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瑶 《新闻爱好者》2012,(11):39-40
无论是在革命动荡的民国还是改革开放激荡的当下,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如何面对公共问题、公众舆论、社会危机,报刊已成为各种理念的重要载体,新闻评论更成为传播思想的重要利器。新闻评论在新闻学教育中也一直作为基础性专业课程。尽管如此,综观民国高校新闻评论的课程地位、教学环节、师资队伍等方面,与当下新闻评论教育相比仍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搜集考证,以民国高等新闻教育机构中开设的"新闻评论"课程为研究主线,梳理该课程在新闻学教育中的实践特色,以期为当下新闻评论的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
杨天瑜 《视听》2016,(12):168-169
本文以专业预警机制为着眼点,以"新闻评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为抓手,剖析了目前的"新闻评论"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革新实践教学、改革考核手段等方面给出了教学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谢锡文 《新闻界》2002,(1):21-22
新闻评论是新闻业务主干课程之一,与采、写、编、摄等新闻业务课相比,新闻评论同样注重实践,却不必受限于新闻采访和摄像器材,它可以直接得益于最广阔、最鲜活的新闻视野,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也具有更大的主动性与灵活性。基于此,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一系列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总结如下,就方家之教。新闻评论教学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写出合乎文体要求的新闻评论。而写作实践的发生除课堂上的基本理论之外,还要依赖写作者对新闻评论文体感的领悟,文体感的建立必须来自耳濡目染。因此我们首…  相似文献   

4.
由于媒介技术和媒介环境的飞速发展,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从内涵、形式到手段都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在全媒体时代,新闻实践教学也需要做到三贴近:贴近现实、贴近业界,贴近学生。目前的新闻实践教学还存在着离业界太远、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实践教学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加强与业界的互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共建实践基地等方式搭建实践平台。另一方面需要建设好自身的校园媒体,打造全媒体平台,为学生实践作品提供展示终端。要通过一系列的激励制度,使教师与学生通力合作、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使实践教学的效率与效果达到最佳。在实践教学中还需要保持"学"与"术"、"仁"与"艺"的有机平衡,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资源、发挥本土优势,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闻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新闻评论的定义已经得到学界广泛的讨论,对它的认识也直接关乎评论实践的发展。不同的学者都会从自身研究角度出发,对新阐评论概念作出一个界定,然而随着评论实践发展派生出来的定义如此之多,令广大新闻学子和教研工作者们无所适从。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闻评论的定义进行重新审视。厘清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便于今后新闻评论学习和教研空间的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6.
两个月前,在湖南红网举办的时评研讨会上,主办方提出的议题之一是:"微时代如何做更专业的评论".我当时应邀作为作研讨会的主持人,抛砖引玉,对于论题中的"专业"一词,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我也想在这个探讨评论教学的专栏中总结一下我目前对于这个问题粗浅的看法.新闻评论有没有"专业性"?当代评论需要不需要"专业性"?如果有,并且需要,那它究竟是什么意义上的"专业性"? 首先,我觉得,"专业性"这个问题,是一个反映当代中国新闻评论或者说观点表达现象的一个真实问题.也就是说,人们确实会感觉到这个时代在大众媒体上传播的评论文章中有一些明显的"专业因素".  相似文献   

7.
马少华 《国际新闻界》2004,(6):68-70,76
作为一名讲授新闻评论学的教员 ,我在授课实践中往往感到 ,我们现有的新闻评论教学在方法论方面空间狭窄 ,范式封闭单调 ,不能与更开阔的学术资源接通。 2 0 0 4年 ,偶然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图书馆的新书陈列架上 ,读到一本由两位美国学者合著的《批判性思维与传播 :论说中的推理应用》① ,使我对于新闻评论教学的思考有豁然开朗之感。一新闻评论本质上就是意见的传播。但是新闻评论的教学 ,一直以来实际上局限在传者的层面和角度———如何写 ,如何以意见征服人。其中一个原因 ,可能是因为它没有提高和抽象到“意见的传播”这样一个层次 ,因此…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量的新闻评论版和新闻评论栏目会极大地丰富报纸的思想内涵,提高报纸的品位.同时,由于社会处在转型期,需要思考的问题层出不穷,社会舆论需要引导和疏通,报纸可以通过新闻评论加以引导、解释.近年来,<甘肃经济日报>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推出一系列重点评论员文章,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广泛好评,也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郭晔 《编辑之友》2006,(3):68-69
电视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体裁在电视中的运用.早在电视出现以前,新闻评论就已经获得了相当的发展,成为报纸、广播表明自己观点、立场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与报纸和广播新闻评论相比,电视新闻评论可谓是个"小弟弟",直到 20世纪 80年代中期,电视才开始把新闻评论列为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播出量日渐增多.但与飞速发展的电视事业相比,电视新闻评论工作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无论评论的力度还是频次,与目前丰富的电视节目内容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加强和改进电视新闻评论工作已成为当前摆在广大电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从事新闻评论实践,他热情满怀,即使在从实务界转人大学任教后仍然笔耕不辍;从事新闻评论教学,他不懈探索,办起全国大学首家新闻评论研究中心,发表了一批新闻评论理论文章,出版新闻评论学专著,探索与媒体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的教学新路。  相似文献   

11.
怎样写好广播评论?这是一个新题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还很不够。我们认为,新闻评论与理论文章和一般论说文是有区别的,新闻评论有更鲜明的政治性和更强烈的时效性。在新闻评论中,广播评论与报纸评论又有区别。只有弄清广播评论同报纸评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广播评论的特点,才能写好评论。  相似文献   

12.
新闻评论学作为新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虽然其学科意义在学术界曾经有过分歧和论争,但最终高校新闻专业中都开设了此门课程并将新闻评论作为研究对象,或称为"新闻评论写作",或称为"新闻评论研究",多数称为"新闻评论学"。新闻评论与实践有密切的关系,不仅在传统媒体中,而且在新兴媒体里,新闻评论都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新闻信息的  相似文献   

13.
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是新闻评论中观点的本质 作为新闻评论的教员,我一直觉得,新闻评论教学和研究,一方面,固然应该帮助学习者从阅读分析和写作练习中增强思维和写作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则应该寻找和把握到那些能够有效地解释和整合纷繁复杂的评论现象的理论视角和概念体系.只有借助后者,才可能实现对经验化的评论现象进行理性层面的把握和作为知识的广泛交流,而不仅止于感性的、分散的、"缄默"的个体经验.  相似文献   

14.
在如今的一些县市党报版面中, 新闻评论的比例还不是很高, 有的报纸好几天都见不到一篇. 这与主流媒体的地位十分不相称, 必须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媒介环境的变化, 它不仅改变了新闻报道,也更深刻地改变了新闻评论的发布方式、 内容等, 为意见表达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新平台." 笔者认为, 面对网络评论的冲击, 作为传统媒体的县市党报要增强新闻评论的实效性, 以确保全媒体时代的意见领袖地位. 当前应该从 "加快对重大新闻的权威解读" "加深对社会热点的理性剖析" "加强对公众舆论的正确引导" 三个方面着手,不断做强做优新闻评论.  相似文献   

15.
一、新闻评论应该大众化(一)新闻评论大众化的内涵.什么叫新闻评论的大众化,或者说,新闻评论的大众化的内涵、要求是什么呢?我以为,新闻评论的大众化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在主题上,应该贴近生活,是大众关心的问题;在表达方式、方法上,要为大众所接受.半个世纪前,毛泽东同志曾要求文学艺术生动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大众性.新闻评论与文学艺术一样,肩负有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责任.中央宣传会议强调,新闻宣传要“改进方法,讲究艺术,进一步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要求新闻宣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新闻评论大众化正是向这个方向努力.事实上,任何一篇新闻评论,都是要让人看的,而且总是读者越多、影响范围越广越好.而阅读的主动权不在评论员、宣传媒体手中,而在读者手中.因此,新闻评论能不能影响读者,取决于读者对新闻评论的“满意度”.直言之,取决于新闻评论是不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是不是大家一看就想看,并接受评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思想来自于实践中的历练,智慧基于平时不断的积累。他崇尚科研,专注实践,无怨无悔地执着于所热爱的新闻事业。之后从业界转向学界,投身教育事业,可谓是一个华丽的转身,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新闻人才。三十多年的新闻实践和教学实际,使他在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人才培养和新闻改革等方面教研成绩颇丰,已经达到"新闻有思想,研究有思路、实践有办法"的至高境地。他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思维敏锐,智慧超群,时刻渗透着的学者的睿智与师者的谦逊,他是新闻界领军人物,也是本期"前沿访谈"栏目嘉宾——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  相似文献   

17.
这里所说的品格,是指作品的内在质量和风格.那么,什么是新闻评论的品格?也就是说,新闻评论的内在质量和风格体现何在?这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实践表明:立论的思想性、说理的透辟性、论辩的逻辑性、行文的生动性,就是新闻评论应有的品格,就是衡量新闻评论内在质量和风格的标志.大凡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新闻评论,无一不是"四性"兼得的上乘之作.(一)立论的思想性我们说,新闻评论,作为一种主要用于评思想、论是非的文体,思想性就是它的灵魂和生命,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篇评论的政治价值.事实也正  相似文献   

18.
张巧琦 《新闻记者》2000,(10):24-25
近几年,在经济报道中,经济评 论日渐增多,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我们知道,在所有的新闻报道中,经济新闻被认为是比较难以驾驭的一种题材,要写好经济评论就更增加了一层难度。同时,在经济报道中,经济评论有其他文体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研究并搞好经济评论报道,充分发挥其在经济报道中的重要作用,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笔者通过多年的新闻采编实践,就经济评论写作的几点感受,提出与新闻同仁共同探讨。 就形式而言,经济评论是评论的一种,对经济领域中新发生的重要事件或问题发议论、作分析、判别是非、评价得失。要写出…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新闻写作包括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写作.但新闻述评是属于新闻报道,还是新闻评论?或者介于两者之间的边缘性文体?在中国的新闻实践中,其体裁归属一直较为含混,这给我们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教学,造成了概念的混乱和学理的困惑.讨论新闻述评的归属问题,根本原因是,它不仅仅是一个文体的归属问题,更是涉及到新闻报道理念和职业规范的问题.本文从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概念和学理出发,论述和提出新闻述评的体裁归属只能是新闻评论.  相似文献   

20.
新闻"失源"后记录事实的可证性问题,长期困扰着新闻实践和理论研究.文章通过文献收集、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进行考察后发现,新闻"失源"后记录事实的可证性研究是新的研究视角,关系人在新闻报道"失源"后的再言说加大了新闻记录事实的不确定性.因此,在理论研究方面,新闻可证性应与新闻事实一起成为新时代新闻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在实践操作方面,要注重相关信源和关系人再言说的交叉互证,发挥新技术在新闻"失源"后的记录事实可证性中的积极作用,推动与新闻事实选择、制作和发布平行的可证性知识体系以及考证指标体系的知识创新,助益新闻实践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