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教版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册(下同),第四个单元是比和比例,在讲了正反比例的概念后,有的教师说:“比例分为正比例和反比例。”笔者认为把比例分为正比例和反比例是错误的。该册数学第47页的题目为“四、比和比例”。在这部分内容中先后讲了““4.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第58页),“5.正比例”(第62页)和“6.反比例”(第70页)。从这部分教材的编排顺序上看,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  相似文献   

2.
[导学内容]“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 ,教材是把两者分开编排的 ,教学时一般也是先教“正比例的意义” ,再教“反比例的意义” ,继而上一堂辨比性的练习课 ,以此巩固概念。笔者认为 ,正、反比例都是在研究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 ,按“部分———部分———整体”的思想教学不利于学生迅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把它们集中起来遵循“”的教学思想 ,可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的结构 ,也使学生在正、反比例意义的相互迁移、比照中强化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实现有意义学习。[导学设计]一、整体入手强化感知1 导入。…  相似文献   

3.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按梯形结构编排的,以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应用题→反比例的意义→反比例应用题为序。其纵向联系不十分紧密,所遵循的是单一的认识习惯和思维方法。学生学习中,对正,反比例概念容易混淆。为此,不得不被动地安排较多的对比练习进行弥补,以致教学时间过长,教学效果欠佳。笔者在教学时,重新组织知识结构,以正比例意义反比例意义正比例应用题反比例应用题为序,来用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法,把正反比例知识组织成一个网络结构,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正、反  相似文献   

4.
“说课”──我教反比例应用题吴忠市利通一小常淑萍一、教材反比例应用题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简易方程、反比例的意义及正比例应用题解答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本节课内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反比例应用题。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是:在学生理解反比例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目标分析 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是: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过程,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相似文献   

6.
在数学上 ,从小学到初中都要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有关知识 ,懂得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用来解决有关物理问题时 ,不能机械套用 ,要根据物理公式和每个物理量的具体含义来解答、解释有关的物理问题 ,否则就会误入歧途或不能真正学好物理知识。下面对初中物理公式中容易用数学上的“正比例”和“反比例”来错误理解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正比例意义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经历“填表——观察—-讨论—归纳”的学习过程,逐步深入地体会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十分有效的。但如果在学习反比例意义时,还是采用相同的教学程序的话,学生的思维便会“原地踏步”,课堂就缺乏生机。为此,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我没有再用相同的程序教学反比例的意义。而是先让学生猜一猜“成反比例的量会有什么特点”。  相似文献   

8.
六年制小学数学十二册第四单元的正、反比例的教学,通常是先教正比例的意义,然后教正比例应用题,再教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这样的教学顺序,学生学起来容易发生练习仿套和知识混淆现象。由于正、反比例知识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重新安排教学顺序,改为先教正、反比例的意义,再教正、反比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教改的发展和深入,我们觉得应改变现行教材中“比→比例→正比例意义→正比例应用题→反比例意义→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程序,提倡“比→比例→正、反比例意义→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综合教学顺序,通过几年的尝试,效果很好,既省时间又省力,也帮助学生减少了学习上的困难,具体做法如下: 一、重新组合教材,即在正、反比例意义教学后把练习十七和练习十九交融练习,在正、反比例应用题教学后,把练习十八和练习二十交融练习,使学生从整体上分析数量关系,这样既能使学生从认识相关联量到判断两量关系及运用比例概念解答应用题的整个过程都处于积极思考、认真判断的动态之中,又能使学生克服套用模式猜测题的不良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10.
比例的意义是指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等式,例如:a:b=c:d。正比例的意义强调“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它们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关系式为,y/x=k(一定)。反比例的意义强调“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它们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关系式为:x×y=k(一定)。 正、反比例的意义与比例的意义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呢? 在正比例中,一种变量中的数值确定之后,另一种变量中,就有相应的确定数值与之对应,由y/x=k(一定)可列表为:  相似文献   

11.
徐永华 《数学小灵通》2011,(6):12-13,45
用比例知识锯题的关键是判断两种相关联酌量是“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如果是“商-定’,用正比例解;如果是“积一定”,用反比例解。有的题目,如果从不同酌角度选择定量,既可以用正比例解,也可以用反比例解。  相似文献   

12.
曾几次听了这样的课:一个可用正比例(或反比例)方法解答的应用题,被说成既可用正比例方法解,也可以用反比例方法解,且每次听这种课,都是“高兴”开头,“扫兴”结束。原因何在?因为上课的老师并未明白这一“事件”——正反比例相互转化——的实质,也未能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方法。兹举一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现行五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册中,正比例、反比例内容分为两节。遵循教材的内容安排,按部就班,先教学正比例,再教学反比例。学生在分别学习正比例或者反比例时,能学得比较好,而一旦把正比例、反比例的题目放到一起,不少学生就分不清谁属于正比例,谁属于反比例,教学成绩明显下降。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近两年,我把正比例和反比例看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与教法分析正、反比例实质上是两种函数。所以,教学时,我们应提两种量成正、反比例关系。如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而且反比例不是一个比例,解正、反比例应用题时,应说成“列方程得”,不应说成“列比例式得”。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除突出它们各自的特征外,还应重点建立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按六年制教材上的编排顺序教学正反比例,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知识也能掌握得很好,但综合练  相似文献   

15.
在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写的小学实验课本《数学》第十册中,正、反比例的教学内容与现行教材有着不同的编排方式。现行教材是先出现正比例的意义和正比例应用题,再出现反比例意义和反比例应用题,而实验教材则是先集中教学正、反比例的意义。教材先分别通过具体例子出现正、反比例的意义,再把两种情况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认识。然后,再编排比例的应用等教学内容。两种不同的编排方式,有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38页“例3”。教学目标1.进一步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2.能应用比例知识解答稍有变化的正比例应用题。3.渗透“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观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的能力。教学重...  相似文献   

17.
在学习过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之后,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横向比较,获得综合性的认识,有助于加深对这两种基本初等函数的理解. 1.正比例和反比例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说到正比例或反比例.例如,经常有人说:“方  相似文献   

18.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中第五小节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这节课的重点是归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下面我们实录两位数学教师的教学过程,他们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实施方式虽完全不同,但通过教者的反思和专家的点评,我们看到的是对于相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师的组织与处理。这是我们开设此栏目的本意。  相似文献   

19.
反比例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学过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正比例意义的基础教学的。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掌握了反比例的意义,就能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还能用反比例的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函数思想,...  相似文献   

20.
正、反比例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中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们在教学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留有以下三篇教学札记。 一、应用列表法,教学基本概念。 列表、图象、解析是讲正比函数与反比函数的基本方法。在教学正、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们用列表法向学生揭示数学规律,讲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 例如,我们在教反比例意义时,可将“用一批纸装订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列成下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