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学习中的创新意识首先表现在质疑上。常有疑点、常有问题 ,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我们知道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如果能有意识地设置问题和悬念 ,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起学生质疑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现在的数学教学模式 ,多是教师传授知识 ,学生接受知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 ,缺少独立性 ,没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机会。整合教学法是以教学单元为单位去整…  相似文献   

2.
王艳 《语文天地》2015,(11):32-35
龙玫译著《活跃课堂思维的教学策略》提到一个发生在澳大利亚的故事:一位语文老师问历史老师是否教历史,历史老师回答“我不教历史,教学生”。以此类推,语文老师教语文还是教学生?文言文教学是教文言文知识还是教学生学文言文?答案是肯定的。文言文教学应重点提倡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既指学情,也指体裁。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能力都是不一样,教学重点要有区别。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数学老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认真积极学好我们教的每一节课的内容。但有时事与愿违,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其实学习态度直接关乎学生能否学好数学。大多数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生对自己所教内容的掌握上,对于学生是否对自己所教的东西感兴趣,是否愿意去积极学习,是否能够积极主动探索新的知识,有时真的是全然不顾的。这就反映出我们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不是很关注。作为老师除了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我们可以  相似文献   

4.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老师需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向老师质疑问难,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必要措施,每个教师都需要进行深刻思考,努力做好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5.
<正>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倡导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性学习才能更加地切合实际。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体验到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相互联系。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因此,在研究中,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计划性和责任心,从中体会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的深刻内涵,希望我们的学生不仅  相似文献   

6.
正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能力。要转变教学观念,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好引导作用。一、初中生物课堂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应具有一定创新性,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把再现式思维和创新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推进互动性的、开放性的教  相似文献   

7.
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积极鼓励学生缘疑质难,对教材、老师和同学询疑问难,或主动引导,或有意激发,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常有疑点,常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联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那么在"小立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如何有效创生问题,让学生不断走进数学,积极思考,主  相似文献   

9.
李广 《成才之路》2013,(4):43-43
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题,以疑引趣。学生在学习某数学内容时找到一个数学规律,解题时学生的独特新颖和发散的解题方法或解题思想等等,实质上都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一、直接操作,激发创新兴趣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有位数学家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  相似文献   

10.
赵老师学习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以后,认为:考试的目的,在于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自学,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起指导和调节的作用。平时赵老师在课上教学生制作阅读卡片,积累知识,考试时就出一些题目,来考察学生是否会正确地积累词汇。例如: (一)下面是人们常有的六种心理状态,请你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思维的迁移发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迁移发散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可以得到落实。 一、从解决问题的方法着手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非常广泛,有的增长学生知识,有的教学生如何做人,有的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也在进行迁移发散的思维。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捞铁牛》时,有  相似文献   

12.
教学,顾名思义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组成的,过去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老师把学生当成容器一样,采用填鸭式教学,使学生缺乏创新意识,而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其自觉,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笔者在初中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敬请指点。一、通过利用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实验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我们知道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能通过实验帮学生建立抽象的知识体系,这为以后学生解决一系列问题提供了知识基础,如果在实验前用一定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是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所谓创新思维,就是有创见的思维,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新经验、新知识、新方法等。教师应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创设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已有知识去发现新问题,领悟到一个新道理,产生创新思维火花。一、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尝试成功和老师赞扬,有助于学生产生兴趣。尝试成功可以促使学生树立创新的信心。一次成功所产生的兴趣,往往…  相似文献   

14.
教育即是对人的教育,对于每一个学科来说,老师不仅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老师运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和再构文本进行语言练习和思维练习,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5.
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不仅仅是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好坏,更主要的是看课堂的思维容量的大小,学生思维活动的密度和强度如何,即学生的思维得到的训练程度,学生是否能将老师所教的知识进行内化、拓展、升华,成为自己的东西,并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所谓思维容量,就是指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学生得到思维训练的量.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活动的引导,以及思维容量的控制,就是思维训练的量化设计过程.数学课堂教学的容量大小,  相似文献   

16.
正在数学教育中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是其教育功能的集中体现.教师教学生数学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是利用已有信息去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所讲授的知识为生长点,进行引申和延展,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推测、假设和构思中"探视"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陈婷 《广西教育》2013,(29):67-67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问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对学生思维的引发,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关注,同时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式理解与认识问题。一、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浓厚的兴趣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从而能够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到所学内容中。  相似文献   

18.
实验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新教材上出现了许多学生实验,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进行体验和感受数学,同时通过亲历的过程,激活思维,达到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刻领会.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努力使实验凸现出其启迪思维、激励创新的功能.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对待实验教学的态度却不容乐观,在实验的设计和处理上也常有欠妥之处.下面以“§11.3在反复实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中不同老师的上课片段为例,分析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病,以期对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赵红霞 《考试周刊》2012,(45):128-128
问题是求知的起始,也是老师展开教学、引领探究的最好开端。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诱发学生思考,调节学生的思维节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20.
办公室里,常有老师抱怨:这文章这么短,这么浅,学生自己都能读懂,有什么好教的呢?从老师的抱怨中,我们能窥见“浅文”的一些特点:一是文字浅显,篇幅短小,学生可以凭自己的认知经验去阅读,没有文字上的障碍;二是主题思想单一,作者的思想情感容易把握。此类课文,很容易为老师和学生所忽略。笔者以为,浅文可以深教,也有深教的必要。浅文该如何深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