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9 毫秒
1.
讲读完省编小学语文第九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以后,我对同学们说:“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请提出来。”一个同学说:“课文中‘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这句中‘蹲着’、‘半跪着’的各是谁呢?我不知道。”他提出这个问题后,我请同学们回答。一个同学说:“这个问题还不好回答?不管是谁‘蹲着’、‘半跪着’都行。”另一个同学说:“本文是作者的回忆。因时间长了,作者记不清楚了,所以就没有交代是谁?”很明显,这两种回答都  相似文献   

2.
屏幕上出现一条没有尾巴的小壁虎 ,学生观察。师问 :同学们认识这种小动物吗 ?生 :认识 ,叫小壁虎。生 :老师 ,这只小壁虎怎么没有尾巴呀 ?师 :你看得真仔细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课文 ,板书 :《小壁虎借尾巴》。师 :问 :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 :我想知道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 ?生 :我想知道它向谁借尾巴 ?生 :我最想知道它借到尾巴了吗 ?评析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引导学生发出问题、大胆质疑 ,要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老师的一句“你最想知道什么”调动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师 :请同学们自…  相似文献   

3.
一、课文悟读读罢此文,作者飞越的神思、联翩的浮想令人折服。作者的“漫想”始终扣住“第一个”展开,放得开,收得拢,思路清晰,结构紧凑。整体思路随着时间的推移,上下几千年,收放自如:眼前的三峡→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凭舷眺望,继续追溯→远古许多“第一个”→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局部思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先想到“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又想到使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再想到绝对不是第一个,想到舆论压力和精神负担→最后想到“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这样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因为先写时间,便于…  相似文献   

4.
《鸟的天堂》(第十一册)是一篇传统课文,如何教出新意,使学生学得主动呢?下面是这篇课文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读课题,想一想,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提3个问题。 生:我想知道鸟的天堂在哪儿?鸟的天堂是怎样的?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相似文献   

5.
教给孩子们学习的方法是我们教学中长期探讨、摸索的问题,也是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减负”的研究课题。根据我教学语文的具体做法,任何类型的课文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一,从题入手抓题眼。让学生提出想知道哪些问题,本文又要解决哪些问题。如学习课文《飞机遇险的时候》问学生“从题目上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会说:想知道是谁的飞机遇险?遇到了什么险?当时乘飞机的人害怕吗?结果脱险没有……教师可  相似文献   

6.
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做一个小实验:把一只装满水的水桶沉入水中,再往上提,直提出水面,看看有什么发现。   一、谈话导入,共商目标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读了《捞铁牛》一课。第一段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话是什么 ?   (学生回答后,齐读:“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同学们想进一步知道些什么呢 ?   生:和尚是怎样让水把铁牛送回来的 ?   生:他为什么要这样捞 ?   师:好,我们就来探究这两个问题。老师有一个要求,学完这一课,同学们回去后要把这…  相似文献   

7.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炎黄子孙用血汗和智慧筑起了这傲然挺立的万里长城,长城不愧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当我饱含深情地总结完《长城》这篇课文之后,教学戛然而止。但同学们显出有点疑惑和不满足的样子,提出了很多问题:长城气魄雄伟、工程浩大,它到底是如何修建的?这么多这么重的条石是怎样运到山上去的?长城有多高、多宽?……有个叫小宇的学生观察得还挺细致的,他说:“我研究了插图,为什么长城的另一侧没有垛子?”这篇课文我已教了好几遍,有些问题以前也想过,但上完了课,也就“交差”了事,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从未深究过。面对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引导说:“老师也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8.
一课堂上,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本想解决预设好的让学生整体把握行文思路的问题,这时一个学生突然举手“:老师,请问课文第6节‘“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中这个‘小玩艺’指的是什么?”一时间教室里鸦雀无声。这个问题不只问住了学生,也问住了我,因为我根本就没有想过在此时讨论这个问题。我习惯性地对他的善于思考进行了一番鼓励,同时稍稍平静了一下心情,说道“:你真会琢磨问题,读书就是要这样边读边想。现在大家就先来想想这个‘小玩艺’到底指什么?”在把问题抛给学生的同时,我敏感地发现这个问题虽然和我…  相似文献   

9.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传统课文,老师们通常的处理是: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弄清楚小猴子下山“看见了什么,丢掉了什么”;从而让学生懂得做事要有耐性,不能见一样爱一样,到最后一无所获。教学此课时,我最初的设计也大致如此。因此,学完课文后,我也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这只小猴子,你会怎么办?”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大多数的意见都紧扣“主题”,我十分满意,正准备趁势结束课文的学习。突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如果我是小猴子,我会想办法保存好已经得到的东西,利用得到的东西为大家服务。”我心里一动,顺势将学生…  相似文献   

10.
师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生读)师 :从课题看 ,你能知道些什么呢?生 :这是一篇游记 ,我从“记”字看出来的。生 :我知道双龙洞在金华 ,属于浙江省。师 :看了课题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生 :我想知道双龙洞为什么叫“双龙” ,那里真有龙吗?生 :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多大。生 :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哪些地方值得游览。师 :看来 ,同学们的兴致一点儿也不亚于作者叶圣陶爷爷。这节课 ,我们就陪叶老一起游洞 ,大家愿意吗?生(齐) :愿意。师 :请打开书。快速读课文 ,看看作者从哪儿出发?经过哪儿 ,…  相似文献   

11.
在学生已预习《小音乐家扬科》(六年制十一册)这篇课文的基础上,我抓住小扬科“被活活打死”这一悲惨结局首先讲读第五段。出示了以下几个思考题:1.扬科挨打时、挨打后情况怎样?2.最后一句话“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扬的科头上不住地号叫”你怎样理解?学生学习这段后,大声为扬科叫不平:“有什么罪?要把这样一个只8岁的小孩活活打死?”问题由学生提出,我因势设问:“你们想知道小杨科为什么会被活活地打死吗?”“请根据思考题自学课文第四段。”只几分钟,学生纷纷议论:“看一下小提琴有什么要紧?”“哎,他偏偏要看小提  相似文献   

12.
一、巧用数字,导入新课 (屏显“12”.) 师:大家看到屏幕上的数字“12”了吗?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是您的上课序号. (生笑.)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呀!因为这个号码,我们现在相遇在了一起.其实,这个号码背后还有一个秘密,同学们想知道吗? (师停顿,制造神秘感.) 师: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里12次出现了课文的题目——“狼”. (师板书“狼”.) 师:这篇《狼》讲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了解吗?  相似文献   

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上。课一开始,我一反教师出示学习目标的常规,把确定本课学习内容的权利交给了学生,我笑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想获得什么呢?结合预习,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学会什么?②你想学会什么?针对这两个问题谈谈你们的意见。”学生开始露出吃惊的表情,没有想到课堂学习的内容会由自己来定,但继而转惊为喜,热烈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根据大家的意见,我们商量后确定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①理解作者的观点。②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③联系学习实际,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对于第一个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14.
师 :这节课 ,我们学习第十三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 ,同学们会想一些什么问题 ?生 :“十六年前”指的是哪一年 ?生 :是谁写的回忆 ?回忆了些什么 ?生 :都十六年了 ,为什么还要回忆 ?……师 :(把学生们提的主要问题写在黑板右边 )以上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文 ,在课文或其他参考书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自学课文 ,查找有关资料 ,同桌相互交流 )师 :(大约过了10分钟 )好了。现在 ,谁能回答刚才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 :刚才 ,同学们通过自己提问、自己学习和互相讨…  相似文献   

15.
我在讲《枫桥夜泊》这首诗时,提问学生:“在这首诗中,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同学们纷纷发言,这时一个平时纪律涣散,又不爱学习的同学坐在位子上喊了一句“听到了猪叫声”。随即教室里一片哄笑,课堂气氛一下混乱起来。面对此情景我真想把这个说话的同学臭骂一顿,定他一个无理取闹、扰乱课堂的罪名。然而看到他低着头、红着脸,尴尬地坐在那里的样子,我意识到他不是成心的,于是灵机一动:“这位同学听到了猪叫声,而不是作者听到了。我们能不能想一下在那儿?什么时候能听到猪叫声?谁能帮助这位同学编一首含有猪叫声的诗呢?”这问题一提出,…  相似文献   

16.
师: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猜想,“我“可能是一样东西.   生:我想知道课文是怎样写的,然后猜出“我“是什么.   师: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读课文,读懂“我“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师: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猜想,“我“可能是一样东西.   生:我想知道课文是怎样写的,然后猜出“我“是什么.   师: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读课文,读懂“我“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师:《养花》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 :主要写养花的乐趣。师 :你说得很对。你是怎么知道课文主要写养花的乐趣的 ?能从文中找出根据吗 ?生 :从第1自然段“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可以看出。生 :从文章最后一节也可以看出。师 :同学们找得很对。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告诉我们 :“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最后又告诉我们 ,他从养花中得到了哪些乐趣。同学们 ,请你们再读课文 ,看看作者究竟从养花中感受到哪些乐趣呢 ?生 :把花养活是一种乐趣 ;通过养花得到知识是一种乐趣 ;养花锻炼了身体是一种乐趣 ;与别人分享劳动成…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实录(一)导评谈话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船过三峡》。1揭题、读题。2引出谈话: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在语文课上,我们观赏过秀丽神奇的黄山,游览过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今天,我们再到世界闻名的长江三峡走一趟吧!(二)初读课文2—5节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着录音去三峡走一趟,领略一番三峡之美。2听录音。3师:听完录音,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板书:好一幅百里山水画)4齐读课文第五小节。过渡:那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赞叹?课文哪几节是围绕这句话写的?5指名回答后,师:课文2、3、4小节…  相似文献   

20.
上午第二节没课,我走进四年级一班教室。这是一堂语文课,田老师正上新课《猎人海力布》。教室里没有电脑、多媒体、投影仪、甚至连幻灯机也没有:身材魁武的田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行清秀的粉笔字:《猎人海力布》。在学生读课题后,田老师开始提问:“想不想知道海力布?”“想知道他的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讲了自己学习的要求。老师简述文体后告诉学生,文章会告诉我们。学生读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