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深度报道是容易体现出电视新闻特色的报道,怎样才能"深下去",需要新闻工作者下苦功夫、下真功夫。一句话,得来全要"费功夫"。本文试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深"字上下功夫写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一、在"深"字上下功夫,在思想深度上取胜1.优秀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简单说是就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起因、背景、现状、发展、结局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的,新闻性、纪实性很强的电视报道形式。这种报道形式不仅要报道现象,还要抓住现象背后的本质;不仅要叙述清楚事件本身,还要揭示出事件的深层含意;不仅要确认事件的  相似文献   

2.
对于成就类的新闻报道来说,细节是具体事例,是切入点,是最有特点、最细小的情节。"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一篇成功的成就报道或深度报道离不开细节成就完美。”一篇成功的成就报道或深度报道离不开细节。可以这样说,细节,决定新闻报道的成败。  相似文献   

3.
深刻成就影响力,深度提升影响力。在快速传播、信息海量、超强链接的融媒体时代,深度报道是满足媒体用户深层阅读需要,提升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法宝"和"重器"。在融媒体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下,深度报道如何在"深"字上下功夫,在触及事物本质上做文章,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索。站位时代前沿,结合大量新闻实践和文本研究,本文提出深度报道要想得深、走得深、写得深、影响深,精准把握深度报道的"深"字要领。  相似文献   

4.
深度报道形成于本世纪初。在英国和美国,深度报道被称为"大标题后报道",法国则称之为"大报道"。如今,深度报道已成为了西方报刊的"报坛霸主"。在中国,深度报道在经历了80年代的"辉煌"之后,也渐渐在新闻界扎下了根,并随着媒体的激烈竞争日渐"枝繁叶茂"。可以说,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氛围之下的深度报道,虽然是西方的舶来品,但在中国新闻改革的浪潮中极具生命力,它不但没有昙花一现,反而活得很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5.
奚晓阳 《新闻窗》2009,(4):12-13
在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迅猛发展的环境下,传统的纸质媒体如何把握自身优势,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无疑是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总的来讲,纸媒在“快”字上不具优势,在“新”字上可以竞争赢取,在“深”字上则大有天地。“深”在这里主要指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最能体现独家特色、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一种报道方式。这种报道方式,其他媒体也在采用,但已有的实践表明,其他媒体因为表达和载体的技术性原因,目前仍无法替代纸媒,  相似文献   

6.
深度报道近年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既有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解释、调查、预测),也有组合式的深度报道(组合、连续、系列)。本文试对组合、系列、连续三种组合报道的定义及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认为组合式报道可以称为"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7.
赵鹏 《新闻战线》2015,(3):98-99
就当下中国的现实来看,如何进一步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如何实现中国梦?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搞好利益分配?怎样加快改变破解各个区域、领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些都应该是深度报道的重点。什么是深度报道?为什么而"深"?从体裁上看,深度报道至少是通讯一类的长篇报道,字数往往在3000字以上。但长度不是关键,关键是内容。人物报道、事件报道、主题报道都有可能是长篇报道,但一般不能算是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8.
网络媒体以其时效性强、多媒体呈现、海量信息、互动性好的优势挤压着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介的生存空间。有人提出在新媒体时代,报纸应该以"深"取胜,但近几年发展壮大的网络专题报道又对报纸深度报道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冲击,甚至危及其生存。不过,网络专题并没有取代报纸深度报道,其内在的缺陷给予了报纸深度报道变革自身,探索挽救报纸新出路的机遇。  相似文献   

9.
当前,电视观众不仅仅满足于一般的了解新闻事实,还要知现在、知事实、知事理、知未来。因此深度报道在电视媒体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时政类电视新闻,更有可"深"之处。只有把时政类电视新闻做深做实,才能有效提升传播力度和效果。"深"度解读法规政策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是地方电视媒体时政新闻的首要任务。提高报道水平,让党和政府的精神潜移默化、入脑入心地被观众了解和理解,"深"度解读是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胡小纯  程颖 《新闻世界》2012,(7):274-275
调查性报道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以深度挖掘新闻事件,展现事件真相见长。调查性报道中,平衡性是一个重要原则,给每一方话语权,从而将事件更客观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但在实际报道中,往往也会出现了一些"失衡"现象。  相似文献   

11.
大家往往有一种感觉:似乎凡是深度报道都是大篇幅的,动辄几千字甚至上万字,或者干脆来个连续报道,上中下一二三。仿佛深者必大,不大则难称作深。应该说,这个感觉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很多深度报道的题材是繁杂的,要用较长的篇幅和较大的版面才能容纳。但是,作为分布在各地的驻站记者,我们并不是总有机会来承担这样的任务。在我们的日常报道工作中,我们更多面对的是一个个“小”:小地方,小题材,小事情。面对这一个个“小”,我们是否就无所作为呢?我觉得,其实小处不可  相似文献   

12.
如何让报道更有深度,这是新闻记者在写作之时冥思苦想、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的确,深度意味着力度,深度意味着可读性,深度意味着报道的成功。那么如何求深,怎样才能使自己写出的报道体现出深度呢?笔者认为,从大量的新闻实践和名作名篇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条规律:  相似文献   

13.
李瑾 《新闻世界》2014,(8):17-18
《光明日报》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报道,是典型人物系列报道的一个成功案例。报道从2012年6月12日起在光明日报新闻版上推出,至9月2日止,共报道了38期42个人物,稿件总字数约十万字,荣获了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文字系列报道的一等奖。本文从典型人物系列报道策划的角度分析这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  相似文献   

14.
微博在2011年的全国两会上大放异彩,以至于很多代表和委员的见面问候是:今天,你"围脖"了吗?如果说,去年两会微博还仅是"小试牛刀",那么,在刚结束的2011年全国两会上,微博已经展露"风生水起"的耀眼光芒。"微观两会",不仅是全国亿万网友的流行,也在无形中推动着新媒体介入重大主题报道的进程与深度,推动着重大主题报道方式的变革。笔者仅以2011年全国两会报道为例,对重大主题报道中新媒体的介入及其影响予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
钱静 《新闻世界》2016,(1):16-18
在参与凤阳县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同志典型事迹的宣传中,成功的经验是四个字:"快"、"准"、"深"、"活",值得借鉴的做法有四个方面:"求典型性"、"求报道高度"、"求影响力"、"求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深度军事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与军事活动有关的重大新闻事件.揭示其实质.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近年来。从军报到军区军兵种报纸.着眼党报使命特点和部队建设发展需求.相继推出了不少有影响的深度报道。笔者感到,写好深度报道。关键不是“怎么写”。而是“写什么”,也就是往哪儿“深”。选准主题。深入问题。选好题材是搞好深度报道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7.
在受众需求不断发展、媒介竞争激烈的今天,深度报道以其深刻性、广泛性、整合性的独特魅力越发被大家重视。而深度报道贵在深,如何让深度报道有深度,是广大新闻从业者应该积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党报深度报道模式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国党报新一轮改版中,强化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并以重点版面推出,是各家党报改革的一大亮点。因为是一种尝试一项探索,所以也没有什么成功模式可供大家参考,为此,各家党报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走出了自  相似文献   

19.
什么样的报道是深度报道它从内容到形式与其他新闻形式有何区别这也是新闻界在不断探讨的一个问题。从深度报道的内涵上来划分,"深"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五个  相似文献   

20.
深度报道,是一种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是纸质媒体的"重磅武器"。着眼深度抓新闻,就是围绕"中心"、盯住热点、瞄准前沿抓选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