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新闻稿件中的数字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不需象统计数字那样精确到个位数,通常使用个概数就能说清问题。比如,“几年来”、“十来天”、“二十多岁”、“三十左右”、“四十上下”,以及“成百人”、“上千条”、“近万元”等。在新闻稿件中恰到好处地使用概数,可以使语言简洁,便于听众、读者听看。不过,上面例举的概数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使用时需要区别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 《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消息里没交待,我这个读者“不知道”。《台湾“迷你猪”身价大涨》。“迷你猪”是何物?消息里没说明,我这个读者“不知道”。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息:《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明确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县报的读者主要在农村,它的内容和形式都要适合农村读者的“口味”,才具有自己的特色。怎样才能办出这一特色呢?我有这样几点看法: 一是用群众的语言写新闻。我们《襄阳报》自1980年复刊后,就明确提出了“用本地群众的语言写本地新闻,让识字的能看懂,不识字的  相似文献   

5.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流动于生活母体中不可缺少的活性细胞。它如清晨露水,珠圆玉润,映射着太阳的光彩。一篇作品往往因为有了生动的细节而获得生命。同样,广播录音报道中的细节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感人的细节是录音报道的“点睛之笔”。准确地抓住了细节,录音报道就能“活”起来,听众听后就能“有动于衷”,即停留在心灵上,渗透到精神中去。准确地运用细节,录音报道更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6.
报纸上的文章是写给人看的,广播里的稿件是播给人听的。一个用眼睛看,一个用耳朵听,这在语言的运用上,就有了很大的差别。广播稿写出来,不符合“听”的要求,听众听不懂,就会削弱广播宣传的效果。因此,要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句成语叫“欲壑难填”。如果是求知欲的欲壑,难填也当尽力去填。读者读报,听众听广播,观众看电视,特别是新闻,大多数受众的求知欲就很强烈。我们的报刊广播电视,我们的记者编辑,就有义务尽量去满足受众愿望,尽量填平其“欲壑”。新华社有条消息,题目是《面对持刀抢劫歹徒亳不畏惧,潘丽群获“人民铁道卫士”称号》(载1991年8月8日《人民日报》三版),消息说襄樊客运段行李员潘丽群在行车值班时发现歹徒作案,她一边高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报纸、电台、电视中,确有不少好的经济新闻赢得了千万读者、听众和观众的心。剖析这些经济新闻精品,人们不难发现,它们叫座的原因,除了其本身的内容外,在写作技巧上,也各有其独到之处,表现之一。就是他选择了一个最佳角度,从读者最近的角度——“你”入笔,叫“你”一读导语,就怦然心动。“你”是读报的对象,是广播和电视的听众或观众,“你”一动心,这条消息就获  相似文献   

9.
今年春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习节目举办了人才问题广播讲座。在这个讲座基础上整理而成的《成才之路》一书,已同读者见面。这个讲座和这本书,在听众和读者中引起了较热烈的反响。讲座播出过程中,中央台收到听众来信达2,700多封。有的听众在信中说:“你们的节目硬是象吸铁石似的,将我吸引住了”;“我听了一讲又盼着听下一讲”。人才问题广播讲座为什么能吸引住听众?怎样才能把广播讲座办成“吸铁石”?作为人才问题广播讲座的编者之一,我想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说书有“下回分解”,新闻报道同样有“下回分解”:“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原因何在?且听下回分解;“此案正在审理中”,审理结果怎样?且听下回分解;“对群众的批评,该单位的领导将如何对待,我们拭目以待”,“待”到何时解决?且听下回分解;如此等等,均有个“下回分解”的问题。而广大读者、听众和观众,对这“下回分解”的关注程度,并不亚于“上回”中所说的内容。可见说好“下回分解”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遗憾的是,目前不少新闻的“下回分解”令人失望。有的干脆“泥牛入海”,杳无音讯;有的给读者、听众和观众的,仍然是  相似文献   

11.
乡镇广播自办节目说的是身边人,谈的是周围事,具有较强的贴近性。具有贴近性不代表就有可听性。如果节目编排或组织不当,同样会使听众不爱听。笔者在兼任海河广播电视站编辑的四年多时间内,对此作了一些探索,归纳起来主要是做好“两个精心制作”,“两个及时抓住”。  相似文献   

12.
对于广播节目而言,“可听性”和“必听性”是衡量其运作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可听性”和“必听性”越强,这家广播电台或某一时段的节目竞争胜出的机会就越多,反之只有失败。什么样的节目内容是听众觉得值得一听?又是什么样的内容是听众必听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尽管如此,但就其概念来说,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古人说“题好一半文”,强调的是标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今天,如何巧妙地作好标题,使这“一半文章”更加具有时代特色,更能吸引读者?我个人认为,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增强朦胧感 请看标题《毛主席含笑乘“东风”》,毛主席乘的“东风”到底是什么?字面上看不出,这就给人一种朦胧感,读者只有往下看才知道,原来是毛主席坐上  相似文献   

14.
“前途”变“钱途”,“慧眼”变“钱眼”,不是看穿了,是看反了. 无酒不成宴,无媒不成坛.论坛必谈媒体,谈媒体必谈融合,谈融合必谈媒体生死.如今,这似乎是个规律. 论坛是头头脑脑们的舞台,作为新闻媒体主体的记者,上不了论坛台面.论坛上现身的记者,不是去说的,是去记的,记下台上媒体和投资机构头头脑脑们的话,整理成篇,发到媒体上. 哪里有些不对劲儿?一群人在台上唾沫横飞讨论俺的生死,俺在台下眼睁睁看着老老实实听着认认真真记着.那群人聊到口干舌燥说散了散了,俺就赶紧收起背包找个地儿写成稿子去广而告之.是啊,你们讨论俺的生死,为啥俺就是个听众?!  相似文献   

15.
所谓“理性新闻”就是新闻事实所提供确信息,要使人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后,能受到某种(或某些)教育、启迪,明白一点(或一些)道理,让人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获,在思想上打上较深的烙印,收到“雨过地皮湿”而不是“雨过地皮干”的宣传效果。 怎样才能多写出一些“理性新闻”呢? 一、立意侧重明理。就是要在确定稿件意境时,要侧重于让受众明白某一(些)道理。平铺直叙,就事写事,清汤寡水,味同嚼蜡,就会陷于“一般化”,在预选中就淘汰,寓理干事,事中有理,编者相中,读者(听众、观众)喝彩,即为佳作。诗有“诗眼”,文有文  相似文献   

16.
小评论,有的“一事一议”,有的“一题一议”。我们把“一事一议”中的“事”称为小评论的新闻材料或新闻由头。这个新闻由头,不仅是小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作者抒发感情,评论问题的依据。选择好新闻由头,对写好小评论关系极大。为什么有的小评论写得那样活龙活现、栩栩如生,读者看了爱不释手,听众听了不厌其烦呢?我觉得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由头的选择。有许多小评论,读者、听众一看一听前面的新闻由头,便不由自主地被吸住了,非看完、听完不可。这就说明它的新闻由头选择运用得好。那么,小评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新闻由头呢?我认为它必须典型、准确、应时、新鲜。  相似文献   

17.
一位伟人曾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也这样说,消息的“导语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如果导语索然无味,读者看完导语就不往下看了。”这些意见都说明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写消息一定要开好头,而且还要有诱惑力。消息的开头,在新闻学上称为导语。有的新闻学著作讲到消息写作时说得形象:“好的导语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住读者,不好的导语可以把读者推得远远的。”因此,消息的导语写作最好达到清代学者李渔所说的:“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那么,消息的导语怎样吸引住读者呢?复旦大学  相似文献   

18.
关于改革成就的宣传,应是报纸、广播、电视经常的、大量的任务.可是,我们在这方面的宣传不尽如人意,有的给观众、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有不少象碗“白开水”淡而无味.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宣传好改革的成就题。据反映,“小中见大”的宣传报道方法,比较受欢迎,效果也比较好。采用“小中见大”的方法,无论是消息、通讯或新闻评论,所说的都是群众看得见、摸得住的具体事,讲的入情入理,群众喜闻乐听。最近,河南电台在“新闻联播”节目里,播发了一篇《大家谈》小言论:《看“阳台”,话改革》。文中没一  相似文献   

19.
近来看报,有时看到只有标题,找不到正文。我原以为是漏排了的。后经内行指点,说这叫做“标题新闻”,是个新品种。哦,难怪只有标题。大概是人们要求增加信息量的一种措施吧。和“一句话新闻”一样,也是客观的需要。读者看报,一般是先看标题。如果标题吸引人,引起对内容的兴趣,就接着看正文。为什么有时候只需几分钟就可看完一份报纸呢?因为看了标题就不想再往下看了。“标题新闻”应运而生,是不奇怪的。读者看报,想多获得一些信息,喜简短,  相似文献   

20.
现在,读者普遍反映会议报道可读性差,这除会议消息本身没写好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会议消息标题不精彩,抓不住读者。 会议消息要“勾”住读者的视线,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首先要在标题制作上下功夫。 去年二、三月份,笔者作一版编辑时,适逢会海高峰期,全市召开局以上大小会议近40个,记者和通讯员交来的会议消息见报稿标题90%是笔者重新作的,报社领导在每周的评报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笔者在制作会议消息标题上,主要从四个方面人手。下面笔者就原稿与见报题作一比较说明。 一、标题要抓住“新闻眼”,避开“会议”二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