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依附论是一种研究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关系的理论。将依附论分析模式应用到比较教育领域对比较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依附论自身理论上的缺陷,所以依附论分析模式在比较教育中的应用也伴随着众多的争议。不论是依附论分析模式对比较教育的重要意义还是争议,都对探索今天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国内外许多有机化学教科书中,对共振论都作了一些介绍,但由于受教材的体系所限,其介绍往往是分散的,为了让有机化学爱好者在比较系统地了解共振论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应用共振论,本文将在扼要介绍共振论之后,着重谈谈共振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学论》是数学专业师范生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从开源软件构建的网络学习平台应用于《数学教学论》教学的趋势出发,分析了基于开源软件的网络学习平台在《数学教学论》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及方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分析了酸碱电离理论(简称离子论)、溶剂论、质子论、电子论的基本要点以及利弊.论述了离子论在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发展及应用,指出了离子论的不足之处,阐明了今后的中学化学教材中有必要逐步引入某些质子论的观点,以便取得圆满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了模因论的概念,分析了模因论在中职医护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并籍此探讨了模因论在中职医护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鞅论方法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应用它对Kolmogorov强大数定律及另一概率论定理给出较简短的证明。  相似文献   

7.
涌现论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已应用于各个学科。涌现论能有效地将语言理论研究和习得研究结合起来,为语言习得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介绍了涌现论的基本观点,探讨了涌现论在语言习得中的应用,并尝试将涌现论用于构式习得研究中,分析了其应用理据和局限性,对涌现论在二语构式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提出了建议。在构式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语言形式与意义相结合、显性与隐性教学相结合,高频输入和输出相结合,注意母语和二语构式的比较。  相似文献   

8.
弦论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弦概念的提出到玻色弦的繁荣,第一次弦论革命,第二次弦论革命以及弦论的新近拓展及应用。第一次革命所导致的弦论观是:弦论是寻求科学大统一最有前途的方法;弦论是一个理论体系,它包含5种不同的超弦理论,每一种理论要求具有10个维度和一个融贯的微扰展开。而第二次革命所带来的弦论观是:我们可以获得非微扰弦物理学;在弦论中存在各种对偶关系,凭借这种对偶关系,先前5种不同的弦论其实只是M-理论5个不同的微扰展开。弦论的新近发展则更多体现在理论的应用上,借助于各种膜概念,弦论可以很好地解释黑洞和宇宙学中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化学史入手对化学元素论的形成进行介绍,在简介化学元素论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对其应用进行论述,以期引起学界同仁在化学教学中对化学元素论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介绍共振论的基本要点、应用范围及其对有机化学教学实践中有关问题的共振论解释。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要并非指的是一种时态,而是一种思想态度和意识,以及一种崭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教育的全部蕴念所在。根据后现代基本精神,本文力图重新审视教育过程中目前已被广泛认可的师生关系,从一种全面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视角反思传统的师生关系,从而对师生关系问题形成新的有益的认识,即师生关系应从二元对立的主客关系转变为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由单向的知识传授关系转变为双向的平等对话关系,从理性保障的师生关系转变为情感保障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弗协调逻辑是一种可以容纳“矛盾”的非经典逻辑,其所容纳的“矛盾”被称为“真矛盾”。在弗协调逻辑看来,逻辑悖论就是一种“真矛盾”,是可以被弗协调逻辑系统所容纳的。在分析逻辑悖论语法表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弗协调逻辑消解悖论的逻辑机制。弗协调逻辑作为一种解悖方案,实际上是隔离了悖论对系统的不良影响,这种隔离意义上的悖论消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其相对于协调而区分出来的弗协调,也具有重要的逻辑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读诗论札记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文字的艺术。本文从"诗"字构成之义谈及:诗者,言也;诗者,寺也;诗者,持也;诗者,思也;诗者,私也。以及与"诗"音的"狮、师、蓍、施、尸"等字相关意义,以便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原本之意。  相似文献   

15.
陈毅元帅的战争诗词是20世纪生动形象的革命战争史,又是壮美深沉的民族精英心灵史:在审美上既重风骨,又富意境;在形式上古近体并重,且创作颇丰。陈毅其人品性高洁,风骨凛然,其诗亦然,是20世纪传统诗词当之无愧的大家。  相似文献   

16.
“把”是数词,也是系数词,具有粘着性。在数词内部可激发位数词进行核心移位,推导出“位数词+把”格式;在数词内部如果没有位数词满足其融合要求,就会激发量词进行核心移位,推导出“量词+把”格式。“把”的粘着现象表明数词是扩展量词的句法核心。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Lifelong learning is something which one does for oneself that no one else can do for one: it is a public and personal human activity, rather than private or individualistic. One of the features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paucity of a language for learning as process and participative experience. Personalised learning requires a sense of the worthwhileness of 'being a learner'– a virtue in the 21st century. A sense of one's own worth as a person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ing one's identity as a learner. Research suggests the human capacity to learn can be understood as a form of consciousness which i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values, attitudes and dispositions, with a lateral and a temporal connectivity. This 'consciousness' has several dimensions which are all related to becoming a person, with a learning identity. They also enable the learner to become aware of and appropriate what is of worth and map onto the sorts of core values that learning communities espouse. Awareness of self and of one's own worth as a person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becoming a learner' and for identifying and engaging with 'what is of worth'. Furthermore, a sense of self as a learner is formed in relationship, and understood as one learns to tell one's own story, as a participant in the conversation of the learning community. Character is the way in which we refer to that quality of personhood in which there is rooted the capacity to change and learn over time.  相似文献   

18.
冯契认为,一切概念都有摹写现实与规范现实的双重作用,逻辑原则也体现着后验性与先验性的统一.在逻辑理论的证成问题上,"概念的双重作用"要求逻辑理论的建构必须坚持后验性与先验性的统一.有见于现代逻辑论证理论的普遍主义、先验主义倾向,非形式逻辑试图从后验性与先验性、普遍性与情境性的统一中去证成自身.  相似文献   

19.
推类是中国古代推理的主要模式。其结构通常由"言事"与"言道"两个部分组成。"言事"与"言道"的核心是"喻"。其理论根据是:所言事与道之间共同存在的"义"。找到事与道之间共同的"义",便可"扶义而动,推理而行"。由"事"理过渡到"道"理。推类的本质是论证。如果我们较好地掌握了"言事"与"言道"这二者的关系及"引譬"、"援类"的思维方式,对于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思想和丰富我们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GDP本来是一个表征财富的普通符号,然而,一个时期以来,作为财富象征符号的GDP却成了人们竞相追逐并加以炫耀的对象,甚至成为国家的最高目标。于是,作为人们崇拜对象的GDP反过来异化为人们的主宰,步入一条反和谐的不归之路。在内建和谐社会、外促和谐世界的大背景下,在失衡之路上狂奔的GDP必须回归和谐,确立新的和谐GDP理念。和谐哲学为和谐GDP提供了理论可能性,而和谐社会建构实践的展开为和谐GDP奠定了坚实的推广基础。作为和谐GDP三个维度的和谐产出、和谐分配与和谐消费,彰显了GDP的和谐向度。和谐GDP的“三和”之维.有利于营造出和谐心态、和谐世态与和谐生态,使和谐GDP客观上成为和谐社会的理想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