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 一 我不赞成把壁画艺术称为“大众艺术”。既是大众艺术,即是通俗艺术,也就是低层次的艺术。大众审美层次不高,这是客观存在,仅仅为满足这一层次的美感去作壁画,这是真正的艺术家的悲叹之处。 我承认壁画艺术的主要功能是美化环境,为大众服务,最终是属于大众的,但决不是大众化的艺术。实际上,大众所需要的不是低层次艺术的满足,而是高层次艺术  相似文献   

2.
艺术愈来愈向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一步步走进日常大众生活。然而,在我们的绘画艺术中,艺术家的创作趣味却已远离了占大众群体比例多数的当代农民。农民在艺术的创作与接收的互动关系中处于缺席状态。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艺术家作为化发展最敏感之一,应关注普遍意义上的人民大众,体现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3.
艺术的大众化思潮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艺术思潮之一。这一思潮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化大众”到“大众化”的转换。毛泽东的为大众服务的文艺思想是艺术大众化运动的强大理论基础。在大众化艺术思潮的运动中,艺术的“话语主体”实际上是政治文化精英。他们的艺术理论与主张从属于他们的政治抱负和文化理想,在大众化艺术的表象后面彰显出艺术从本质论到功能论的转折。  相似文献   

4.
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预期目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过程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预期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马克思主义"化"大众,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目标;二是大众马克思主义"化",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目标;三是大众"化"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5.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是文艺大众化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这篇小说的成功,使赵树理成为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大众艺术家,也是真正解决文艺大众化问题的第一位作家。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众化,即用大众化的思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种以教育对象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一种通过影响力实现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是一种广泛覆盖的教育机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众化,要实现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语言的大众化,充分发挥大众活动、大众传媒、大众文艺等大众化载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艺术世俗化的意义--论本雅明的大众文化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以“批判理论”阐释大众化,而本雅明则致力于探究现代科技怎样改变了艺术作品及其与大众的关系;“问题意识”的不同形成了二在大众化认识上的差异。本雅明认为技术复制固然使艺术品失去了“灵韵”,却同时消解了传统化的礼仪性,改变了人们的感知方式和缩小了大众与艺术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众化推进了艺术的世俗化过程,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彼岸性而实现了艺术与此岸现实人生的融合。本雅明对艺术世俗化意义的阐述,为大众化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和视域。  相似文献   

8.
文艺大众化运动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革命文学运动,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高潮,大众化运动一开始就与五四新文学运动划开了界限,否定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批判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反对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明确提出知识分子通过改变自我以适应大众的主张,它以大众喜闻乐见为艺术的评判标准,以顺应大众心理而鼓动大众热情为艺术指归,完全颠倒了知识分子与大众在文明发展中的关系,最后终于使文学陷入迷途,使知识分子失掉了精神存在的合法性,而这一过程是一个从主动到被动,从自我迷失到被迫归顺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形态是“乐感文化”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艺术化的文化基础。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艺术原理结合起来,从理论上探讨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思想汇通到艺术形态中,寻求艺术化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谓艺术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思想、观念和精神等与各种艺术形态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融入到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或艺术形态中,艺术形态化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使中国大众在享受艺术的活动中,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大众普及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波普艺术对大众文化有推动作用,那么涂鸦艺术无疑是重新定义了"艺术"这一名词,打破了平民艺术与精英艺术之间的分界线。以"艺术为大众服务"的观念,引发艺术家探索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凯斯·哈林(Keith Haring)以概括性的线条、绚丽的色彩、玩味且深沉的涂鸦形象迅速在纽约风靡一时。其个人鲜明的思想特征促进艺术观念的变革,积极参与大众文化的传播并投身于公益事业,都值得使他在当代艺术史中留下传奇一页。  相似文献   

11.
《大众高等教育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文化一个性向度研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学术专著,其重要意义在于它提出了一个观察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视角:文化一个性向度,它构成了一种衡量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程度的新维度,即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水平应该以个性价值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标尺。这是一种新的文化精神体现,即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以普遍个性的价值实现为内在追求,这形成了一种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12.
『后发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当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启动之后,我们在分析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的同时,还必须认真研究我国大众化过程的特点。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现代化发展一样,存在着“先发国家”与“后发国家”之别。“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之间在时间(如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与一些发达国家相隔30余年)、国情、高等教育制度与传统上的差异,决定了“后发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具有一些与“先发国家”不同的新的特点。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作为明确的发展目标,政府为达成这一目标制订具体的政策、措施,并导引着大众化进程,这是“后发国家…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摇滚乐之父”,崔健的艺术实践一直是在“商”与“狂”之间自由地穿梭,其不仅具有我们通常认为的先锋性特质,同时也具有注重商业性、娱乐性和技术性的大众化品格。用崔健的话说,这其实是一种充满世俗化人文关怀的“名副其实的大众艺术”。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摇滚乐之父”,崔健的艺术实践一直是在“商”与“狂”之间自由地穿梭,其不仅具有我们通常认为的先锋性特质,同时也具有注重商业性、娱乐性和技术性的大众化品格。用崔健的话说,这其实是一种充满世俗化人文关怀的“名副其实的大众艺术”。  相似文献   

15.
本雅明因相信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最终导致艺术的进步而对大众化持肯定的态度,他的艺术生产理论对研究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他认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艺术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导致了艺术的进步和发展,机械复制理论作为一种艺术生产力将推动艺术的进步。他通过艺术由膜拜价值向展示价值的转变,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大众,转向艺术与大众的结合问题,把大众放在艺术发展的中心地往。他确认对新的艺术形式的欣赏方法——消遣,认为“消遣”的欣赏方法适合于现代艺术。  相似文献   

16.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以大众为本”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关键。只有做到态度亲和大众、形式适合大众、内容源自大众、本质服务大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和真正地实现大众化。  相似文献   

17.
当代著名艺术家博特罗,是一位学习借鉴波普艺术的成功艺术家,其通过挪用艺术经典,借用大众传媒图像等方法,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具有一定波普元素,打破了高雅与通俗的障碍,并深受大众所喜爱。在其探索的艺术道路中,其作品更能反映出自己的审美,更能表达自己情感,更能传达给大众。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知识精英工农大众化既是牵涉知识精英主体重构的文学创作现象,又是事关知识精英思想改造的时代理论命题。从左翼小说革命叙事率先形塑的李杰到十七年文学精心打造的林道静这一系列形象,集中展示了知识精英皈依工农大众的情境方式:面对与生俱来的出身原罪,主动抛弃既有身份,积极获取无产阶级革命主体的思想认同;面对工农大众的政治启蒙,彻底否定自我人格,重新确立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从属地位;面对工农大众的示范效应,自觉践行精神自戕或肉体牺牲,从而实现知识精英的工农大众化。这种对知识精英与工农大众精神品格极为大胆的艺术处理,深刻反映了这一历史阶段文学审美规范的独特性质。  相似文献   

19.
大众话既是理论传播的重要符号,又是理论语言社会应用的重要策略;大众话理论传播是一种文化再生产机制;“大众话”是理论大众化的必由之路;理论大众化是社会整合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不是用晦涩的理论教育群众,而是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群众所认可、所接受。毛泽东、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是以“大众话”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知识精英工农大众化既是牵涉知识精英主体重构的文学创作现象,又是事关知识精英思想改造的时代理论命题.从左翼小说革命叙事率先形塑的李杰到十七年文学精心打造的林道静这一系列形象,集中展示了知识精英皈依工农大众的情境方式:面对与生俱来的出身原罪,主动抛弃既有身份,积极获取无产阶级革命主体的思想认同;面对工农大众的政治启蒙,彻底否定自我人格,重新确立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从属地位;面对工农大众的示范效应,自觉践行精神自戕或肉体牺牲,从而实现知识精英的工农大众化.这种对知识精英与工农大众精神品格极为大胆的艺术处理,深刻反映了这一历史阶段文学审美规范的独特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