这部《新闻评论实战教程》正是米博华先生结合自己丰富的新闻评论经验和当下新闻评论教育的实际状况而做出的独特回答.  相似文献   

2.
新闻评论是一类政治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新闻,是新闻报道的延伸、提升与深化.作为新闻媒介的重要宣传手段,新闻评论也是社会舆论、热点、焦点问题的集中反映;同时,它又有力地引导着社会舆论.在现阶段,新闻评论在一定意义上成了社会舆论和主流民意的代言人.可以说,新闻评论是社会生活中一面旗帜、一座灯塔,具有重要的引导、解惑、表态等功能.  相似文献   

3.
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 "旗帜" 与 "灵魂", 历来为媒体所重视. 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信息传播和更新频率越来越快, 促使新闻评论不得不加快节奏,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愈发凸显出来. 由于网络传播新闻信息比传统媒体快, 传播范围广,社会影响大, 包括传统媒体在内的新闻评论, 所评论的新闻事由越来越多地取材于网络媒体,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新闻评论的真实性问题. 因为网络传播速度快, 有的新闻事件没有核实到位或报道的只是问题表象, 在这种情况下, 强调新闻评论的时效性, 极有可能出现所评论的新闻事实本身就存在失真问题, 导致新闻评论出现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新闻即时评论与媒介素养 新闻即时评论,‘是指网民在浏览新闻时对其感兴趣的新闻迅即做出的回应,长短不一,两三句者见多,这种形式在任何传统媒体上都是不可见的.网民在即时评论中能自由地发表言论,对所阅读的新闻及时反馈.同时与其它网民进行观点的交流与论辩,突现了网络传播的互动优势.当前,多数网站的新闻信息后都设有"我来说两句"、"我要评论"的链接.  相似文献   

5.
都市报新闻评论的优点与作用有目共睹,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组建专属的评论员队伍 新闻评论同质化是指媒体新闻评论在选题、视角、观点等方面存在相同或相似.与党报新闻评论相比,都市报新闻评论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一是主题雷同、观点相同或相似的新闻评论经常可见.  相似文献   

6.
美国新闻评论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文化资讯时代的到来,新闻评论形式日趋多样化,技法愈加新颖,话语更富内涵,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及时地去总结研究,并反作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目前,媒体新闻评论的专门人才奇缺,在许多部门呈现告急或青黄不接的态势.因此,加紧加深新闻评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尽快培养大批合格的新闻评论人才,是我们要正视的一个十分紧迫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双重课题.我们也遗憾地注意到,相对于目前视野更宽、层次更高、空前活跃的新闻评论实践工作,我国的新闻评论界需要注入更多的活力和理念.因此,我们有必要强化实践性,关注在国际多元共生文化景观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特征研究.本文旨在通过此方面的探讨、分析,希望为我们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内容增加"与时俱进"的内涵,以资商榷.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新世纪第四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主题发言的摘要。论坛围绕社会转型中的新闻评论这一主题,对转型中国中的新闻评论的变化、角色、功能、规范,以及新闻评论教育等诸多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8.
新闻评论学作为新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虽然其学科意义在学术界曾经有过分歧和论争,但最终高校新闻专业中都开设了此门课程并将新闻评论作为研究对象,或称为"新闻评论写作",或称为"新闻评论研究",多数称为"新闻评论学"。新闻评论与实践有密切的关系,不仅在传统媒体中,而且在新兴媒体里,新闻评论都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新闻信息的  相似文献   

9.
新闻评论被视为报纸的旗帜,受到媒体的高度重视.国内许多媒体不仅将评论版设置在重要位置,还广开言路,以较高的稿酬向时评写作高手约稿.但在新闻实践中,由于多数新闻评论建立在国内外热点事件的新闻报道甚至是网络信息的基础上,一旦新闻报道和网络信息是虚假的,新闻评论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反而会陷入以讹传讹的尴尬境地.因此,无论是向媒体供稿的新闻评论作者,还是处理新闻评论稿件的编辑,都要严格做好把关工作,对新闻评论所依据的新闻事实进行核实、再核实,防止虚假信息借助评论扩散.  相似文献   

10.
张志鹃 《出版广角》2016,(22):80-82
英语媒体因其语言优势,在国际新闻传播中具有很强的主导性.如何在传达国外媒体不同声音的同时,引导国内读者从外媒的观察和评论中更客观地认识世界,界定自我,是英汉新闻编译者的重要任务.蒙娜·贝克的叙事理论为新闻编译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新闻编译者可以通过叙事建构策略,塑造宽容理性的国民心态.  相似文献   

11.
广播新闻评论作为专门提供给广播使用的新闻评论,是广播新闻宣传的灵魂,是广播电台宣传的旗帜。鉴于其对广播电台、广播新闻的重要性,本文在广播新闻评论论述基础上,初步分析了广播新闻评论的写作原则和写作方法,进一步提高广播新闻评论的可听性,使其更好地发挥宣传与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叶宽 《新闻前哨》2013,(10):40-41
在web2.0时代,网络新闻媒体不仅是新闻信息的主要生产者,更应成为公共舆论的引导者。本文以网络新闻评论为观察对象,从网民的即时评论、微博对评论的影响、媒体的议程设置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新闻评论在新媒体语境下面临的问题和日益发挥对舆情的引导作用,进而更清晰地认识网络新闻媒体的定位。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表达自由与社会开放的大环境下,在web2.0媒境、全球化语境与中国风险社会环境的语境下,加强传统主流媒体的舆情引导创新具有紧迫性。CCTV2《今日观察》栏目以舆论聚焦、平台构建和舆情辐射的话语传播,创新性地构建新闻评论4.0传播范式,推动中国新闻评论的创新发展,是经济舆情建设平台的一个蓝本、电视经济评论栏目的一个精品和主流媒体传播的一个范式,是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的积极方向。  相似文献   

14.
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2011年7、8月本期的《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封面刊登的,是老东家哥伦比亚大学现任校长李.伯林格的文章。传媒教育界诸君想必对伯林格校长并不陌生,就在几年前,哥大新闻学院领导调整时,这位伯林格曾经大泼新闻教育冷水,引发争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评论是新闻家族中重要的成员,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教育界对于新闻评论的教学主要停留在本科生阶段,专注于评论的实践性要求,往往被视为单纯的新闻写作,学理高度研究的欠缺,使新闻评论往往存在感性认识凌驾于理性之上、一谓迎合受众喜好等问题.《新闻评论研究引论》针对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科学精神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对受众需求的细分,也使新闻评论能够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本书最大的特色和贡献就是将新闻评论的业务研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弥补了新闻评论在研究生教育中的缺漏.  相似文献   

16.
面对新闻事件,记者和评论作者往往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记者不满足于得出新闻事件的结论,而是尽可能多地挖掘事件和人物的细节;因为叙事必须是具体的.相反,评论作者不满足于了解新闻细节,而是尽可能挖掘事件和人物所具有的广泛意义;因为评论必须有理论的抽象.  相似文献   

17.
郭晔 《编辑之友》2006,(3):68-69
电视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体裁在电视中的运用.早在电视出现以前,新闻评论就已经获得了相当的发展,成为报纸、广播表明自己观点、立场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与报纸和广播新闻评论相比,电视新闻评论可谓是个"小弟弟",直到 20世纪 80年代中期,电视才开始把新闻评论列为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播出量日渐增多.但与飞速发展的电视事业相比,电视新闻评论工作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无论评论的力度还是频次,与目前丰富的电视节目内容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加强和改进电视新闻评论工作已成为当前摆在广大电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4月29至30日,人大新闻学院郑保卫教授、涂光晋教授应邀参加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特色教育十年会和第四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特色教育十年会,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办,旨在总结十年来华中科技大学的新闻评论教育。华中科技大学的新闻评论教育十年来经历了新闻  相似文献   

19.
假如新闻评论只是借题发挥,者新闻评论只不过是打着批判的幌子曲线报道花边新闻,是不负责任的. 11月16日,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科技馆与中国青年对话,在其身后的一个中国女青年意外走红.这个上海的大学生脱去自己的红色外套,肢体语言吸引了部分观众的目光.这本来是互联网上的一个花边新闻,是,于报纸新闻评论的介入,很短的时间里便成了一个公众关注的新闻话题.一些报纸煞有介事地讨论这一现象,析新闻事件主角的表情,尽夸张之能事,甚至还有一些媒体借助于评论进行深度开掘,出了许多令人不可思议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蒋晨 《记者摇篮》2008,(12):66-67
随着时评版面在各家平面媒体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新闻评论这一特殊体裁在媒体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对于新闻评论的作用,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有句名言:评论是“报纸的心脏”这一比喻生动地表达出新闻评论在媒体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