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不少报社实行编采合一,编辑记者的任务没有严格区分,外出采访是记者,在编辑部处理群众来稿就是编辑。但是,有些记者,尤其是一些年轻记者重采写,认为这是自己的劳动成果,而轻处理群众来稿,认为这是为他人作嫁衣,吃力不讨好。他们对群众来稿,或“冷处理”,使稿件躺在编辑部里长期睡大觉,结果“鲜菜”变成“干菜”,“活鱼”变成“死鱼”。或者看稿时一目十行,漫不经心,把一些能见报的稿子,或稍加修改就能见报的稿子,或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和新闻线索,统统给“漏掉”了。导致报纸刊登群众来稿较少,难怪有一些通讯员反映:…  相似文献   

2.
好多通讯员的稿子见报后,同原来寄给编辑部的稿子作个对比,就会发现经过编辑、主编修改见报的稿子简练、紧凑、可读性强了,篇幅也删去了许多,而原来的稿子未免“水分”太多了。写稿子要内容充实、丰富多采,而不要空空洞洞、干干巴巴。行家里手写出有血有肉、干净漂亮的新闻作品,讲究写完了“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鲁迅语,见《答北斗杂志社问》),做到稿中没有废词、废字,当然更不该有废话了,那些“膨化食品”似的言词,要勇于割爱。笔者积累了一些稿子中有“水分”的例子,不妨展示如下:罗列空话,重复套话。一篇题为《武汉群众文化唱好四…  相似文献   

3.
初学报道,为使稿子早见报,我遵循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原则贪黑起早地在方格稿纸上“耕耘”。可成功似乎在与我作对,一年投出近百篇稿子,都是有去无回,我到底差在哪?一时间我懊恼极了。有一天,集团军宣传干事到连队采访,我悄悄地把苦恼告诉了他。他说:“初学报道的通讯员,瞄准专栏写稿命中率  相似文献   

4.
1983年10月,我高中毕业不久,从豫东平原入伍来到东海前哨的一个小岛上。两年多来,我利用业余时间写稿,先后被新闻单位采用七十八篇,连续被评为优秀报道员。1984年初春,上级把我从连队抽到团机关搞报道。一个月写了几十篇稿子,都是泥牛入海——有去无回。一次师里一位报道员到我们单位采访的稿件,不久就在报上登出来了。我想,发生在自己单位的事,我怎么没发现呢?这就是差距。“别人写的能见报,我也一定要见报!”于是,我从新华书店买来《新闻采访与写作》、  相似文献   

5.
亲爱的通讯员朋友,你经常给报纸杂志写稿子,有的很少见报,有的虽然见报,但已被编辑改得面目全非了。请问,稿子写完后,你自己可曾改过一遍、两遍、还是好几遍?重视修改自己的稿子,是提高写作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修改”是写作的重要步骤。古人说:“文不厌改”、“不改不工”;“世人着述,不能无病”(引自《写作述要》曹植语)。许多作家、名记者、编辑都十分讲究文章的修改,有人说好稿子是改出来的,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谁写稿子能一挥而就、一字不改呢?懒得修改自己的稿子是通讯员的一种不好的毛病。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相似文献   

6.
通讯员园地     
初学写新闻,应该把功夫下在哪里?不少新通讯员认为,只要摸到写作上的诀窍,在文字上花精力、用功夫,就能成功。我开始写稿时,也是这样想。遇事草草问问,就去加班加点,写了一次又一次,改了一遍又一遍。结果,费了气力不见报,辛辛苦苦不讨好。这是什么原因?有人说,“抓准了问题,稿件就成功了一半”,“有了点子,也就有了稿子。”还有人说,“稿子要见报,七分采访,三分写稿。”把这些话归纳起来,就是说,用七分功夫去采访,调查研究,抓问题,想点子,剩下三分功夫用在写稿上。因为,只有通过深入的采访,反复的调查研究(包括对党的方针政策的了解和全局在胸),周密  相似文献   

7.
在目前新闻报道中,确有少数记者、通讯员、为了能使自己写的稿子产生“轰动效应”,不顾真实的真实性,任意“乱包装”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稿子一经见报,群众意见很大,极大地影响了报纸在读者中心目中的可信性和权威性。例一:无中生有。前年,某县一个乡镇召开科技兴镇表彰大会,该镇邀请来一位市报记者进行采访报道。这位记者来后,只是和镇领导交谈了一会儿就走了,从未到会议现场。不久,这篇稿子先后被省、市两家报纸采用,见报稿中却出现了实际根本没有的“披红挂彩胸佩红花”“被喧天的锣鼓迎进镇政府”等诸多不真实的情节,不…  相似文献   

8.
栾新传  林贵夫 《青年记者》2001,(2):22-22,25
通讯员,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常常吃“闭门羹”,原因很多,或是人家对你不熟,羞于开口;或是人家无准备,不知从何处谈起;或是人家怕稿子见报,引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凡此种种,都给采访带来了许多障碍,实践告诉我们,要扫除这些障碍,聊天是一剂灵丹妙药。  相似文献   

9.
通讯员(包括记)常把稿子投到报社后不能见报的情况称作“泥牛入海”。这需要通讯员重新审视所写稿件,认真分析不能见报的原因,对症下药,再作修改,使稿件见报,从而把“泥牛”变成“金牛”。办法有三:  相似文献   

10.
敝人萌生“爬格子”念头以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去年在与近50家报社、杂志社的文字交往中,受益匪浅,感触良多。兹择其要者,略表于后,以求共识。一、稿子见报时间问题凡“爬格子”者,无不希望及时知道自己的稿件能否被采用。而笔者的体会是,许多稿子寄出后,被“审判”的时间过长。以笔者去年已见诸报刊的150余篇拙稿为例  相似文献   

11.
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俗话说:“久病成医。”说的是经常生病吃药多了,积累了经验自己也会看病了。写稿投稿也是这样。两位通讯员同时起步,有一个很快成熟起来,稿件经常见报,成了优秀通讯员;有一个则一个劲地写,始终没有见报,探其“奥秘”在于:在一次成功或失败面前善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在这方面,我有切身体会。刚搞报道时,我劲头特别大,白天采访,晚上写稿,一连写了80多篇还没见报,我也不气馁,希望自己的毅力和恒心能感动“上帝”。我的宣传科长是一位“老新闻”,有一天,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搞报道单有热情还不够,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如果自已的稿子见报了,你想一想,编辑为什么百里挑一  相似文献   

12.
近日采访时碰到一位很有想法的政法宣传干部,他掌握的新闻素材相当丰富。奇怪的是,近年来,他几乎没有给媒体投过稿。他说,不是不想投稿,而是怕投稿,怕稿子被采纳见报。为什么会怕呢?他回  相似文献   

13.
那日,笔者一位在外地工作的朋友来作客,谈话间问了一个十分奇怪的问题:“是不是现在的编辑可以在所编的稿子上署名了?”“不会吧,虽说现在不少报纸实行编采一体,但据我所知,没有亲自参加采访写作过程,编辑记者是不允许在稿件上署名的。”“那就怪了,我向几家报社投稿,发表的时候我的名字前大多会再署上一个或两个‘本报记者’,可那稿子的确是我独立采写的,见报前也没见有人找我调查核实呀!”  相似文献   

14.
我的第一篇见报新闻稿是在投了几十篇稿件后,被《解放军报》刊登在三版一个不起眼位置上的。虽然这篇稿子不足500字,但由于它说的是一位服役满5年的战士为了改转志愿兵向群众拉选票的事。此事在当时还非常少见,被官兵看做是一件"新鲜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敝人萌生“爬格子”念头以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去年在与近50家报社、杂志社的文字交往中,受益匪浅,感触良多。兹择其要者,略表于后,以求共识。一、稿子见报时间问题凡“爬格子”者,无不希望及时知道自己的稿件能否被采用。而笔者的  相似文献   

16.
一些新闻单位的领导偶尔碰到一起,谈到人员的业务素质时,不无有每况愈下的感慨。有些记者稿子写了一大堆,但评好稿时却一篇挂不上号;参加会议三五天,一个问题抓不住,一篇有份量的文章写不出,最后见报的还是“会议认为”、“会议强调”云云;对自己分工行业、系统的情况若明若暗、似  相似文献   

17.
从戎八年多,干过伙头军,开过“大解放”,当过训练骨干,丰富的军营生活给了我写作的源泉。我由一名写写画画的爱好者到专职“爬格子”,自然走过不少弯路。吃了一“堑”又一“堑”之后,总结出一条肤浅的规律:深人采访,广集素材,才是写好稿件的成功之路。一次,部队外出执行一项重大援建任务,我急忙备好相机和采访本赶赴施工现场,拍了几个胶卷,了解了几个自认为很有价值的报道素材,就回到宿舍“闭门造车”。半个月过后,看着同行们的稿子陆续见报,而自己的稿子由于没有深入生活细致采访,明显地被“枪毙”了。等再回到施工场地,…  相似文献   

18.
采访的起点     
当我们要完成某一采访任务时,应该从哪儿起步呢?从立下并且实现“我要写出和你不一样的稿子”这么一个决心起步。我们读一些老记者采写的报道,常常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觉得它和同一时期已经见报的东西不一样,比我们年轻记者写的东西要高一筹,这是什么原因呢?从新闻单位老同志和青年人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我感到原因之一为:前者采访的起点是“我要和你不一样”,后者采访的起点是“我要和你一个样”。  相似文献   

19.
谢顾问:一个老通讯员告诉我,“初学写稿要多写,登稿子要靠碰”。我一想也是,有时自以为写得不错的稿子报社不用,而不费大劲的稿子却被刊用了,这不是“碰”中的吗?不知这种看法对不对。84806部队车宗友辛宗友同志:恕我直言,“登稿子要靠碰”的看法是不对的,同时,对自己提高写作能力也并无好处。要知道,一篇稿子在版面上变成错字,是要经过编辑精。:筛选(有时选中的比例仅在1%以下)和删改,经过组长、部主任及社领导严格把关的,质量差的稿子即使一时蒙过编辑的眼睛,《终也会在层层审查把关中被淘汰。这就告诉我们,稿件见报…  相似文献   

20.
我乡宋家村残疾青年白五堂,这几年订阅报刊收集信息,引进良种免费服务乡亲,很受群众欢迎。我便专写一稿在8月18日《陕西农民报》开办的“残疾人天地”专栏上发表。稿子见报后,正赶上秋播,不少人看了报后找白五堂联系良种。我自然也为自己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