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助词是汉语语法学界较有争议的一个词类,朱熹的《诗集传》中有多处关于助词的注释,常以“语辞”“语助辞”“语助”“助语辞”等名称来说明,这些不同的术语所表示的语法功能没有明显差别,研究《诗集传》中所标注出的助词可以为探索汉语助词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助语辞》原名《语助》,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汉语虚词用法的专著。作者卢以纬,字允武,元代永嘉人,生卒年月不详。在目前能见到的版本中,最早的序文作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可见该书早在元代中叶已经问世:《助语辞》虽然成书于六百六十余年之前,但是它对汉语虚词和有关汉语语法的研究,却是相当成熟的。它不仅开创了我国汉语语法研究的风气之先,而且在许多地方至今仍闪烁着  相似文献   

3.
汉语的词从语法角度看,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词分实虚,是汉语语法学的传统分法。早在汉代就产生了虚词的概念,当时称为“词”,也叫“辞”“语辞”“语助”“语声”等,它们包括现在所说的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助词和一部分代词,不过当时对虚词没有明确的定义,解释也很简单,当时还没有把所有的词都分为实词和虚词。到了唐宋时期,区别实词和虚词比较严格了,因为科举考试要考诗赋文章,要写诗就要讲究声律对仗,对仗要讲词(当时称“字”)的声调和虚实,实字要和实  相似文献   

4.
“受之饥”释湖北/王宇同王治诚贾谊《论积贮疏》之“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句。高中语文教材将其释为:一个男人不耕作,(就)有人受饥饿。之,句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笔者认为,训“之”为语助不当,且使其语意不周,故予释辨。元卢以纬《助语辞》云:“之,此。‘...  相似文献   

5.
虚词在汉语中虽然数量较少,但在语言中所起的作用却很大,甚至是实词所无法比拟的。刘淇在《助字辨略自序》中说:“盖文以代育,取肖神理,抗坠之间,轩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赵。”陈望道《试论助辞》一文:“助词能将基本结构中的某一特定部分作特定的显  相似文献   

6.
《语助》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汉语虚词的专著,其作者为元代的卢以纬,字允武,元东嘉(今浙江温州)人,生平事迹无考。《语助》,初刻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书前有元人胡长孺的序。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语助》的成书年代当在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以前,元刻本《语助》后来收入《奚囊广要》丛书。明万历壬辰(公元1592年),胡文焕将其重刻,更名为《新刻助语辞》,收入《格致丛书》,抽掉了胡长孺的序,换上了自已的序。这个本子较《语助》缺了最后一页。此后的一百二十年间,即至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刘淇《助字辨略》问世之前,新刻《语助》曾一再翻刻,并流传  相似文献   

7.
今文《周书》共有复音虚词36个,其中复音副词14个,复音助词9,复音连词8个,复音代词3个,复音介词2个.在深入分析这些复音虚词的语法作用、语法意义、词性构成的基础上,探讨了今文《周书》复音虚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语法研究开始较早.但由于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的非急需,汉语语法学却发展缓慢。虚词是汉语语法得以实现的一种重要手段,产生于十四世纪的《语助》开汇解虚词的先河.成为“汉语语法学创立的一个朕兆”,且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语助》为滥觞掀起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层层波澜。  相似文献   

9.
王凡《读<古汉语虚词>》(载《中国语文》1983年第4期)在评述杨伯峻先生《古汉语虚词》关于“彼其”的解释时,提出了如下看法:“‘彼其、此其、是其、夫其’这类现象,实为古汉语中的同类近义词连用现象(即同属一个词类、意义相近的两个或几个词的连用),这种连用现象,成为古汉语复音虚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个看法实出于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该书上册“其”字条认为“彼其”(或作“彼已”“彼记”)“夫其”都是“复语”,并批评毛、郑以下释“彼其”之“其”为语助者是“误甚”.该书下册“此”字条亦谓“此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虚词产生较早,但数量不多,在甲骨文中常见的虚词有“乃、亦、其、不、弗、于、自”等。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类抽象思维活动的丰富,先秦时代虚词已逐渐多起来并趋于成熟。早在战国时代的《公羊传》、《谷梁传》中,对虚词就有解释,汉代的经学家对虚词的解释更多,唐宋对虚词的研究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但都跳不出为读经需要而作的散碎释义的范围。元末卢以纬的《助语辞》突破了这种局面,开始对虚词进行了类比、释义的系统研究。到清代更出现了许多系统研究虚词的专著,袁仁林的《虚字说》、刘淇的《助字辨略》和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等,但都偏重于随文释义。  相似文献   

11.
文言的特点是单音词占优势。虚词也是这样。不过,也有双音和三音的虚词,并且为数并不少。就笔者初步搜集的材料来看,就有两百多个。文言复音虚词是古代汉语语法的重要内容,它与现代汉语构词法也有密切关系。现代有些复音虚词就是由文言继承、发展而来的。可是文言语法论著有的语焉不详,有的就根本否认。于文祖先生在《〈词诠〉重印说明》中,批评了自刘淇、王引之、杨树达以来的文言语法书的“一个明显的缺点是只注重单音词,忽略了复音”。他说:“其实,古书中的复音虚词很多,很值得研究,应该和单音词同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打算介绍一下中学文言文中的一些复音虚词。所谓复音虚词,是指多音节的副词、连词、语气词等。下面列举的复音虚词,有些同志可能对其中的某些个有不同看法,说这不是词,是同义词连用,是固定结构。由于语法学界在划分汉语中词和非词(小于词的语素和大于词的词组)的界限上,标准不一致,加上古汉语中有些复音虚词还处在形成阶段,形式还不很固定,有不同看法是自然的。比如“既已”、“借第令’,有人说是“同义词连用”,实际上应该是一个合成词,是同义语素并列造成的词,因为它们是一个意义单位,是最小的造句单位。下面将中学文言文中的一部分复音虚词分条列出,逐一说明它们的词性、用法以及该怎样翻译,供参考。须臾(斯须)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主语和藏语主语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汉语主语在任何情况下(即谓 语不管是任何类型的词),主语上不加任何助词或虚词;藏语却要根据谓语的不同,而加相应的助词或虚词,有的却不加任何助词或虚词。在汉译藏中,要正确理解两种语文主语的特点,同时还要对主语进行改译、调动等方式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4.
东汉译经作为最初出现的译经,在时间、空间和语体维度上均具有极大覆盖性,是研究中古汉语的重要语料。从复音虚词的界定与产生入手,以安世高译经为例,对安世高译经中复音虚词的类型与构成展开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安世高译经复音虚词的特点及成因。通过这一个案分析,以期为东汉译经复音词研究提供参考,亦可借此进一步探寻古代汉语复音虚词的运用特点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5.
从语法角度考察,戴侗《六书故》中对"辞"的说解有两义:一是句子(所谓"合言以成辞"),二是语助("所以贯其文、达其辞而畅其志也")。戴氏直接或间接解释的辞助字有几十个。在解释语助字时多用"借为"一语,明示了辞助的来源是文字的假借。戴氏又是最先提出虚词有"合言"形式的人。  相似文献   

16.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张斌主编)《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侯学超主编)对“来”的解释条例,“来”字的词性可以总结为动词(包括趋向动词),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和动态助词),方位词,衬字。  相似文献   

17.
词汇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汉语词汇语法化的演变使汉语中产生了一批在语言表达中不可或缺的虚词。“不成”是近代汉语中新兴的一个语言成分,其最初由偏正词组演变为表反诘的副词,又进一步演变为语气助词。①本文拟就其由词汇成分演变为语法成分这一语法化现象作一些考察和探讨。一、第一次语法化——由偏正词组到反诘副词  虚词一般是由实词转变来的,复音虚词的形成也多与实词的虚化有密切的关系。从汉语典籍记载的语言事实来看,“不成”在唐代以前尚是一个松散的偏正结构,表示各种否定的动作和状态。如:…  相似文献   

18.
《助语辞》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专著,但它对虚词的研究已具有语法学的性质,涉及到了一些重要的语法问题:第一,词类虚实问题;第二,句中句间的语义和语法结构关系问题;第三,虚字与实字的搭配关系以及虚字的构句功能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从词汇构成的角度考释了《宋书》中的复音虚词30个,指出复音虚词是《宋书》词汇研究的组成部分,其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双音词在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世说新语》复音虚词的同义聚合现象表现明显,三百多个复音虚词,同义词有四十几组。其中有四组同义聚合词关系表现得最为突出,它们是表示时间短暂的复音时间副词、表示频次的复音频度副词、表示肯定揣测语气的复音语气副词和表示总括范围的复音范围副词。通过与《高僧传》《搜神记》两部作品的比较,《世说新语》复音虚词的聚合现象表现得更加突出,《高僧传》次之,《搜神记》相对较少。总体看来,中古汉语的复音虚词同义聚合现象已突出,与中古时期复音构词法的进一步完善及语言表达的愈加复杂性、精密性有一定关系。同义词繁多容易造成记忆负担,因而《世说新语》复音虚词中的同义词被保留下来的很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