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的教育博(The Doctor of Education degree,Ed.D.)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的中心问题是其与教育学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 in Education,Ph.D.)教育在培养目标、入学标准、培养模式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与学习方式、学位论文与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着趋同性。围绕该问题的解决,美国近年来展开了一系列的论争,从而激发了美国和其他国家对教育博士(Ed.D.)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
教育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振兴与发展非常重要,教育强国需要懂教育的人办教育,实行教育家办学。教育博士(Ed.D.)是培养高层次职业教育者的实践性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教育强国、培养教育实践专家的重大举措。我国开始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试点工作,试点工作中应处理好与教育哲学博士(Ph.D.)的趋同、培养与使用脱节和社会需求与规模、质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美、澳、英三国教育博士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美、澳、英三国Ed.D.教育项目的培养目标、培养环节、入学要求、课程设置、学习与指导、论文写作与学位授予等事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分析,以对我国即将开展的Ed.D.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美国教育博士( Ed.D.)学位与教育哲学博士(Ph.D)学位之争由来已久.这既有复杂的历史原因,也与美国高等教育多样性、不同利益诉求、对学位教育质量关切等因素有关.从历史角度分析两种学位之争的缘起、演变及成因,并探讨其对发展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启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教育博士学位(Ed.D.)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专业博士学位最早产生于美国,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美国Ed.D.的培养体系逐渐完善并日趋成熟,形成了以教育目标、招生标准、培养方式及培养环节为一体的教育博士培养模式。为世界各国所效仿与借鉴。我国应在借鉴美国Ed.D.教育的基础上改进教育博士招生标准与方式;设置科学的教育博士课程体系;加强教育博士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外界师资力量,从而促进教育博士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重塑教育博士卡内基行动”(CPED)的理论基础、议程和变革主题,总结了CPED的主要成果及其内涵,指出该行动本身及其反映的教育理念对我国Ed.D.教育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美国教育博士培养经过9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般的培养模式,并随着社会需要不断进行变革,积累了一些基本经验:坚守大学自治与学术自主、突出第二代Ed.D.项目培养模式、追求制度完善与个性突出.  相似文献   

8.
美国教育博士(Ed.D)培养的"学术化"问题即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哲学博士(Ph.D)在培养模式上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美国教育博士培养机构对此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范德堡大学教育学院从培养目标、招生录取、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师资、学位授予等方面改革了教育博士的培养模式。通过对其教育博士和教育学哲学博士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化理解教育博士培养的专业学位特性。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为解决教育哲学博士(Ph.D.)和教育博士(Ed.D.)趋同的问题而实施的教育博士"顶峰体验"改革的经验,并为我国教育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了建议:以实践为导向,设置问题解决的真实情境;提供优秀的师资保障等。  相似文献   

10.
关于教育博士(Ed.D.)培养方案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d.D.是专业式教育博士(Professional Doctorate in Education)的缩写,是教育领域中的一种高级专业学位,旨在培养教育领域"研究型的专业人员"。该学位兼具实践性和高水平理论运用的两大特征,这两大特征要求教育博士的培养目标必须以实务为基本取向,努力培养学生丰富的理论底蕴、广阔的实践视野、独立的研究能力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为保证这一目标的达成,教育博士的培养制度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课程设置必须以实践问题为中心,开展有价值的"问题研讨课程",同时采用互动、参与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1.
美国在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与研究方面有关学科性、课程设计与学位的争论表明 :(1 )高等教育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尚不成熟。应用其他相对成熟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是提高高等教育研究水平与研究生培养学术质量的较好方式。(2 )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实践人员 ,目前还缺少成熟的培养体系。美国大学正在采取各种试验性培养方式 ,使研究生培养更好地联系实际。 (3 )美国大学为高等教育研究生颁发学术性的Ph D和职业性的 Ed D两种学位 ,这种双轨制既有利于学术发展 ,也有利于培养实践者。  相似文献   

12.
教育博士(Ed.D.)专业学位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须大学与基础教育机构合作,其基本路径包括:成立实践专题研讨小组;基于设计的合作行动研究;现场挂职实习。为此,应建立多元化的导师队伍,出台相应的资助与优惠政策,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形成特色教育博士培养体系与路径。  相似文献   

13.
D.H.劳伦斯:20世纪英国杰出的诗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H.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同时也是现代英国诗坛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是他一生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劳伦斯早期、中期和晚期典型诗歌作品的分析和评介,概括了劳伦斯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和手法,展示了劳伦斯诗歌创作方面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14.
系统研究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Ph.D、Ed.L.D项目后发现:跨学科授予学位、跨学科设置专业方向、跨学科配置师资、跨学科设置和修读课程等是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基本路径;培养具有跨学科素质、能解决复杂教育问题的卓越的学术领袖,促成学科之间正式的合作关系,促进新的协同效应和资源的产生,是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根本宗旨;问题导向性是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基本特征.美国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路径及其特征对于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尚处于“探寻期”的我国不乏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关于贫困变动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从数量众多的文献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文献,试图概括国外对于教育与贫困缩减问题研究的理论进展和成果.本文首先梳理了影响贫困变动的主要因素,接着介绍了教育、经济增长与贫困变动研究的新进展,然后考察了教育、收入分配对贫困变动的影响,最后讨论了教育公平与贫困变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10年开始,北京大学等15所研究生培养单位将开始教育博士专业学位(Ed.D.)试点招生工作.对于我国来说,这是一个新型的博士学位.在研究了15个试点高校的招生简章、相关招生政策、文件及结合招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中突出的几个问题:招生指标调控过紧、招生领域如何逐渐开放以及与教育硕士招生领域的衔接、招生对象和报考条件不明确、入学外语水平考试如何把握、招生宣传的重点、招生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认为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招生需要结合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来进行.  相似文献   

17.
哈佛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改革对世界各国教育博士培养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在回应专业博士教育社会质疑、弥补哲学博士教育长期缺失双重需要推动下,哈佛大学对教育博士学位培养进行了大刀阔斧改革:撤销原教育博士学位(Ed.D.)、新设教育领导博士学位(Ed.L.D.)、创设教育哲学博士学位(Ph.D.),形成了两种博士学位并存共生新格局。从培养模式比较看,专业博士回归“实践”属性,教育哲学博士凸显“学术性”特点,且两者均高度重视跨学科教育和培养质量提升。我国培养教育博士起步较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可借鉴哈佛大学经验教训,积极推动教育博士培养模式改革,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8.
在探索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研究生阶段的新的学术领域在美国的崛起方面,本文提出了四个相关的主题。首先,本文追溯了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学位项目的起源和程序化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课程发展和专业化的演变。第二,通过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在研究型学位(Ph.D和M.A.)和专业学位(Ed.D.和M.Ed)的发展历史,本文指出在整个20世纪,教育学院都在力求区别对待这两种学位类型,而且努力证明这些学位类型各有其存在的原因和不同的要求。第三,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崛起逐步形成了一种知识基础,它反映了与大学历史和传统、大学管理与治理、大学课程、学生和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相关的正在增长的研究生产力。与许多其他学科和专业领域一样,这种正在发展中的知识基础发轫于致力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期刊、丛书、专著以及期刊文章。第四,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和学位项目国际化的背景下,本文对美国、欧洲、加拿大和中国正在演化中的高等教育的多学科领域提供了一个粗略的描述。  相似文献   

19.
史记哲 《科学教育》2007,13(4):94-96
1 前言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脑的研究与应用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即在对脑进行多层面研究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并概括该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导教育实践,人类可以通过掌握脑的活动与发展规律,实现科学地保护脑、使用脑、开发脑,进而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的展开是奠定在一定的生理学基础上的,脑科学对教育的介入和结合,必然会给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变革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就当前隐伏岩溶岩土工程勘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争论,以研究地区一般情况,结合典型实例进行了分析、阐述.认为隐伏岩溶的发育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概括了典型事例的岩溶地貌特征,分析了其成因,讨论了"溶蚀基准面"概念,最后就当前某地区的几个有争论的实践性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