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探讨人类中心主义,应在价值论的论域下讨论。长期以来,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诘难是一种误读。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相比,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更合理性与合目的性的的选择。这种合理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现实建构路径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反思环境危机的哲学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观、认识论与价值论不仅是构成哲学的三大主要领域,而且反映了人类思维的发展历程:古希腊人对世界本源的探索反映了人类对认识世界的渴望;近代理性派与经验派的哲学探究是为了找到认识世界的最佳方法;现代人对人自身的研究兴趣反映了人类价值观念的困惑与迷茫。因此,探究环境危机的哲学根源,需要找出人类在世界观、认识论与价值论上存在的问题。人类在世界观、认识论与价值论上存在的问题就是:世界观上的机械论、认识论上的主客二分和价值观上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3.
从实践唯物主义观点看,"人类中心主义"是基于人类本性的一种本能的实践态度,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固有的一种价值趋向,是从哲学价值论的层面断言人类是自己所建构起来的那个应然的价值世界的中心,人类在这个世界中处于主体地位。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非科学形态的价值现,必须重新加以扬弃和解构;批判地继承其合理成分,建构科学形态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始终是伦理主体。非人类中心主义所主张的一切物种及非生物在道德地位上平等的理念,建立在片面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之上,完全否认了人的主体性,完全否认了主体选择的必要性,混淆了存在论与价值论的关系,未能深入思考在人与其他物种及非生物不平等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必然在实践上陷入困境。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和存在具有历史合理性,现实的选择是走出自在的人类中心主义,走入自为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5.
人类中心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中心主义是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哲学例题,随着现代西方环境伦理研究的开展,有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焦点在于人以外自然存在物是否具有内在价值,是否应该接受道德关性。本文认为应该在认识和生物学层面上肯定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性,在价值层面上扩大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通过扬弃,树立新的人类中心主义观。  相似文献   

6.
人类中心主义与环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中心主义不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环境问题的成因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而是人类理性的历史局限性。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坚持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7.
自然的"内在价值论"是非人类中心主义成立的关键.然而,非人类中心主义对这一理论"硬核"的论证,往往采用"比类"、"外推"或"直觉"、"体验"的手法,这就使"内在价值论"蒙上了某种"前科学"性质的神秘主义色彩,给人以牵强附会或苍白无力之感.而协同学却实现了对其素朴性与神秘性的消解,使得这一理论从素朴走向精致.  相似文献   

8.
环境问题的出现,引发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诘难。但是,“非人类中心主义”所主张的“自然的内在价值”和“自然的权利”是无法证成的命题。环境法应彰显理性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在立法理念层面上,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立法技术层面上,厚筑环境义务之堤,以保障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质上,自然对于人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双重价值,即工具价值和生态价值,其中自然的生态价值是规定人类发展的最高戒命.传统的发展模式重视自然的工具价值,忽视自然的生态价值,最终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在生态危机面前,非人类中心主义首先对传统价值论进行反思,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为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提供了崭新视角.然而,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论从根本上否定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因而不可能成为指导人类发展的科学价值论.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把发展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价值,它所提出的科学发展构成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10.
笔者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理论基础的思考,从以下几点阐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性:(1)价值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之分是近代的产物;(2)人类中心主义是建立在二元论世界观基础上的,这种世界观具有内在缺陷;(3)不能用逻辑来反驳非人类中心主义。这种“逻辑基础”是人类中心主义同样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11.
戴维.佩珀是生态社会主义思潮中第三代重要代表人物。面对有些学者把生态危机的责任归结为人类中心主义时,他提出要重返人类中心主义,对生态中心主义及其后现代主义倾向作出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马克思主义改造生态中心主义,实现红绿联盟和建立本质上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当全球性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并已经开始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时,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在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流派。那么,在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探讨的过程中,我们是应该走入人类中心主义还是应该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呢?通过对诺顿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两种形态及墨迪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分析,得出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一条更好的可选择道路。  相似文献   

13.
生态批评与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视域中的西方生态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批评雄辩地揭示了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类文明的危机、人性的危机、想象力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源上解决生态危机,必须突破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束缚.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一方面深入挖掘文化的生态内涵、凸显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割裂的亲缘关系,另一方面从多视角透视生态危机产生的复杂原因,进行综合的文化诊断、文化治疗,以便从根本上变革人类文化。  相似文献   

14.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云图》,发现小说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哲学思考,作者在小说品中着力展现了缺乏环境意识的人类无限膨胀的欲望最终导致人类自身精神的异化和家园的覆灭.这一视角的阅读,有助于我们认识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模式的尴尬及其可能导致的生态危机,还可以使我们认识到米切尔的自然观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15.
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人类中心主义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思潮.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提出反思和批判人类中心主义,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文章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与合理性,对其应以批判的态度看待.  相似文献   

16.
运用生态心理学的生态危机观点,透视人与环境的关系,就是站在心理学的立场上,分析环境危机在个体心理层面的成因以及解决途径。解决环境问题,首先要求所有人都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可持续的发展观才是必然的选择,而生态心理学正致力于改变人类对环境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这也正是生态危机的解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许多西方生态学家将当今世界生态环境危机的历史文化根源归结为<圣经>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类中心主义理念.然而,经过对<圣经>故事中所隐含的生态理念的全面分析,发现<圣经>中的上帝实际上是自然规律的拟人化形象,自然规律在<圣经>中就是上帝的诫命和意志;<圣经>中的生态观不但不是当今生态环境恶化的历史文化根源,而且非常符合现代生态保护理念.  相似文献   

18.
理性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在理论上必须重新思考过去人类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和立场,坚持理性人类中心主义,实现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尤其是对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在实践中,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理性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经济结构调整、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等方面实现生态化革命。  相似文献   

19.
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生态哲思,探寻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并为危机的解决建言献策是生态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哈萨克族著名小说家朱玛拜.比拉勒创作了大量具有厚重的生态反思色彩的小说作品,他的动物小说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深刻地批判,人类对自然的无限索取,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必将招致自然的报复,为此,我们要切记人不是万物的尺度,要尊重自然,善待生命,只有回归自然,共襄和谐,才是生命永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之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源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探究生态伦理发展轨迹,其价值维度经历了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到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以及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审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其实质是建构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生态伦理观。这种生态伦理观的建立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尤其具有现实性,它既是当今时代的生态要求,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