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鑫成 《学周刊C版》2010,(5):135-135
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150分的试卷,作文一般占60分。可见,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作文教学一般分为指导和评改两部分,但很多语文教师在全方位指导,精批细改,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后却收效甚微。早在1978年叶圣陶老先生在一次座谈会上就谈到:“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了深切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姚贵荣 《考试周刊》2011,(79):55-55
作文教学一直是令语文教师特别是农村语文教师伤透脑筋的难题。传统作文教学中的批改,学生从作文到拿到批改情况的反馈慢,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权;老师往往对学生的作文从字、词、句、立意、构思、选材等诸多方面逐一精批细改,然后写出评语,再给出等级或打出分数。学生拿到被老师修改得较多、有很多红杠红圈的作文后,一般看一看分数后,就将作文本丢在一旁,自己不再愿意看了,  相似文献   

3.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老师来说.批改作文是工作量最大的一项工作。望着堆积如山的作文本,老师难道只能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拿着手中的红笔不停耕耘?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批改后的作文。不少人不会多看一眼.多读一遍,更谈不上思考老师为什么这么改;对他们来说,抄正作文就是他们的目的。篇篇如此,老师不知道写秃了多少枝红笔,可学生的作文能力究竟能提高多少。  相似文献   

4.
赵桂青 《教学随笔》2007,(12):35-36
一、转变教学思想。更新评改观念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大家熟知的叶老先生的一句名言。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长期以来,学生写作文,老师改作文,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导致学生一写好文章不去检查,更不去修改,一交了之,留给老师去批改。而老师呢,单纯地搞书面批改,改呀,评呀,熬费了苦心才把一大堆的作文本改完。  相似文献   

5.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语文成绩的优劣。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令很多语文教师头疼的问题,再加上学生作文数量多,容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必须改革,这早已成为语文教改中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如何批改学生作文一直是困惑广大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它是作文教学改革内容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突出这一重点,长于引导学生突破这一个难点,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说,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即全班数十篇学生作文,仅由一个教师去批改,拿一把尺度去衡量,是作文教学中的一座“围城”,那么,要跳出“围城”,去开辟一片新天地,在异步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自改、互改,是“风景这边独好”,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一、异步教学的有关理论对学生作…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一大难题,而作文批改更是一件头疼之事。多数教师千篇一律的作文批改方法是:学生写,教师改。教师面对一大堆的作文本,改来改去,改得是头昏眼花。批改后发给学生,学生却不屑  相似文献   

8.
目前.语文教师最头痛的莫过于评改作文.又是眉批。又是总批,耗时多不说,更让大部分的语文教师接受不了的是当学生拿到你辛辛苦苦批改后的作文时的那一脸漠然,他们往往是看也不看就将作文本扔到一边。这样的评析究竟有多大意义?不言而喻!那又该采取什么样的评析才能逐步达到真正有效的作文教学的目的呢?  相似文献   

9.
1前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可谓是最令教师头疼、学生犯难的传统问题.翻开学生的作文本,十人一腔、百人一面的克隆之作随处可见.记得在学校开展的一次作文教学公开课上,教导主任就曾非常犀利地、直白地指出传统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在一个班级,甚至整个年级的作文本上,你会发现所有的孩子一个爹,一个妈!"这句引来哄堂大笑的灰色幽默实实在在写出对作文课教学的无奈和学生作文存在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0.
王成和 《现代语文》2009,(10):129-130
学期开始,学生的作文还能够如数交上来,然而好景不长,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本渐次减少,以至于后期交上来的几乎不到班级人数的一半。久之,即出现了教师怕教语文——怕改作文,学生怕学语文——主要是怕写作文这一较为普遍的不正常的现象。教师怕改作文,原因有两个:  相似文献   

11.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语文成绩的优劣。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令很多语文教师头疼的问题,再加上学生作文数量多,容量大,给教师造成很重的批改压力。于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何减轻教师的批改压力成了当务之急。而多边互动作文批改法恰恰解决了这个难题。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文评价和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与手段。然而作文评改的实际情况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凡是教师都修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一个统一的体会.都认为改作文是种徒劳无功的工作。”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把握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林谦 《教师》2008,(14):97-97
平时,几个语文老师在一块谈论自己工作上的苦恼,无非就是批改作文,对堆积如山的作文本感到头疼;学生学语文,感到最头疼的也是写作文。这样的情况若不解决,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对作文产生厌恶的情绪,影响作文课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老师常常费尽心思,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观察等,可是收效甚微,学生依然不领情。其实,本人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发现还有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它能使老师、学生在作文中双赢,这个办法就是——让学生当小老师。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非常重视作文教学,基本上做到了让学生每周写一篇作文,我全批全改。我让学生用厚点的笔记本写作文,因为普通的作文本太薄,写不了几篇,本子写满后,很容易丢掉,用笔记本写作文可以好好地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5.
作文是一项具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任务,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多年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煞费苦心的难题,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虽然对学生的写作进行了认真指导,在批改作文时也对学生的作文从内容、结构、形式、语言、卷面进行全面的、细致的标注,但这些工作却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学生往往在作文本到手后,看看分数和批语,就搁置一旁。教师的评价似乎对提升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乃至能力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如何改变这一局面?笔者认为: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避免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应尽可能地把作文看作是师生关系的连接纽带,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如此,才能触动学生的内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16.
孙慧 《语文天地》2010,(6):29-30
语文教师都知道:教语文难。教好学生作文更难。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作文方法教了不少,作文训练搞了不少,可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两节作文课下来,学生的作文本上只有寥寥几行。草草几段,难以成篇。久而久之,学生常常“谈作文而色变”。  相似文献   

17.
纪景民 《成才之路》2012,(11):32-32
正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成绩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的好坏。对学生来说——作文难写;对教师来说——作文难批。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凡是教师都修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一个统一的体会,都认为改作文是种徒劳无功的工作"。但这项徒劳无功的劳作,又是语文教师繁重的事务,一叠叠作文簿像一座座山,压得教师"苦不堪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但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际中,我们常常无奈的是克隆作文现象十分普遍。在一个班级中,几十个学生的作文仿佛是克隆出来的,从题材到结构大同小异。再翻开一个个学生三到六年级的作文本,除了篇幅长短有所变化外,  相似文献   

19.
臧罗宝 《现代语文》2010,(12):139-140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每个语文老师胆怯、头疼的事,其中作文批改更是令人望而生畏。我们的老师、领导检查语文老师作文批改这一环节时,往往是看学生作文本上的“红”字。有无眉批、有无总批等等,好像学生作文本上面划划杠杠越多就越能说明该老师认真。  相似文献   

20.
李冠军 《考试周刊》2010,(18):70-71
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是非常忙碌紧张的,还要面对“作文之山”每天“挖山不止”,力求做到“精批细改”:或者将作文大段大段地删掉,或者改得面目全非,作文本上“满堂红”,或者写了整页的批语,罗列了作文中大大小小的毛病。教师花费了不少精力,而教师的批语并不能得到学生的重视,学生的写作效果并不见佳,结果事倍功半。面对这个“老大难”问题,我经过反复总结,多次尝试,领悟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面批面改,很有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