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动人的意境.那么,意境是什么呢?“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境”,就是现实生活的某种形象。作者主观的“意”与客观生活的“境”有机地融合,就是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文学作品中,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因作品形式而异。小说、戏剧主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散文、诗歌往往是直抒胸臆。所以,体会小说、戏剧的意境,应着重研究作品所刻画的形象特征;体会散文、诗歌的意境,应着重研究作者直接流露的感情.例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主人公祥林嫂是被压迫、被侮辱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她深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意境?顾名思义,“意”是情意,就是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界,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与“境”融合,就能形成一种艺术境界,它可以触发人的想象和联想,使读者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强烈的感染。清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这段话的意思是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有意境,诗尤其应该如此。举具体的诗作来谈,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相似文献   

3.
艺术是以美的力量陶冶人和感召人的.可以说,美是艺术的根本特征.如果说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叙事文艺作品的艺术美的标志,那么,对于抒情性质的文艺作品来说,意境则是艺术美的具体体现.抒情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比重相当大,于是意境的鉴赏和把握就成为教学的关键一环.本文拟就意境的构成、特点、品格,以及怎样把握意境等方面结合教材作如下探讨.抒情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这是区别叙事和议论性质的文学作品的重要尺度.但这种意义上的情不是孤立存在的,抒情作品的意境只能用存在与意识,客体与主体的关系加以阐明,在具体的作品中,意是主体(艺术家)的意志情怀的体现.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决定于客观生活斗争,意由境生,无境当然失意.“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无所依附的情是不存在的.我们通常所说的“触景生情”,“情随境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的散文讲究写法上的“漂亮和缜密”,被誉为“美文”,“白话美术的模范”.实在是“美”。笔者以为,这“美”就在于其意境的深邃隽永,让人觉得韵味无穷、美不胜收,从而获得审美享受。《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文)就是这样一篇意境清新优美的散文佳作。  相似文献   

5.
正散文历来被称作"美"的艺术,甚至有人直接称其为"美文"。那么,散文之"美",美在何处?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可谓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让读者尽享散文之"美"。一.意境创设之美谈到意境,人们大多认为这是诗歌创作的专利,是属于诗歌的审美属性。其实,散文同诗歌一样,尤其是那些写景状物类的散文,也追求一种情与景、意与境的艺术融合与统一,也需要创造一种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交织渗透而构成的艺术境界。所以,意境的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他主张写文章“言简而意深”。他的《醉翁亭记》完美地体现了他的创作主张。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实属不可多得。一、优美的意境一篇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醉翁亭记》的核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是作者的真意。作者根据这样的“意”,写出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和谐。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远近近左左右右皆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相互交织,各尽…  相似文献   

7.
<正> 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我国传统诗歌美学审美理论的核心和最高审美原则。早在南北朝时期,刘勰就提出过“神与物游”的艺术要求,后来又有唐皎然的“取境”说,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论,明代王世贞的“意象”说,胡应麟的“兴象”说,清人王国维的“境界”说,他们都对诗的意境理论作过多方面的探讨和阐发。我们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诗学的意境理论体系构成无非包括“意”与“境”这两个重要因素。所谓“意”,是指诗人的思想与情感;“境”,是指用以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即把情感客观化、对象化。“意”是诗的生命,“境”则是附丽“意”的形象的外壳,是表现诗人主观情志的手段和工具。诗人的思想情感只有借助于具体形象的描绘才能得到生动的抒发,而具体形象又因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熔铸而获得强烈的美感力量。诗的意境创造,就是要求“意”与“境”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强调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的高度统一与交融。古人云:“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情景相融而莫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些艺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今文学作家 ,无不孜孜追求文学作品的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 ,作诗的首要要求 ,“意与境二字而已” ,“有境界自成高格”。这里 ,王氏所谓的意境 ,是指文艺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交融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这种意境 ,包括两个因素 :“意”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境”指的是作者描绘的具体生活图景 ,“意”是“境”的触发 ,“境”是“意”的载体 ,二者水乳交融 ,互为依托。为了表现特定的情感和意蕴 ,文学作者往往选取特定的“境” ,以语言文字为媒体 ,使之升华为美好的艺术境界。可以说 ,营构意境 ,深化…  相似文献   

9.
清人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而有境界,“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宋元戏曲考》)这里所说的“境界”,就是“意境”。究竟什么是诗的意境?“意”就是情意,包括诗人的“情”与“理”,即诗人的情感和他对生活的认识、理解、评价;“境”就是物象,指事物的“形”与“神”,即经诗人提炼概括而描绘出来的生活形象及其内在本质与精神。在诗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意境?顾名思义,“意“是情意,就是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界,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与“境“融合,就能形成一种艺术境界,它可以触发人的想象和联想,使读者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强烈的感染.清末王国维在&lt;宋元戏曲考&gt;中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日: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日: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这段话的意思是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有意境,诗尤其应该如此.……  相似文献   

11.
读文学大家的散文,我们常常被他们生花的妙笔、优美的意境、炽热的情感、哲理的思考所倾倒。同学们在写此类文章时,该如何着手呢?一、营造恰当的“境”这里的境指情感的依附物,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物、事等。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一切境语皆情语”。要对“境”具体、细致、生动、形象地描写刻画,把感情浸入其中,达到境景交融、境我两忘之境地。这样,创设的“境”才充盈、丰厚,那溢出的情自然也就清新、流畅、真挚了。二、抒发真实的“情”情由境生。“情”是鱼,“境”是水。没有鱼的水是一潭死水,没有水的鱼则无…  相似文献   

12.
吕天成《曲品》之“境”,由于受传统诗学“意境”理论的影响,仍体现为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但运用于戏曲领域,充分考虑到戏曲的叙事性质,因此,吕氏之“境”,其涵义又包含了一些新的因素。但不能因此就说吕氏之“境”就是一种成熟的戏曲“境界”理论,这从版本学的角度也可以得以充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文艺作品的意境创造,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梁启超谓文艺作品“第一要新意境”(《新大陆游记》);王国维认为“意境”是一切文学的审美标准:“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杨朔在谈他写散文的经验时说,他写散文“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在文学批评史上,诗歌和绘画是特别强调意境美的。至于散文在意境的创造上也是早已出现了的。宋人李涂在《文章精义》中说:“作世外文字,须换过境界,庄子《寓言》之类是空境界……”就是说,这种境界是虚的,不是实的。由此可见,散文造境(意境)早见端倪,只是在文学批评史上没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曾指出文学作品必须具备“三美”,即:“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这和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所说的“情文”、“声文”、“形文”是一脉相承的。文学作品如果具备绘画美则会赏心悦目,如果具备音乐美则会和谐动听。文学作品既具备了绘画美又具备了音乐美,就会使作品获得一种如乐如歌、如画如诗的艺术美感,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诗歌表现生活,抒发感情的独特手段,是语文科对学生进行艺术美教育的重要方面,分析意境是诗歌教学的特殊内容。有的散文作者象写诗一样写散文,所以散文诗也有意境。本文研究的,主要是诗歌教学中的意境教学。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即“诗言志”中的“志”,也就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即境界,形象,也就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单纯的景物描写,虽然可以构成形象,但不能称为意境。意境必须是情景交融的。  相似文献   

16.
意境即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最早提出“境界说”。他的“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意),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境)”,指出意境包含“意”和“境”两个方面。为什么现在只提“意境”,而不提“境界”?李泽厚认为,意境是作者主观把握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存在,它分为“意”和“境”两方  相似文献   

17.
意境这一范畴的内容很丰富,本文仅就它的内部结构作一个初步的探讨。比较系统地谈论意境内部结构的文章,要首推李泽厚同志的《“意境”》杂谈》。在此文中他把“意境”分为“境”和“意”两个方面,“境”是形——神的矛盾统一,“意”是情——理的矛盾统一。但我们觉得意境的内部结构应该是三组矛盾,其层次是:一、形——神的矛盾统一;二、实象——虚象的矛盾统一;三、象——意(理)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18.
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意,境即境界,把感情色彩着在景物上,在境界上产生诗意,就是意境。意和境不是两件东西的相加和焊接,而是浑然一体的。意境是诗人的心灵和其铸造的形象也就是自然与生命的结合,是作者和读者的审美中心。唐诗绝句的意境,既有情景交融的图画美,又有“不失其赤子之心”的真情美,还有境外有味的含蓄美,三者融为一体,给人以特殊的审美享受。一、情景交融的图画美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四溟诗话》)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诗人面对山光水色,鸟语花香,入乎其里,流连忘返,出乎其外,静观默察,大自然的激喧和幽静,艳丽或清虚,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抒情诗在艺术手法上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创造意境。何谓意境?“意”就是情思,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李清照的作品就在于她以委婉的情思和超脱的襟怀相融合而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0.
常青 《中国成人教育》2006,(12):158-159
诗歌中创设的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境界的完美结合,但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一般的解释是: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境是指客观生活或氛围。意和境有机的融合从而造成一种艺术境界,称为“意境”。换一个角度来说,“意”是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的认识、感受和评价,包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形象描绘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二者的关系是“意”借“境”而表现,“境”则以“意”为灵魂,情景相生,形神交融,方可成为意境。追求意境美,是有情有景的抒情诗的艺术极致,更是中国古典诗的特点,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