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晓薇 《科教文汇》2007,(11Z):122-12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精神的培养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大职责。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坚定学生创新信念;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等途径,强化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高霞 《科教文汇》2007,(11Z):30-30
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出创新人才是当今社会的新要求,也是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谭滔 《中国科技信息》2006,(10):245-246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是当代世界经济竞争的核心。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作为国家培养创新型的高技能、高学识的人才基地,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竞争中,首要的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灵魂是创新。因此,国家推出的《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就是倡导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历史学科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历史学科具有的生动性、趣味性和丰富性等特点,采取多种策略,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从探究问题的角度、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为学生创造主动深入探讨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发展等方面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5.
贺常平 《现代情报》2002,22(5):151-153,119
创新思维是科技教育的灵魂,科技教育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和媒体。在实施科技教育中,通过科技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技意识,更重要的是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遵循创新思维规律的基础上,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大课程改革力度,结合实际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好科技教育。  相似文献   

6.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学习能力。21世纪是信息发展的社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给学生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将课堂教学方式由陈旧的“让我学”变成“我要学”,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人。  相似文献   

7.
林高峰 《中国科技信息》2006,(6):276-277,288
发挥学生潜能,进行教育创新,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激发创新意识,启迪创造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技能等途径,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的素质。  相似文献   

8.
科研活动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研活动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李岚清同志还指出,必须在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重点。素质教育内涵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希望和灵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我们实现科教兴国的关键。当代大学生应具有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意识,树立为科学献身的远大理想和崇高志向。超常的理想和志向是推动创新活动的精神动力。大学生进入科学研究领域,属于“学习型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科…  相似文献   

9.
秦云芳 《科教文汇》2007,(10Z):53-53,56
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学科教学的重大问题,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设置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则直接影响学生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境,是逐步养戍创新人格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构建新型高校教育环境培养复合创新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的创新性、专业性、学术性及其时代前沿性等特点决定了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环境之中,无论是智识能力培养环境,还是品德个性发展环境,都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高校图书馆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翊 《现代情报》2002,22(3):57-58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高校图书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场所,为配合学校实现创新教育目标,高校图书馆应为创新人才的成长营造一个优化的运行环境。  相似文献   

12.
创新教育提倡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目标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在中专语文教学中要开展好创新教育,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素质;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大力开展创新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本文就中专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好创新教育谈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3.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数学教育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具体体现。创新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数学素质教育的研究方向。因此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浅议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劲松 《科教文汇》2007,(3X):77-77,82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当前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的研究课题。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中,创造性的教和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数学课外活动是重要途径和方法,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江坚智 《科教文汇》2007,(9Z):95-95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教育与创新学习已成为时代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本文重点从创新教学模式探索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主要是对我校一些较好的做法进行系统化、科学化,使零碎、偶然突发的变成较为稳固的模式,通过科学论述和实践检验,基本形成了四种比较理想的创新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创新性是创新意识和动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想象)和创新个性等因素的复合体。其中创新意识与动机触及的是“想不想”创新的问题,而“敢不敢”创新主要由创新精神决定,“能不能”,善不善于创新则与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有关。可见创新性既包括创新能力等智能层面,也包括创新意识及动机,创新精神和创新个性等人格层面。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语言教学中培养创  相似文献   

17.
历史教学的目的应该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所以,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更为重要。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王慧 《西藏科技》2005,(7):25-27
实施数学教育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实施数学教育创新,教师的教学思想必须转变,不断创新课堂情景、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素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摇篮。”今天的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素质就决定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此方面我做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孙红娣  秦丽雅 《现代情报》2003,23(8):212-213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创新。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高校图书馆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应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