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陈蓓 《青年记者》2009,(24):67-67
深度报道,提升着媒体的品牌效应 深度报道作为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的报道形式,是对新闻的五个“W”和一个“H”进一步深入报道的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在“WHY”(为什么)和“HOW”(怎么样)中进一步深化,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  相似文献   

2.
按照新闻事实的不同属性.深度报道属于非事件性新闻。与事件性新闻相比,它关注的只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是事件的过去时。深度报道是一个总结、回溯性报道,它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其新闻价值一般蕴含在事物的本质层面,需要在报道时深入挖掘。平时见诸媒体的各种成就性报道、经验性报道、工作报道或解释性、研究性报道,都属于这一类,它们往往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展现出来。深度报道一般是先从已经发生的事实中提炼出主题.再策划采制报道,具有强烈的导向性,  相似文献   

3.
郭凯 《军事记者》2003,(12):16-17
近年来,“成就报道”如一道隔三岔五就要吃的“家常菜”,频繁地出现在媒体上。如何建构成就报道的创新机制,挖掘成就性报道的“创新点”,寻找成就报道改革的突破口,使成就性报道与时俱进、常报常新,是媒体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成就性报道:媒体“新宠”为什么现在成就报道这么多,这么频繁?笔者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和军队建设的大好局面,为成就性报道提供了更多的新闻素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是“一枝独秀”,GDP每年保持着7-8%的增长率,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4.
浅析电视深度报道的传播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吾  郑妍 《新闻界》2006,(4):66-67
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s),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式,诞生于本世纪40年代,是新闻的5个″W″和一个″H″的进一步深入的报道形式。它的主要特点,要在why(为什么)和how(怎么样)中进一步深化,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  相似文献   

5.
张永明  张亮 《新闻界》2000,(3):54-54
深度报道这一新闻文体在中国的各媒体上雄踞了多年 ,至今仍是各大媒体迎合受众的最好“看点”和具有经济效益的最好“卖点” ,也是受众最喜爱的“受点”。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稍加分析和总结就不难发现 ,深度报道在中国各大媒体雄踞多年不衰的原因 ,主要是我们各大媒体都善于不断完善和丰富这一文体的内涵 ,同时不断拓展它的外延。既然有它的“内涵”和“外延” ,那么 ,深度报道肯定是由诸多不同体式所组成集合的 ,笔者拙认为有以下些类型 :一、独篇类所谓独篇就是由消息型新闻构成的一个单篇 ,篇幅比一般消息较长 ,信息的容量较大。独篇深度…  相似文献   

6.
地市报如何彰显摄影报道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华 《新闻记者》2005,(5):75-76
今天,各级各类报纸已进入“厚报时代”、“渎图时代”,新闻摄影报道也进入了“电子时代”、“数码时代”,在保持和发扬晚报特包的前提下,推进新闻摄影报道创新,为读者提供思想性、新闻性、可观性兼备的图片.是新闻客观规律的要求,也是报业竞争的要求,更是读者和市场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打造“1+x”报道机制,发挥融合传播的威力。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主流媒体议题设置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南方报业围绕中心工作,针对重大报道和重要活动,在高度上定位,在深度上挖掘,在集团层面上健全策划机制,进一步提升新闻策划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董凤龙  陈辰 《新闻前哨》2022,(21):12-13
典型人物报道是媒体主旋律报道的重要内容。新媒体时代,如何利用全媒体报道手段,提升典型人物影响力,是各媒体需要探讨的课题。本文以极目新闻“溶溶妈妈传声天使”系列报道为例,探析典型人物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9.
深度报道,提升着媒体的品牌效应 深度报道作为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的报道形式,是对新闻的五个"w"和一个"H"进一步深入报道的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在"WHY"(为什么)和"HOW"(怎么样)中进一步深化,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我国民国初年名记者黄远生"北京通信"中的一些作品,如<闷葫之政局>、<张振武案之研究>,被认为是我国深度报道的开端和雏形.新中国成立后,在新闻写作教程中提及的.述评性新闻","研究性工作通信"一类,也属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0.
深度报道是传统媒体重要的新闻形式,是体现媒体新闻制作核心竞争力的压箱宝。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深度报道也成为融媒体新闻产品的深耕区。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受众群体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以篇幅长、思想深见长的深度报道的青睐度日趋下降。深度报道如何应对新媒体对其所带来的挑战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将从叙事学角度出发,分析深度报道在新媒体时代的叙事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为深度报道发展提出建设性转型意见,以期为相关研究者和工作者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1.
《财经》杂志从1998年创刊至今长期坚持生产高质量深度报道(尤其注重“揭黑”题材调查性报道),享有很高的社会公信力。其调查性报道生产的成功可以归结为媒介内部的管理制度、具体的采编业务原则、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本土化实践三方面因素。国内其他媒体生产深度报道(尤其是调查性报道)时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借鉴《财经》调查性报道生产的成功因素。  相似文献   

12.
王成应 《青年记者》2009,(20):59-59
在当今媒体激烈的竞争中,新闻策划成为一个重要的“撒手锏”。然而,为什么有的媒体的新闻策划能够事半功倍,取得很好的报道效果,而有的却事倍功半,效果平平?笔者以为,角度没选好是报道“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沙敏 《新闻世界》2003,(12):18-18
如今的媒体多种多样.新闻报道的形式较之以前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消息、通讯、特写、已不拘束于一定的格式,但在这些报道形式中.新闻的深度报道仍有着一定的生命力.受到许多读的青睐。缘何如此。我认为关键的一点是.新闻深度报道在复杂社会和事物的纷呈中.具有一定的“分析性”和“解惑性”.应该说具有思维特性的深度报道是新闻记不懈追求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在网络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微博、论坛等自媒体逐渐成为公民信息发布的重要选择。而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式”新闻(如消息、快讯)吸引力已不如从前。于是,作为践行深度性理念的调查性报道,已经成为纸媒在报道方式上的重头戏。与此同时,民生类的社会新闻丰富多彩,因其贴近性强而备受读者关注。如果能够在民生新闻中进行深度调查、细心挖掘,则可以取得1+1〉2的报道效果。2011年,温州日报就将民生报道与调查性报道相结合,推出了系列报道《是谁将“定时炸弹”送入民居》。调查中,8名记者经过近半个月的排摸之后,又通过5天3个通宵的追踪暗访,首先揭露不法分子利用不合格钢瓶,到仙居异地非法充装不合格燃气的行径,随后又深入调查,围绕违法行为的揭露和惩治、瓶装燃气企业管理漏洞和整顿、相关责任部门问责和整改等内容,对燃气黑幕进行抽丝剥茧般地报道。  相似文献   

15.
“全国两会”“地方两会”等重大会议报道传递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人民群众高度关注。传统媒体一直是两会报道的中坚力量,融媒体时代,重大会议报道如何创新是摆在传统媒体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融媒时代媒体发展趋势、表现形式的剖析,提出了“两会报道”创新的三个重要方面。从政策把握方面挖深度、找角度;在媒体语态和表现手法方面,网络化、贴近青年审美;从报道方式方面,与时俱进利用多媒体技术,运用AI人工智能、动画、VR等形式,活泼生动地表达会议精神的实质和内涵,使报道更容易被受众接受,真正做到有效传播,成为有影响力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夏颖 《新闻前哨》2006,(12):42-43
这是一个媒体飞速发展与激烈竞争的时代,处于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挤压下的传统纸质媒体无不竭尽所能,求新寻变。它们一方面通过提高报道的深度与力度继续巩固自己的传统优势;另一方面紧跟“读图时代”、“视觉革命”的时代风向,倡导以生动、美观的图形化内容来报道、阐释新闻。图片、插图、图表等视觉元素在现代报纸编辑中已不再是简单地丰富、美化新闻报道,一场从“写新闻”到“画新闻”的角色转换正在悄悄进行。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深度报道?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的教程中提出的“三层报道”概念。“三层报道”认为,新闻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事实性的直截了当的报道,第二层是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是在前两者基础上所作的评论性和分析性报道。第一层报道是指倒金字塔结构构建的“消息”或“硬新闻”,而后两层,就是以深度展示新闻内涵为旨趣的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8.
新闻深度报道,海内外学者,对它作了多方界定。西方学者的阐释,除了“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说明明日之意义”,之外,还有“深度报道是一种对表面报道的扩展”、“深度报道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报道”(转引自台湾钱震《新闻论》)。仔细研究一下我国近十多年的各种深度报道,它已超过了西方界定的内涵,我国《新闻学辞典》诠释为“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在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由此可知,它不仅是“核对昨日之背景,说明明日之意义”,还将新闻五要素拓展…  相似文献   

19.
西方新闻学概括深度报道“是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式.它不仅要说明新闻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还要分析它的意义,预见事件的发展和影响”。这就是说,深度报道既要说明“怎么样”,“是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是什么”可以从画面中看到,“为什么”则需要报道者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20.
在关于深度报道的各国学者的著作中,即使是深度报道发源地的美国,对深度报道的认识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种状况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但无论是哪种说法,深刻性、整合性与递延性都是深度报道的言中之意。深度报道的这种本体性意义曾一度被认为是报纸等平面媒体的专属,因为文字偏重学理,能够驾驭严密的逻辑且不必担心受众由于传播方式的局限而看不懂。尽管它实际上是在广电媒体与之形成三足鼎立之后。报纸等平面媒体在竞争的压力下的选择。 1993和1994年中央电视台分别推出《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焦点访谈》定位“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追求“深、广、新”;后央视新闻评论部推出的大型调查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更是将电视深度报道的深刻性推进到一个新的层面。目前电视深度报道对经济领域的关注开始逐步“热身”。本文通过对《经济半小时》的分析,来透视电视如何关注深度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