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突出"真"的一面,表现为多媒体课件的教育性和科学性.实践证明,多媒体课件还应具有人文性和艺术性.人文性体现课件的"善',表现为主体性、情感性和参与性;艺术性突出课件的"美",表现为形式美.多媒体课件应是"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试论教学美     
艺术可以称之为真、善、美的三棱体,它一面透出真的光,一面释出善的性,一面又呈出美的形.而真的光与善的性又熔铸于美的形之中,鉴赏者只有通过美的形才能不断地领悟到真的力度和善的情愫.所以黑格尔说:"理性的最高行动是一种审美行动".教学与艺术尽管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其美之所在,无不如此.教学表现了人类对科学真理的探索,反映了人类对道德情操的崇尚,同时也显示了人类对审美的追求.教学要讲究科学性,讲究思想性、更要讲究艺术性.教学一旦被称为"艺术"时,就会以它特有的形式,显现出"真"和"善"的素质.当然,教学美与艺术美一样,需要一种创造.一、教学美呈现在教师"教学自我"的创造中  相似文献   

3.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表达真情实感;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写作的目的是"表达交流",基本性质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这就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贯彻"真、善、美"的教育理念.为此,笔者认为,中学写作教学应以<语文教学评价>中的标准为指导,从素质教育出发,高度重视对"真"、"善"、"美"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李本元 《文教资料》2007,(23):133-135
设计美是作为"有用美"而存在的,它是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产生,并始终伴随其生活。它是功能的直观表现,是功能表现之中的美,我们称其为"人造自然美"或"第二自然"。设计美作为人文美的核心之一,在其构图技巧中蕴涵着各种意味和情趣,它所体现出的"真"、"善"、"美"的统一对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志、提升人的境界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汉语词典对真善美的解释是:真,真实(跟"假、伪"相对);善,善良、慈善(跟"恶"相对);美,美丽、好看(跟"丑"相对).日本学者黑田鹏信说过:"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  相似文献   

6.
人类追求的最高价值是真、善、美,其中,"真"属于认识的价值,"善"属道德的价值."美"属于艺术的价值.阅读的审美价值即指读物和阅读活动本身对读者本身产生的美感陶冶作用.阅读不仅追求明真从善的功利.而且还追求审美的愉悦.  相似文献   

7.
董云 《成才之路》2012,(34):11-I0006
人的情感体系可由低向高逐层递增,即处于低层次的是情、依次是情感、最高是情操。审美情操的内涵表现为美与善的结合.在人的精神追求中真、善、美历来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目标。如果说真表现为人对世界和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善表现为人的目的性的追求,那么美就是二者完美地统一,美的目的是使人类的生活充满诗意,更加美好。在审美主体的精神之中,美与善的关系就更是水乳交融.而人的审美情操就是美与善的完美结合。美与善的心理指向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美的感受更侧重于埘世界外在形式的观照,它使人在形式的王国中品味世界和人本身的全部丰富性和多样性。审美情操的伦理内涵还表现为现实人格与理想人格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是"真善美"相统一的科学理论,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大学生要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就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求人生之真,做到真实、真诚、真理;求人生之善,做到行善、奉善、达善;求人生之美,做到人格美、生活情趣美、人际合群美,努力塑造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9.
"美"的产生     
一、前言 在西方文明的源头,美与善同义.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里对"美"下的定义为:"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后来古典主义认为"美在形式",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认为"美即完善",英国经验主义认为"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德国古典美学认为"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俄国现实主义认为"美是生活",各学派见解均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个性化写作倡导抒写生活的"真",只有"真"的,才有可能是"善"的、"美"的;个性化写作不是自然主义的模仿.  相似文献   

11.
赵军 《文教资料》2008,(10):128-129
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语文教育应该发挥它促进人性真、善、美品质形成的功能;青少年在内心深处崇尚美、热爱美是出自人类本身自然特性的冲动;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不可缺少的;情感是审美心理最为活跃的因素;语文教材中深层次的美,还需要探究和思考,需要"理解"把握.  相似文献   

12.
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作家,都竭力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现社会的真、善、美的东西,他们讴歌它,赞美它,从而激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同时,又揭露和鞭挞社会的假、丑、恶的东西,以激起人们对之痛恨和鄙视。美国优秀现实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的作品是追求真、善、美,揭露假、丑、恶的集中体现。海明威的作品是他一生成长的真实写照,也是他追求真、善、美心理历程的证明。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真谛就是真、善、美,它蕴藏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之中,是教育活动应当始终遵循的根本法则及标准。本文通过论述教育的真谛"真、善、美",以期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些作家受世俗利益诱惑融入到世俗化写作洪流中,放弃文学"求真"、"扬善"、"崇美"的原则,作品呈现出价值错位现象。它们将部分"真实"视为整体"真实",亵渎了文学之"真"。除"求真"之外,文学还应该扬"善",而它们却转向对"恶"的张扬。文学陷入"失‘真’、乏‘善’"的怪圈后,自然伤及文学之"美",以致文学表现出"恶美"现象。既然文学远离了真、善、美的价值诉求,那么传统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就被扭曲了。这样文学呈现出"失‘真’、乏‘善’、恶‘美’、变‘形’"的镜像,损害了文学的美学价值,危及了文学的生存,应引起学界、作家们的警惕。  相似文献   

15.
何谓作文的人文性?简单的来说就是真、善、美.何为真呢?真,就是我手写我心,作文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何为善呢?善就是要表现出人性的积极方面,贬恶扬善.何为美呢?美就是指作文行文、结构、故事情节要给人以美的感受,要有意境,要有实质性的东西.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突出人文性呢?下面就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经历,笔者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人类对真、善、美及其统一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与传统的发展观相比是正确的、合理的发展观,它在真的基础上实现了善,在善的基础上实现了美,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是人类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和扩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哲学家认为,真、善、美三者有密切的关系,实现真、善、美是人生的最高目的.文艺批评家认为,真、善、美也是文艺创作的根本法则.我认为,语言修养也应该要求真、善、美.所以,我今天来谈谈语言的真、善、美.语言的真,就是语言的真实性;语言的善,就是语言的正确性;语言的美,就是语言的形式美.语言的真实性是语言问题;语言的正确性是逻辑问题;语言的形式美是美学问题,也是文学问题.毛主席说:文章有三性:正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正确性和鲜明性是语言逻辑问题;生动性是文学问题.严复说翻译要求信、达、雅.信,就是语言的真实性,不要把外语翻错了;达,就是语言的正确性,不要翻出来不像汉语;雅,就是语言的形式美,翻出来的文章要优雅、生动、漂亮.  相似文献   

18.
浅谈物理教学中实施美育的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美育应把握这样几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鉴赏物理规律美,深化其对美的认识;引导学生观察物理实验美,提高其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将对美的仰慕转化为追求美的动力,最终培养其审美的能力;以美引善,以美导真,以期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20.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