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英汉"龙"文化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龙”的词源看,英汉语言文化关于“龙”的形相与习性及其神话传说的差异很大,各自蕴涵的文化内涵与喻意完全相反即神圣化和妖魔化。因此,在跨语言文化交流过程中,对于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喻意的词语不能简单比附,以避免产生文化误读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中西文化中“龙”和“凤”的文化内涵入手,分析了中英文中一些动物名词的文化内涵存在差异的原因,并阐述其差异对翻译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文化词汇是是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裁体,是连接语言与文化的一座桥。“礼”族文化词汇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礼文化内涵,“礼”族文化词汇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礼文化的教学。本文将对“礼”族文化词汇的课堂教学策略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由于中华民族和西方各族在文化习俗、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环境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龙”这一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语,在英语中存在空缺现象,dragon与“龙”之间其实是假对应关系。在剖析其他新译的基础上,遵循异化策略,采用音兼意译的方法,可得出“‘龙’即为Long”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但由于中国文化中的“龙”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在内涵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传播中直接采用西方文化中“dragon”一词来表达我们中国文化中的“龙”会在西方人中产生误解。针对这一情况,本文首先比较了这两个概念的在内涵上的差异.然后分析了很多学者和网友提出的用“loong”这一词来表达中国文化中的“龙”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及可行性,最后指出该词要真正成为“龙”的英文对等词不仅需要学者和网友的呼吁.更需要我们的相关政府机构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6.
黎春华 《双语学习》2007,(9M):163-16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因此在英汉词汇翻译中不可忽视由于两种语言文化内涵的不同而导致的词汇空缺、对应词汇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异以及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不等值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包括词汇空缺、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异、习语与典故的差异和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等。深入研究和探讨,有助于外语教学和对外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语言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密切,不同的文化反映的词汇文化内涵也不同。文章从汉英文化的词义联想、文化意象、词汇的语义、文化蕴含等角度去阐释“文化误读”,揭示“误读”的根源,为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从而促进英语教学和学习的正迁移。  相似文献   

9.
论述语言文化学的核心在某个程度上可以说是词汇文化学的问题,英汉褒贬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反射出民族文化的社会性和忌讳性。从跨文化的角度,主要分析动物类、色彩类和政治类英汉褒贬义词汇的文化内涵,并从构词法的角度对部分英汉词汇褒贬色彩做出探讨。最后,简述英汉词汇褒贬义文化内涵差异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语言的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的翻译。然而,文化的差异与冲突给翻译这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带来了障碍。词汇是语言中最敏感的部分,许多词语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很难理解、翻译这些词语。因此,文化负载词汇就成为理解与翻译的关键。本文以“中国龙”译名所引发的争论为切入点,旨在从翻译的“文化转向”和“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原则与策略。笔者提出归化和异化策略都适用于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而这两者之间的选择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龙”的形象产生由来已久,追溯上古时期已可见其雏形。在汉代,“龙”的形象已作为汉画像砖石墓中不可或缺的题材。南阳地区的汉画像石“龙”形象题材丰富,造型灵动。作者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外部形态的分类等方面做了综合的考证,使用图像学和符号学的方法,总结出该地区“龙”形象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文化关学的视角来研讨舞龙舞狮竞赛自选套路创编的基本手法,并通过对龙狮舞的文化意蕴与美学要素进行审视,分析龙狮舞自选套路技术与配乐的美学原理,旨在为推动舞龙舞狮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为今后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舞龙舞狮竞赛自选套路艺术作品提供参考依据。其主要研究结论为:把握创编舞龙舞狮自选套路的美学要素,讲求动作结构的美学手法与音乐搭配技巧,强调多种角度关的设计与关的追求,提出了既重视难度动作与组合动作的选择与创新,又得重视对运动员的理解力、表现力及全面身体素质的培养,创编出多种形式的龙狮运动演艺套路,能丰富巧妙展现“人体美、运动关、情节美、精神美、艺术美”,能充分展示人的“创新、向上、自信、团结”的优良品质,从而实现舞龙舞狮竞赛自选套路创编的完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龙”和“dragon”两词的词源着手,论证了“龙”被译为“dragon”及“drago被译为“龙”是误译而不是文化意象错位,提出了两词的新的译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龙图腾符号多元一体的本质属性进行了剖析,随后通过历时性的推演,讨论了不同文化空间和时间的中华民族对于龙图腾"默契"的崇拜和认同感。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导出我们应以龙图腾这一中华文化精髓为契机,打造多元一体语境的中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5.
顺德龙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它继承了岭南传统文化的特色与个性,兼容了中原文化的内容,逐渐形成了顺德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和体育运动,并取得丰硕成果。2005年,顺德获得"全国龙舟之乡"的称号。"团结合作,奋勇拼搏,一往无前"的龙舟精神,更升华为顺德精神。顺德龙舟已经成为顺德一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6.
传统风俗的历史传承并非一成不变,由于社会政治、地域环境、经济形态、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传统风俗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往往展现出各具特色的文化生态。大澳龙舟游涌在传统风俗传承过程中,依据地方环境、配合地方社会的转变呈现出不同的民间理解以及内容变化。这种极具地方色彩的诠释与再解读,令当地居民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更自然地接纳及认同本土传统风俗习惯,促进他们对地方传统风俗的坚持和传承。本文基于香港大澳端午龙舟游涌与佛山九江传统龙舟的比较,对两地传统龙舟文化及民俗风情进行实地采风,考察二者之间的袭承关系与发展变革,旨在探究潜藏其中的文化根源与文化内核。  相似文献   

17.
以凿纸龙灯为代表的闽西长汀彭坊凿纸,是福建民间剪纸类手工技艺文化遗产的一大特色,享有“剪纸万千凿纸一家”的市场稀缺性,但由于市场意识薄弱,缺乏有效引导和管理等原因,正处于濒临消亡的困境,生产性保护有利于其活化传承。生产性保护力求在不违背凿纸龙灯生产规律和自身运作方式、不扭曲其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将其导入当代社会生活及产业体系,使之在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活动中得到积极保护。立足传统,勇于创新,整合官艺产学民的力量,在归纳整理技艺的基础上,找准市场定位,推动市场化营销。是彭坊村凿纸龙灯推行生产性保护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8.
德江炸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优势,但面临着诸多发展瓶颈。必须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市场手段进行有效的发掘、整合、包装,才能实现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韩国端午祭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在中国引起很大反响。最近韩国又拟将中医改为韩医,再次进行申报。关于中国端午节和韩国端午祭之争,其焦点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发扬。学术界以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化本身,但是对于中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较为忽略。再加上第一手韩文文献难以取得,更增加了这一问题的研究难度。本文结合韩文文献,探寻其文化渊源,比较其文化差异,同时对非物质遗产保护制度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给东亚文化圈中的中国文化源头的捍卫和中国今后遗产的申报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作为饰面照容的生活用品的“金代铜镜”,以其丰富多彩的纹饰、造型展现在世人面前,其独特的纹饰传达出金代所特有的民族生活习俗,虽在汉化的洪流中,但仍保留其原有风貌。在这风貌下我们既可以通过龙纹、鱼纹等找到女真人的文化胎记,又可领会汉族文化对其产生深远而宏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